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十五部大「俗」片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
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
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
婆婆,我好想你。
——杨德昌《一一》
我的阅片品味经常被阿蠡嘲笑,说我没什么独特之处,尽随大流,都是些“主流观念”。虽然,我想怼回去,但发现自己也没啥回护的资本,一来看电影量少,二来,从未形成什么观影的稳定风格。基本是想看什么就看,散乱无章。
但被“嘲笑”多了,我不得不“奋起反抗”。为了证明我其实没那么糟糕,决心扒拉出二十五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来。这些电影大多在我的生活里扮演过某种角色。其实,随时光流走,很多电影,再看已不可能如当初那么打动自己了。我还是趁着这股“热气”写下来,要不然,可能再没这“勇气”了。
下面的顺序完全是基于私人的任性的排列。
1.

我是从吕梁山走出来的孩子,对贾樟柯的片子难免多一些亲近。电影里的乡音分外熟悉。那些破旧的灰扑扑的街道,就是我从小到大所走过的。这个电影最打动我的大概是其诚实和生猛。很多导演未成名前的作品多带着一种浑然不知的劲儿,那种力道用得稚拙纯粹。粗糙的画面感正是那个县城带给我的印象。
2.

每次看《一一》,都觉得杨德昌的电影语言太厉害了。要说这个故事有多机巧,多特别,也不见得,甚至可以说,极其庸常。但就是让人不厌倦,想看下去,看着剧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面对自己的挣扎。生活就是一个漩涡,把所有人都裹挟在其中,让我们无法停下来。所以,要安排洋洋这样一个视角,使人惭愧。实际上我们也不大可能停下来,现实比电影要狠。外婆中风那个情节,我自己还曾经偷偷用来写了一个类似的小说。
3.

如果说前面两部,还有些特别之处的话,这一部真是被阿蠡讥讽为“主流价值观”之下的电影。确实如此,这也无可厚非。这片子算得上是地道的反抗“主流教育”的主流影片了。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简直喜欢死了。Todd知道Neil的死讯在雪地上狂奔,我的眼泪也随之而下。看了好多次,依然能次次被撩到。可悲的是,这样的片子,国内再过多少年,也拍不出来,没让你歌颂就不错了,还想着反抗。另,最近才知道扮演Todd的居然是“爱在”的男主,变化太大。
4.

开始看这个片子,目的不纯,以为是个色情片,看下来却把我狠狠感动到了。电影的每个镜头都细腻生动,赤身裸体也自自然然。我知道是贝蒂这个人物身上如火的热情带给我的感动。她做的每件事都任性得可爱,最后的病症也来自于那种不管不顾的投入。比起一个个疯疯癫癫的她,整日在生活里窝心活着的我们才是那个“病人”。
5.

这是当年我自己扒拉出来的片子,喜欢极了,音乐极佳。那个时候,自己还不知道豆瓣这个地方,只是默默下载来看完,然后,珍藏在电脑文件夹中。一度被室友“嘲笑”总看一些没什么情节的电影。用了豆瓣后,才知道,自己才不是什么小众呢,这算什么没情节的电影。导演虽然后来拍了《Begin again》和《Sing street》,我还是更喜欢第一部,不精致的精致感更打动我。
6.

又是一部杨德昌的片子。这部其实可以和《一一》并肩,某种意义上,比《一一》更厉害,只是我偏爱《一一》。电影的历史背景也要浓厚一些。我在不同的地方看了三四次。去年还看了一次修复版,真是痛快。之前黑乎乎的镜头终于能看清其中晃动的人影了。杨德昌是我要顶礼膜拜的“大家”。
7.

能喜欢这部电影,证明我的心还没老。这部电影总让我想起《Summer Palace》,青春的肆意和疼痛。伊娃·格林的美自然也是其中的加分项。爱电影的人也会爱这部片子,电影中穿插了很多他们游戏自己喜欢的老电影的段落。对于阅片太少的我来说,看得一脸懵逼。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类人的共同语言。想起我们的荒谈经常变成影片分享会,也是好玩。
8.

“Before ”的三部,我都喜欢,《三》尤其让我有些偏爱,可能是因为那种生活的“一地鸡毛”带来的真实感。当然,即便如此,电影依然是“非真实”的。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入《三》这样的生活,在生活里变得念念叨叨。两个人憋不住要吵架的时候,想想年轻时,那些肆无忌惮的爱恋吧。你唯一能抵抗现实的,就是回忆。
9.

在广州的时候,一个人跑去看了这个电影,看得泪流满面,后来还把厚厚一本《天才的编辑》看完。大概也是这部电影唤醒了我心里对于编辑这个职业的爱。尽管我知道现在的编辑早已不是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中国的编辑更不是。姑且做做试试,要是不喜欢,做不出什么来,也就死心了。向那些为我们整理出美好作品的编辑致敬。
10.

我对于“环保类”题材的电影一直拒绝无能。想当初看《大鱼海棠》还泪流满面,成为笑柄。这个片子之后,“可可西里”成为我心中的圣地。有一段时间,网上传一个“可可西里保护站招聘”的帖子,我激动了很久,考虑要不要去。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没什么大能耐,还是在世俗里爬滚着吧。这样的电影多来一点也是极好的。
11.

这自然也是个大众都会喜欢的片子了,话题主流,一个二战时期犹太人被杀戮的故事。前半段,讲怎么泡妞,后半段,讲怎么逗娃,让人又哭又笑的。我喜爱的是这个片子精致的结构,前后对称,到处埋藏小线头,时不时一乐。尽管这些伏笔下都是一些潜藏的悲剧。
12.

侯导的片子好是好,就是容易催眠。《悲情城市》和《最好的时光》我打开了五六次都没看完,也可能是被别的事情中断了。但他片子的细腻是我所迷恋的。《童年往事》那个大树下和小伙伴玩的孩子大概就是我童年的记忆,奶奶颤颤巍巍走来,一边喊着“阿孝咕”的样子,也让我想起了我爷爷。不同的是,我爷爷一喊,我就吓得屁滚尿流回家了,哪还敢等到找上我来。
13.

这个电影放现在是拍不出来了,那种一本真经的扯淡和玩闹精神,别有一番意味。当年还细细分析过这个片子,有很多镜头语言是极其厉害的。其中,我最喜欢舞台上那一节,也是最反讽的一段。历史像一锅粥被炖了个稀巴烂,各色人物先后登场,闹腾不休。
14.

最初发现托纳托雷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人也太厉害了,拍片不多,但个个佳作。《海上钢琴师》是我的最爱。我喜欢斗琴的那一节,也喜欢最后丹尼拒绝下船那一节,他给转眼珠的小号手讲了很多,让我心有戚戚。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游刃有余,肆意也好,怯懦也好,总算是自己可以左右的。而走下“船”呢,一切的未知让人绝望。我大概也是一个“怯懦”的人。
15.

喜欢这个电影,大概不需要什么理由了吧。某种程度上,《大话西游》才说出了《西游记》的主题:一个人成长的痛楚,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到被迫要面对生活的苟且,也就是所谓的“责任”,在现实面前,谁不是一条狗呢?另外,也一样喜欢《喜剧之王》。
16.

还有一类题材,是我毫无理由会喜欢的,就是电影中有书店的场景。多少是因为自己是个做书店的,会感同身受。一四年,西安,我在青旅的院子里,又看了一遍这个电影,傻白甜的简单故事,却让我感动不已。喜欢大嘴茱莉亚·罗伯茨,还追着看了她不少电影。
17.

伍迪·艾伦的大多数电影都蛮喜欢的,碎碎叨叨,啰啰嗦嗦,却也有趣好玩,想象力也好。偏爱这个电影,是因为其中那些作家,扮演太像了,几乎可以来一个作家蜡像馆。无数次,我也想过,自己晚上走到一个地方,突然就有一辆马车驶来,把我带到某个时空去拜见自己喜欢的作家。
18.

郝杰的片子也是生猛,这个电影讲的是晋北的二人台演员的故事,“土里土气”的。估计北方人接受起来没啥问题,南方人就觉得太不讲究了。我一黄土地出来的娃,自然会对这种题材的电影心有偏向。其实山西那些乡下的二人台唱段是真上不了台面的,荤得很,不过乡里乡亲们爱着呢,累了一天,就指着这个解乏。可惜在我们“树文明新风”的清理下,应该也没剩多少了。
19.

这个片子忧伤得很,尤其是布罗迪的眼神,简直让人无法承受。
20.

难得看到一部片子,开头花了大篇幅展示做菜的过程,于是必须“荣幸”入我的最爱。每次看到开头那段,总是口水横飞。最可气的是,老爷子下了那么大功夫做的菜,一家人却吃不了几口,就剩在那里打包了,急煞我也。
21.

这个电影,我看过一次后,其实不愿意再看了,受不了幼童性侵案这种题材,觉得世界上有这种对孩子下手的人,该千刀万剐。西恩·潘是我特别喜爱的性格演员,影片中有几段“丧心病狂”的发挥,简直酷得不行。我小时候有一个玩伴长得特像他,世事茫茫,早已多年没见了。
22.

喜欢这个电影,是因为最后刘若英的神来之笔:张涵予告诉了她“刘德华”的死讯,然后,她就坐在那里大口吃东西,一滴一滴眼泪滚落下来,没说一个字。看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这么多年了,这个场景却一直忘不了。
23.

没想到李玉拍过这么好的电影,我也是无意中找到的,看完一声长叹。方言听起来毫无障碍,很是贴切。那个氤氲着雾气的南方小城,是我梦中的地方。
24.

再来一部科长的片子。贾樟柯成名后的片子多少有些刻意,但偶尔也刻意得好玩。比如,这个片子开头,赵涛边走边喊:“谁有创可贴?谁有创可贴?”,导演硬是给了好长一个镜头,借着这个镜头展开剧中人的生活。
25.

这是一部停留在我记忆中的电影。模糊的印象里,是一个身着黑裙旋转的身影。在比约克的歌声里,我默默掉眼泪。把这最后一部电影留给记忆中的影像吧。
想想,大多数电影对我而言,留下的无非也就是一滴眼泪或一声叹息。至于所谓的高低好坏,似乎也没什么可计较的了。
选取这些电影自然是不客观的,纯属一时兴起,随意列列,博诸位一哂。
*图片均选自豆瓣电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