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墙
“在荒原上嚎叫的我们,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 因为钟爱摇滚乐,了解到很多伟大的摇滚乐队,渐渐的也对其中一些甚是喜爱,平克·弗洛伊德就是其中之一。这支乐队吸引我的不光是他们那迷幻、前卫的独特摇滚乐风格,更是由于我总能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他们对一些实际存在着的不公平的、不和谐的事物的批判和反思。而我这篇文章要阐述的一些东西及表达“迷墙”这个主题就绕不开这支乐队。 《迷墙》是一部Pink Floyd主唱西德·巴勒特的半自传式电影,但同时是一部不能用我们传统“观影方式”来看的电影,因为它没有剧情,整部电影都是在呈现西德关于自己的诞生、童年、父母、学生年代、战争、毒品、性、爱情、摇滚等一系列过往记忆的碎片式画面,其中甚至还穿插了三段光怪陆离的动画,这也更加让这部电影显得抽象和晦涩。也正因如此,导致在多数没有太多观影经验的人看来,这片子简直就是混乱的,甚至于将其视为垃圾。但我想,对电影有些许认识的人一定不会这样认为,因为这是一部不需要所谓剧情的电影,它就像是一部大型的MTV秀,只不过就是其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主题----人和墙的关系。 回到文章开头,“在荒原上嚎叫的我们,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这是《迷墙》中的一句台词,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为什么说我们都是墙上的砖呢?其实死钻牛角尖式的抠字眼儿来理解这句话的话,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很好的解释。但后来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围城》,以及结合讲述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电影《末代皇帝》,就为我解释《迷墙》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原来,电影只是通过对西德的心路历程的展现,来向观众展示一个人的“墙”的形成全过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墙,或者是好多面墙,我们用它们来阻隔、来防御、来依靠。于是慢慢的我们自己的墙越砌越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自己也难以翻越,把自己隔在了墙的一面,甚至无法确定自己到底是在墙外还是墙内?当到了这时候,也就会出现两种不同做法的人。其一,奋力反抗这堵墙,要么冲破它,要么翻越它,总之,是奔向光明、迎接希望的。其二,被困在那里,变得麻木不仁,眼看着墙越围越近、越砌越高,到最后彻底遮了阳光,自己只有在昏暗中一点点腐朽、死去。 说到底,其实在我看来,人是孤独的。小的时候有父母在,他们常出于安全和社会经验的考虑管着我们,给我们砌上一堵墙,让我们在里面好好待着、好好成长。等到慢慢长大,我们终于逃脱了“父母之墙”,但同时我们又开始自己为自己筑墙,因为长大的我们发现世界并不是儿时想像的那样美好,甚至是冷漠的、残酷的。于是我们开始戴上面具、穿上戏服以同样冷漠的方式来对待世界,当然,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为自己筑起了更高更厚的墙。 再次回到那句话——在荒原上嚎叫的我们,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不管看到的人怎样理解它,我相信那一定都是为了更好的回答自己、满足自己、认识自己和反思自己。就像我前面乱七八糟说的一大堆,可能对别人来说都是废话或者是无病呻吟,但至少我认为我通过思考产生了些许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当然,这样就够了。 最后用《迷墙》第二段曲目《In the Flesh Part 1》的歌词做结尾—— “告诉我,是否有什么让你不解,亲爱的? 这不解的现状不正是你不希望见到的吗? 如果你想知道躲在冷眼后的是什么? 那你只得向前摸爬滚打地穿过这些让你困惑的伪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