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烈祖与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被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其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相传唐贞元年(公元785年)间,洛阳人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了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其四面环山,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
白鹿洞之名,流传数百年。可是,直到明朝,仍然有名无洞。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决定祭山开洞,並撰有《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在《石鹿記》中写道:「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也」,遂命工匠琢石鹿置洞中。白鹿洞这才名副其实起來--既有名,又有洞,還有鹿。只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大V胡适曾在文章里称他俩是一对大笨伯。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那是谁创建的呢?-----李昪。熟悉他的人估计不是很多,下面这首《虞美人》知道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南唐后主李煜。李昪是李煜的爸爸的爸爸,也就是李煜的爷爷南唐烈祖。
相传李昪家门前有颗梨树,结一个果子,大如升,于是与邻里一起剖开食之,有赤蛇在果实中,众人大惊,蛇走李昪母亲的床榻下,李昪母亲不久怀孕,生下李昪,那是唐昭宗龙纪元年,即公元889年1月7日。字正伦,小字彭奴。
其实李昪出身微贱,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六岁时,父亲李荣即在战乱中不知所踪,由伯父李球带到濠州。不久母亲刘氏卒,浪迹濠州开元寺。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诸侯割据,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五代十国中的南吴与南楚乘机得以建立。
公元895年,南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彭奴,将其收为养子。但是,杨行密的儿子们却不能容纳彭奴。杨行密只得将彭奴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徐知诰对养父甚孝谨。
他小时候曾给养父写过一首诗,也是他唯一一首传世之作。
《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灯火明亮贵值万金,但是灯火怕风,容易被吹熄灭,灯芯需要主人勤来挑拨,才能持续明亮(古代那灯就是这样)。言下之意呢就是说,我这个灯火啊是很有价值的哦,但是呢我现在还很弱小,需要你老人家的时时照拂,我才能生存哦,将来呢,我是一定会竭诚以报答你的。养父徐温听后大悦。
徐知诰长大后,身长七尺,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喜好读书,善于骑射,杨行密常称赞道:“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人比得上他。”妥妥的一枚帅哥,不仅有颜值还有才华,人生从此开挂了。
912年,徐知诰随柴再用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李遇,因功升任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当时,江淮地区刚刚平定,地方长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而徐知诰则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宽仁为政,因而得到民众赞誉。
914年,加检校司徒。
915年,时任镇海节度使的徐温被任命为两浙都招讨使,出镇润州(今江苏镇江),统辖升州、润州(今江苏镇江)、常州、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贵池),其子徐知训留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辅理朝政。
917年(贞明三年),徐温见升州富庶,便将镇海军治所迁到升州,改封徐知诰为检校太保、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使。徐知诰要求到宣州为官,被徐温拒绝,心中很不高兴,后来在宋齐丘的劝说下方才到润州赴任。
918年,徐温长子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在润州得到消息,抢先赶到广陵平乱,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
徐知诰执政后,为了收揽民心,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建造延宾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
933年,徐知诰被封为东海郡王。
935年,南吴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徐知诰推掉尚父、丞相之职,并在次年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这时,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者前来,劝徐知诰称帝。
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并任命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因病情恶化去世,享年56岁,在位6年,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南唐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南唐虽偏安于淮河以南,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游曾如此评价他:帝生长兵间,知民厌乱。在位七年,兵不妄动,境内赖以休息。性节俭,常蹑蒲履,用铁盆盎。暑月,寝殿施青葛帷,左右宫婢裁数人,服饰朴陋。建国始,即金陵怡所为宫,惟加鸱尾,设阑槛而已,终不改作。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
李昪在青年时代就“以文艺自好”,崇文重教,当政后非常重视征集文献图集。他将从各地征集的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时设置的“建业书房”,为南唐日后成为“文献之地”开了先河。
对教育的重视也为后世所称道。他除了在秦淮河畔设国子监,还在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建置学馆,号曰庐山国学。他的世子就学于这里,成了该校最优秀的学生,没有之一。因为他就是南唐中主兼词人李璟,也就是那个著名的李后主他爸。以及南唐著名诗人江为、伍乔、刘洞等人都曾在此求学。曾在星子顏家山寄居的顏真卿后裔顏翊,率子弟30余人,前往白鹿洞治学授经。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相传唐贞元年(公元785年)间,洛阳人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了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其四面环山,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
白鹿洞之名,流传数百年。可是,直到明朝,仍然有名无洞。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决定祭山开洞,並撰有《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在《石鹿記》中写道:「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也」,遂命工匠琢石鹿置洞中。白鹿洞这才名副其实起來--既有名,又有洞,還有鹿。只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大V胡适曾在文章里称他俩是一对大笨伯。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那是谁创建的呢?-----李昪。熟悉他的人估计不是很多,下面这首《虞美人》知道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南唐后主李煜。李昪是李煜的爸爸的爸爸,也就是李煜的爷爷南唐烈祖。
相传李昪家门前有颗梨树,结一个果子,大如升,于是与邻里一起剖开食之,有赤蛇在果实中,众人大惊,蛇走李昪母亲的床榻下,李昪母亲不久怀孕,生下李昪,那是唐昭宗龙纪元年,即公元889年1月7日。字正伦,小字彭奴。
其实李昪出身微贱,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六岁时,父亲李荣即在战乱中不知所踪,由伯父李球带到濠州。不久母亲刘氏卒,浪迹濠州开元寺。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诸侯割据,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五代十国中的南吴与南楚乘机得以建立。
公元895年,南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彭奴,将其收为养子。但是,杨行密的儿子们却不能容纳彭奴。杨行密只得将彭奴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徐知诰对养父甚孝谨。
他小时候曾给养父写过一首诗,也是他唯一一首传世之作。
《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灯火明亮贵值万金,但是灯火怕风,容易被吹熄灭,灯芯需要主人勤来挑拨,才能持续明亮(古代那灯就是这样)。言下之意呢就是说,我这个灯火啊是很有价值的哦,但是呢我现在还很弱小,需要你老人家的时时照拂,我才能生存哦,将来呢,我是一定会竭诚以报答你的。养父徐温听后大悦。
徐知诰长大后,身长七尺,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喜好读书,善于骑射,杨行密常称赞道:“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人比得上他。”妥妥的一枚帅哥,不仅有颜值还有才华,人生从此开挂了。
912年,徐知诰随柴再用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李遇,因功升任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当时,江淮地区刚刚平定,地方长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而徐知诰则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宽仁为政,因而得到民众赞誉。
914年,加检校司徒。
915年,时任镇海节度使的徐温被任命为两浙都招讨使,出镇润州(今江苏镇江),统辖升州、润州(今江苏镇江)、常州、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贵池),其子徐知训留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辅理朝政。
917年(贞明三年),徐温见升州富庶,便将镇海军治所迁到升州,改封徐知诰为检校太保、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使。徐知诰要求到宣州为官,被徐温拒绝,心中很不高兴,后来在宋齐丘的劝说下方才到润州赴任。
918年,徐温长子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在润州得到消息,抢先赶到广陵平乱,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
徐知诰执政后,为了收揽民心,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建造延宾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
933年,徐知诰被封为东海郡王。
935年,南吴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徐知诰推掉尚父、丞相之职,并在次年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这时,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者前来,劝徐知诰称帝。
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并任命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因病情恶化去世,享年56岁,在位6年,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南唐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南唐虽偏安于淮河以南,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游曾如此评价他:帝生长兵间,知民厌乱。在位七年,兵不妄动,境内赖以休息。性节俭,常蹑蒲履,用铁盆盎。暑月,寝殿施青葛帷,左右宫婢裁数人,服饰朴陋。建国始,即金陵怡所为宫,惟加鸱尾,设阑槛而已,终不改作。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
李昪在青年时代就“以文艺自好”,崇文重教,当政后非常重视征集文献图集。他将从各地征集的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时设置的“建业书房”,为南唐日后成为“文献之地”开了先河。
对教育的重视也为后世所称道。他除了在秦淮河畔设国子监,还在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建置学馆,号曰庐山国学。他的世子就学于这里,成了该校最优秀的学生,没有之一。因为他就是南唐中主兼词人李璟,也就是那个著名的李后主他爸。以及南唐著名诗人江为、伍乔、刘洞等人都曾在此求学。曾在星子顏家山寄居的顏真卿后裔顏翊,率子弟30余人,前往白鹿洞治学授经。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