慕广陵:如何立志?
自小一直很敬佩很羡慕那些有志向的人,
周恩来,12岁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凌云壮气;
祖狄“有大志”,与刘琨闻鸡起舞,中流击楫,誓复中原。
这些有志向的人似乎都不迷茫,知道自己的使命。
而我不知道,还有各种迷茫和纷乱诱惑,还有欲望,像一股又一股的浪涛涛不绝的冲击我,裹挟着我,好无力。
好像有志向,就抓住了救命稻草。
前天看到《礼记·学记第十八》有这么一段: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也。
大德行不专任于哪一种职务,大道不局限于哪种具体事物,大信用不必立誓盟约,天时恒在,不只在暑天寒天。了解这四种情形,就能立志做事了。
这四句是描述,描述不住不执的状态,描述内心和谐圆融贯通的状态。
这个状态并不拘泥于形式,而能自然而然。也不会因为身处于某个领域,身临某个具体情境,就被其限制了。
要明确理解心中了然的是四个概念:大德,大道,大信,大时。
大德,个人倾向于大德行,偏向于修养涵养思想境界行为举止;
大道,宇宙万物运行原理机理;
大信,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互信;
大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出现的时机。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等德行并不彰显德行,所以有德行;与这句“大德不官”实在是异曲同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特意显示自己多有德行,那这个人德行并不十分高。
但为什么了解这四件事就可以立志于学呢? 这四件事,大德是说个人修为的语境下;大道是客观运转的语境下;大信是人与人间的环境下;大时,是人观察万物的情景下。明了这四件事,就明了四个最重要出发点,自我、万物、人与人、人与万物。其他世事纷乱欲望横流,终究逃不过这四点织就的网。
明了根本,明了了本末,知道这有限的人生里,哪些重如泰山,哪些轻若鸿毛。这时,方向与准绳自然而然就现于眼前。
这四句后面还跟着这两句: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三王祭祀百川,都是先祭祀河流而后祭祀大海。海虽大,源于河。如此明了本末,向着根本去,自然以重为志,以本为志。这就叫做务本。
但务本并不意味着可以“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
平时不注意自己起心动念、行为举止,小善小恶任意为之,说自己不拘小节,唯大英雄能真本色,不免有自欺欺人之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书》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虽立大志,戒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