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经》想到的
昨晚看林夕的《曾经》一直到凌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惨情歌写得太多的原因,读他的书才明白这个男人的内心是有多么地孤寂。一本书里面反复写到了鬼的主题,如《三世书》,如看完《胭脂扣》后,如《这里会是一间鬼屋么》,如《回眸》......
死亡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如果每个人要在离开这个世间之前,对它有一次温习,我想莫过于亲人或者爱人的离开吧。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它,应该是八岁,爷爷在县城医院的病床上走了。听到消息的时候我刚结束完寒假前的期末考,因为医院就在学校对面,便一路奔到了病房。婆婆是爷爷的二婚妻子,她伏在床头哭得昏天暗地,可能是还太留恋,苦苦于挣扎,可能是还有什么未讲完的话,听妈妈说,爷爷走的时候眼睛都没有闭上。
当然,那个年没有过好,我和妈妈简单收拾了东西就回了老家,农村的堂屋里头,鲜红色的棺木已经备好,尸体暂时放在旁边屋的草席上,那个婆婆,也就是我父亲的继母,继续着痛苦的嚎叫和哭泣。
最后她还是停止了,麻木地去做还没来得及做完的寿衣和寿鞋。出于好奇心,我跑进屋看安静躺在草席上的爷爷,已经灰白的脸消瘦得有点干枯,这就是那个每次进城都会带我买很多好吃东西的爷爷么?这就是那个把酒当水喝的爷爷么?这就是那个有点重男轻女但又特别喜欢我这个孙女的爷爷么?
丧礼很隆重,爷爷做了一辈子的村支书,人缘极佳,前来送他的人一拨接一拨,妈妈拿来苍白厚重的麻布孝衣要我穿,我倔强地扔掉,掉头就跑,还说穿着一点都不好看。爸爸早没精力管我了,作为长子的他有太多事要做,只说小孩子不想穿,就算了吧。
农村的礼俗很繁重,说女儿家要在棺下的草席上坐着守灵,几个么么都害怕啊,我却一下子就溜了过去,一屁股坐下来,后来索性睡下了,几个请来的和尚围着红棺,边转边念佛经,咿咿呀呀的声音还真是好听,竟让我有了困意。
上山那天,仿佛被一个梦困得起不来,大家都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楼上的屋里头睡觉。下楼找妈妈也找不到,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恐惧从心头袭来!
以后的几年,每逢过年爸爸情绪都会很低落,动不动就容易发脾气,现在我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这样。
11岁,看了一部叶倩文主演的鬼屋片,女鬼主角很漂亮,爱穿一件带亮片的红色长裙,她游走在生前的住宅里,化成厉鬼,或在衣柜里唱歌,或重复着与情人的争吵。房子的管家叫潘伯,冷不丁会在车里给阳间人递个打火机,冷不丁会咚咚咚地敲门给新住客送一束鲜花。那花被放进干净透明的花瓶里,住客一走,它竟像人一般有了感情,流下了水滴般的眼泪,只不过,那泪是血色的。
年龄太小,看不懂剧中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只知道漂亮的歌星被有妇之夫的老婆杀害了,她夜夜在这里守候,在一间屋内搞天搞地。剧终的时候悲剧重演,她才舍得去投胎做人,走的时候传来了她幽怨的歌声,那段旋律真得很动听。
同样是为情而去的人,《胭脂扣》里的如花则显得温暖很多,林夕有句话我极喜爱,他写:当年想不到会有这样的收场吧,还以为有机会在自己相识的人面前显灵,听一句体己话,谁知一闭眼已是百年身,在一个回忆的空壳内勾留,一般寂寞!
所以,现在我说,爱情就像见鬼,信的人多,见的人少,每个人都在喊着自己最痴情,真心难觅,真爱难找。那么,你又真舍得下人间,为你的爱人早早走向阴间喝孟婆汤?也许只有冤魂最痴缠,守在一个地方几生几世,认为这就是唯一好去处,纵可上天下地,竟只钟情人间一角。
最后,觉得还是夕爷写得好——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是鬼屋,某某某某、一段情、一截是非、一场争吵、一番波折、一次意外、一腔恨、一口气、而最後一厢情愿独守凶屋。生人聚会,散了,枉有一副副的肉体,都不轻易回头,无所谓留恋,不留恋。总以为去了又再来,凡事何必看得太死?换个地方甚或换个班子如改朝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便又是一堆好汉云集。
死亡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如果每个人要在离开这个世间之前,对它有一次温习,我想莫过于亲人或者爱人的离开吧。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它,应该是八岁,爷爷在县城医院的病床上走了。听到消息的时候我刚结束完寒假前的期末考,因为医院就在学校对面,便一路奔到了病房。婆婆是爷爷的二婚妻子,她伏在床头哭得昏天暗地,可能是还太留恋,苦苦于挣扎,可能是还有什么未讲完的话,听妈妈说,爷爷走的时候眼睛都没有闭上。
当然,那个年没有过好,我和妈妈简单收拾了东西就回了老家,农村的堂屋里头,鲜红色的棺木已经备好,尸体暂时放在旁边屋的草席上,那个婆婆,也就是我父亲的继母,继续着痛苦的嚎叫和哭泣。
最后她还是停止了,麻木地去做还没来得及做完的寿衣和寿鞋。出于好奇心,我跑进屋看安静躺在草席上的爷爷,已经灰白的脸消瘦得有点干枯,这就是那个每次进城都会带我买很多好吃东西的爷爷么?这就是那个把酒当水喝的爷爷么?这就是那个有点重男轻女但又特别喜欢我这个孙女的爷爷么?
丧礼很隆重,爷爷做了一辈子的村支书,人缘极佳,前来送他的人一拨接一拨,妈妈拿来苍白厚重的麻布孝衣要我穿,我倔强地扔掉,掉头就跑,还说穿着一点都不好看。爸爸早没精力管我了,作为长子的他有太多事要做,只说小孩子不想穿,就算了吧。
农村的礼俗很繁重,说女儿家要在棺下的草席上坐着守灵,几个么么都害怕啊,我却一下子就溜了过去,一屁股坐下来,后来索性睡下了,几个请来的和尚围着红棺,边转边念佛经,咿咿呀呀的声音还真是好听,竟让我有了困意。
上山那天,仿佛被一个梦困得起不来,大家都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楼上的屋里头睡觉。下楼找妈妈也找不到,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恐惧从心头袭来!
以后的几年,每逢过年爸爸情绪都会很低落,动不动就容易发脾气,现在我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这样。
11岁,看了一部叶倩文主演的鬼屋片,女鬼主角很漂亮,爱穿一件带亮片的红色长裙,她游走在生前的住宅里,化成厉鬼,或在衣柜里唱歌,或重复着与情人的争吵。房子的管家叫潘伯,冷不丁会在车里给阳间人递个打火机,冷不丁会咚咚咚地敲门给新住客送一束鲜花。那花被放进干净透明的花瓶里,住客一走,它竟像人一般有了感情,流下了水滴般的眼泪,只不过,那泪是血色的。
年龄太小,看不懂剧中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只知道漂亮的歌星被有妇之夫的老婆杀害了,她夜夜在这里守候,在一间屋内搞天搞地。剧终的时候悲剧重演,她才舍得去投胎做人,走的时候传来了她幽怨的歌声,那段旋律真得很动听。
同样是为情而去的人,《胭脂扣》里的如花则显得温暖很多,林夕有句话我极喜爱,他写:当年想不到会有这样的收场吧,还以为有机会在自己相识的人面前显灵,听一句体己话,谁知一闭眼已是百年身,在一个回忆的空壳内勾留,一般寂寞!
所以,现在我说,爱情就像见鬼,信的人多,见的人少,每个人都在喊着自己最痴情,真心难觅,真爱难找。那么,你又真舍得下人间,为你的爱人早早走向阴间喝孟婆汤?也许只有冤魂最痴缠,守在一个地方几生几世,认为这就是唯一好去处,纵可上天下地,竟只钟情人间一角。
最后,觉得还是夕爷写得好——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是鬼屋,某某某某、一段情、一截是非、一场争吵、一番波折、一次意外、一腔恨、一口气、而最後一厢情愿独守凶屋。生人聚会,散了,枉有一副副的肉体,都不轻易回头,无所谓留恋,不留恋。总以为去了又再来,凡事何必看得太死?换个地方甚或换个班子如改朝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便又是一堆好汉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