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思维,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 ——听李泽湘教授在混沌大学演讲有感
本文是李泽湘老师在混沌大学的授课(《创业的路到底怎么走才能更通畅?》)的一个思考和总结。结合多年产学研经验,李教授总结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论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让创业者在创业道路上走的更加通畅。课程内容有很多,这篇文章当重点谈谈对我启发最深的三点:一、学习历程;二、工程思维;三、创新人才培养。
1. 学习历程
一直以来我对学习方法很感兴趣,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终身学习是必然,如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对于自我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李教授以个人经历为主线,总结了自己学习认知升级的六个阶段:知识反动论-考试论英雄-批判思维/学以致用-动手-基于项目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我会一一进行简要介绍。
1.1 知识反动论
因为他出生的年代比较早,所以经历过“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不可思议的时代,这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是无法理解,也不会经历的。
1.2 考试论英雄
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典型的代表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甚至现在中小学还在经历的,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在一定时期是一定要离开的。
1.3 批判/学以致用
批判性思维是李教授在美国留学,特别是在伯克利大学期间感受最深的思维方式之一。相对于国内,美国大学不只是重视具体的知识的习得,更加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我看来这是对知识正取性进行甄别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也是我们在信息时代的基础能力。
李教授讲了一个他当年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一个室友的故事,那个人因为考试能力不行,用了八年时间才从本科毕业,但是动手能力极强,所以在毕业之后创建了多家公司,这让李教授深刻的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了吴军老师反复强调学习的一个理念——把学到的道理用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避免陷入“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局”。
1.4 动手
这里不是动手打人,和前面学以致用的区别在于:学以致用的重点是强调对知识的应用,一般是学习完之后的动作,而动手这是强调,有的时候知识还不完善,甚至在学习了部分知识后就动起来,然后在实干中学习,有点像李笑来老师提到的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后就行动,后面在工程思维中还会提到这个理念。
1.5 基于项目的学习
你要基于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调动你去掌握各种必要的知识和工具。在《得到》的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中,主讲人许岑提出了一个理念:成年人学习的东西不一定非得要靠兴趣,我们学习动机可以是基于项目或者任务,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但又想学习一个东西,那么你可以把出教程为项目来学习,这样学习的效率也要比漫无目的的学习效果要好。此外,《如果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杨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1.6 基于问题学习
这是最高级别的一个学习理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前段时间看凯文凯利的《必然》,其中有专门的关键词就是“提问”,在他看来,对于信息时代,搜索引擎让答案的获取变得极为便利,而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个好问题成为更为重要的事情;在哈佛《幸福课》中,沙哈尔博士第一课就指处:提出正确的问题对幸福的重要性,因为问题会改变我们关注的焦点。我自己以前是比较容易嫉妒别人的,但是一个问题彻底的改变了我——“这个人的好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关注“别人的好”,直接的结果就是我学会了欣赏别人,甚至是喜欢上那些我以前比较反感的人;TED上观看人数最多的视频之一——《:西蒙·斯涅克: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中的核心观点就是“黄金圈法则”,也是以三个问题为核心(why—what—how)。
好的问题可以让人们不断探索更好的答案,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个不断激荡的过程,就推动了人类知识和认识的不断升级。
这六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是李教授关于学习的认识不断升级的一个过程。除了第一个阶段可以完全被摈弃,其实后面的几个阶段在特定的场合下都有它的用途,有的时候甚至要组合使用。比如说即使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我们也会要用到批判性思维,同时为了把这问题真正理解透彻,我们还要去动手、去要学以致用。
2. 工程思维
李教授也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且如果思维方式正确,即使出身不好,长期来看也还是有比较大的概率取得好的结果,这个观点也是被很多牛人佐证的。比如钱学森院士,他专门提出了要重点建立“思维科学”这个科学门类,并重点研究;吴军老师在“得到直播”中提到“人的命运由他回应被扇巴掌的思维方式决定”;查理芒格也提到了“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而这里的发明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2.1做事的三种思维方式
李教授提到了做事的三种思维方式:跟随、工程思维、第一性原理思维。
跟随的思维核心就是模仿或者抄袭,在短期内增长比较快,也是一条快速发展和提升的捷径,但如果从长远来看的话,是很难产生创新的。工程思维主要是以直觉和经验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有的时候不求完全搞清楚底层的原理才开始做事情,下面会重点介绍。最后一种就是第一性原理,从数学/物理/化学等最基本的原理出发,然后推演出方法和方案,这个对基础科学的掌握要求非常高,但是从这角度出发通常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就是这个意思。在三体中,三体文明封锁人类科技也是通过封锁基础物理的研究来压抑人类技术的突破,下面重点说明第二种思维方式——工程思维,它是适合大多人的一种方法。主要从三点进行介绍:
①动手+数学。
动手能力,前面已经介绍过,我们很熟悉,这里重点说说数学。
早在文艺复兴艺时期,达芬奇就指出,凡是不能用数学表达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是足见当时人们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共同语言,也是工程问题的底色,所有的工程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数学问题,所以,如果你能把一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基本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其一个耀眼的明珠就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什么?算法,算法的核心其实就是数学。
②全过程。
全过程的概念有点像商业中的全价值链,在工程中的体现就是:概念-设计-原型-应用-产品。只有当你把五个步骤都走一遍,才能说你真正的懂了这个技术,才是正真的工程思维。只有把你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转化为满足用户某种需求的产品时,才能说你真正掌握了这门技术。而且全过程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不需要一开始就在一个环节做到极致,而是先把每个环节都走通,再不断优化各个环节,而不要陷入在一个环节不断打圈圈的陷阱。这个非常像古典老师为新东方培训讲师而发明的“教师之轮”(专业知识、课程设计、呈现能力、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这里有两种行为模式:有的老师每个部分用20%的时间,把5个部分整体跑一圈,抓住每个的精华,每个做到60分,然后再快速地跑第二圈;有的老师紧紧盯着其中的一项(比如专业知识),死磕到底,化100%的时间先把一门做到100分,再考虑其它的,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像创业,如果你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者设计阶段,最后只能是胎死腹中。
③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这是的对第②点的一个补充,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先用10%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一个原型机,然后利用反馈,对它不断进行改进来实现更好的性能,此外,通过原型机还可以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探索。
与之相对应也是古典老师提出的职场能力培养——高频尖叫产品。别总是讲你要做什么,不要想着憋大招,先快速把你的产品拿出来,开始一版不好没关系,可以不断去迭代完善。
3. 创新人才培养
李教授强调:创新和创业的根本还是人的问题。而现在主流的教育制度已经跟不上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他提出了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考虑的四个方面:
3.1问题导向
从工程师和商业的角度来看,我理解这个其实就是需求导向,发现用户有什么痛点(问题),然后想法设法通过我们的设计、技术和管理去满足他,这种思想其实早在爱迪生时期就提出了,当时,爱迪生提出了基于市场需求的发明创造。
3.2学科融合
我越来越发现真正取得非常有创意或者突破性成果,都是多学科相融合的产物。学科分类其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他是为了满足工业时代的需求。而对于现在的时代,创新更多的体现的是积木式创新,需要不断跨界创新,更需要学科的融合。
3.3基于项目
前面已经介绍,这里不赘述。
3.4国际的视野和品味
国际视野不用讲,为什么要有国际品位?我觉得核心是美学,通俗的讲就是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因为只有当你知道了什么是好东西,才有可能生产出好产品,而不近仅仅是山寨。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学习课程的收获:
①关于学习的认知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是相互配合。
②作为工程师,你不必对所有事物背后原理都搞清楚后才开始解决问题,而是要建立工程思维,从全过程理解它,并尽量借鉴底层的知识(数学、物理等)。
③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重点培养需要考虑四个方面:问题导向、学科融合、基于项目、国际视野和品味。
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视频,欢迎交流。
1. 学习历程
一直以来我对学习方法很感兴趣,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终身学习是必然,如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对于自我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李教授以个人经历为主线,总结了自己学习认知升级的六个阶段:知识反动论-考试论英雄-批判思维/学以致用-动手-基于项目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我会一一进行简要介绍。
1.1 知识反动论
因为他出生的年代比较早,所以经历过“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不可思议的时代,这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是无法理解,也不会经历的。
1.2 考试论英雄
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典型的代表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甚至现在中小学还在经历的,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在一定时期是一定要离开的。
1.3 批判/学以致用
批判性思维是李教授在美国留学,特别是在伯克利大学期间感受最深的思维方式之一。相对于国内,美国大学不只是重视具体的知识的习得,更加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我看来这是对知识正取性进行甄别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也是我们在信息时代的基础能力。
李教授讲了一个他当年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一个室友的故事,那个人因为考试能力不行,用了八年时间才从本科毕业,但是动手能力极强,所以在毕业之后创建了多家公司,这让李教授深刻的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了吴军老师反复强调学习的一个理念——把学到的道理用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避免陷入“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局”。
1.4 动手
这里不是动手打人,和前面学以致用的区别在于:学以致用的重点是强调对知识的应用,一般是学习完之后的动作,而动手这是强调,有的时候知识还不完善,甚至在学习了部分知识后就动起来,然后在实干中学习,有点像李笑来老师提到的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后就行动,后面在工程思维中还会提到这个理念。
1.5 基于项目的学习
你要基于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调动你去掌握各种必要的知识和工具。在《得到》的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中,主讲人许岑提出了一个理念:成年人学习的东西不一定非得要靠兴趣,我们学习动机可以是基于项目或者任务,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但又想学习一个东西,那么你可以把出教程为项目来学习,这样学习的效率也要比漫无目的的学习效果要好。此外,《如果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杨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1.6 基于问题学习
这是最高级别的一个学习理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前段时间看凯文凯利的《必然》,其中有专门的关键词就是“提问”,在他看来,对于信息时代,搜索引擎让答案的获取变得极为便利,而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个好问题成为更为重要的事情;在哈佛《幸福课》中,沙哈尔博士第一课就指处:提出正确的问题对幸福的重要性,因为问题会改变我们关注的焦点。我自己以前是比较容易嫉妒别人的,但是一个问题彻底的改变了我——“这个人的好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关注“别人的好”,直接的结果就是我学会了欣赏别人,甚至是喜欢上那些我以前比较反感的人;TED上观看人数最多的视频之一——《:西蒙·斯涅克: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中的核心观点就是“黄金圈法则”,也是以三个问题为核心(why—what—how)。
好的问题可以让人们不断探索更好的答案,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个不断激荡的过程,就推动了人类知识和认识的不断升级。
这六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是李教授关于学习的认识不断升级的一个过程。除了第一个阶段可以完全被摈弃,其实后面的几个阶段在特定的场合下都有它的用途,有的时候甚至要组合使用。比如说即使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我们也会要用到批判性思维,同时为了把这问题真正理解透彻,我们还要去动手、去要学以致用。
2. 工程思维
李教授也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且如果思维方式正确,即使出身不好,长期来看也还是有比较大的概率取得好的结果,这个观点也是被很多牛人佐证的。比如钱学森院士,他专门提出了要重点建立“思维科学”这个科学门类,并重点研究;吴军老师在“得到直播”中提到“人的命运由他回应被扇巴掌的思维方式决定”;查理芒格也提到了“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而这里的发明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2.1做事的三种思维方式
李教授提到了做事的三种思维方式:跟随、工程思维、第一性原理思维。
跟随的思维核心就是模仿或者抄袭,在短期内增长比较快,也是一条快速发展和提升的捷径,但如果从长远来看的话,是很难产生创新的。工程思维主要是以直觉和经验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有的时候不求完全搞清楚底层的原理才开始做事情,下面会重点介绍。最后一种就是第一性原理,从数学/物理/化学等最基本的原理出发,然后推演出方法和方案,这个对基础科学的掌握要求非常高,但是从这角度出发通常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就是这个意思。在三体中,三体文明封锁人类科技也是通过封锁基础物理的研究来压抑人类技术的突破,下面重点说明第二种思维方式——工程思维,它是适合大多人的一种方法。主要从三点进行介绍:
①动手+数学。
动手能力,前面已经介绍过,我们很熟悉,这里重点说说数学。
早在文艺复兴艺时期,达芬奇就指出,凡是不能用数学表达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是足见当时人们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共同语言,也是工程问题的底色,所有的工程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数学问题,所以,如果你能把一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基本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其一个耀眼的明珠就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什么?算法,算法的核心其实就是数学。
②全过程。
全过程的概念有点像商业中的全价值链,在工程中的体现就是:概念-设计-原型-应用-产品。只有当你把五个步骤都走一遍,才能说你真正的懂了这个技术,才是正真的工程思维。只有把你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转化为满足用户某种需求的产品时,才能说你真正掌握了这门技术。而且全过程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不需要一开始就在一个环节做到极致,而是先把每个环节都走通,再不断优化各个环节,而不要陷入在一个环节不断打圈圈的陷阱。这个非常像古典老师为新东方培训讲师而发明的“教师之轮”(专业知识、课程设计、呈现能力、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这里有两种行为模式:有的老师每个部分用20%的时间,把5个部分整体跑一圈,抓住每个的精华,每个做到60分,然后再快速地跑第二圈;有的老师紧紧盯着其中的一项(比如专业知识),死磕到底,化100%的时间先把一门做到100分,再考虑其它的,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像创业,如果你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者设计阶段,最后只能是胎死腹中。
③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这是的对第②点的一个补充,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先用10%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一个原型机,然后利用反馈,对它不断进行改进来实现更好的性能,此外,通过原型机还可以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探索。
与之相对应也是古典老师提出的职场能力培养——高频尖叫产品。别总是讲你要做什么,不要想着憋大招,先快速把你的产品拿出来,开始一版不好没关系,可以不断去迭代完善。
3. 创新人才培养
李教授强调:创新和创业的根本还是人的问题。而现在主流的教育制度已经跟不上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他提出了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考虑的四个方面:
3.1问题导向
从工程师和商业的角度来看,我理解这个其实就是需求导向,发现用户有什么痛点(问题),然后想法设法通过我们的设计、技术和管理去满足他,这种思想其实早在爱迪生时期就提出了,当时,爱迪生提出了基于市场需求的发明创造。
3.2学科融合
我越来越发现真正取得非常有创意或者突破性成果,都是多学科相融合的产物。学科分类其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他是为了满足工业时代的需求。而对于现在的时代,创新更多的体现的是积木式创新,需要不断跨界创新,更需要学科的融合。
3.3基于项目
前面已经介绍,这里不赘述。
3.4国际的视野和品味
国际视野不用讲,为什么要有国际品位?我觉得核心是美学,通俗的讲就是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因为只有当你知道了什么是好东西,才有可能生产出好产品,而不近仅仅是山寨。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学习课程的收获:
①关于学习的认知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是相互配合。
②作为工程师,你不必对所有事物背后原理都搞清楚后才开始解决问题,而是要建立工程思维,从全过程理解它,并尽量借鉴底层的知识(数学、物理等)。
③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重点培养需要考虑四个方面:问题导向、学科融合、基于项目、国际视野和品味。
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视频,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