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别处的艺术
![]() |
在洁尘的书里读到一篇介绍丹麦画家威尔汉姆•哈莫修依的文章。因为近期要去趟丹麦,就专门查了这位画家的相关资料和作品。其中一幅名叫《开启的门》的画看上去很眼熟,后来才发现洁尘的新书就是用这幅画做的封面。画中女子背对着观众,坐在木制椅子上,仿佛在低头看一本书。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门是敞开着的,从观众的视角看出去,还可以看到隔壁房间的门(又或是落地窗?)也是敞开的。这是典型的哈莫修依作品。画中女子是画家的妻子Ida,她经常出现在哈莫修依的画中,却总是穿着黑色的长裙,背对着观众,挽起的长发凸显出一截异常洁白的脖颈。
![]() |
西方评论家形容哈莫修依时经常用”intriguing”这个词。乍一看上去,哈莫修依的画与他丹麦人的身份非常匹配,内敛,沉静,去情绪化。但仔细琢磨,却另有深意。比如,大家都很好奇,他画中的妻子为什么只给观众看背影?她总是轻微地低着头,到底在看什么?又比如,他室内静物画中,一扇扇门为什么总是敞开着?为什么屋子里有明亮的落地窗,观众却看不清室外的景色?
曾有人试图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2005年,英国著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艺术评论家Michael Palin为BBC制作了一期讲哈莫修依其人及作品的纪录片。他从伦敦开始,去往荷兰阿姆斯特丹,最后探访了哈莫修依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两处居所,沿着画家的足迹,寻找能够解读这位“隐士”画家的蛛丝马迹。
![]() |
哈莫修依的个人经历几乎乏善可陈。他1864年出生在哥本哈根一个商人家庭,八岁开始学画,之后进入美术学院就读,作品陆续在丹麦和欧洲展出,据说雷诺阿曾经表示过对他的欣赏。二十多岁时与妻子Ida结婚,两人住在哥本哈根港口附近的一间公寓里。只搬过一次家,还是从一条街的30号搬到了25号。
画家其人,似乎和他的画一样,质地是灰白,声音是静默。纪录片作者Michael Palin说,好想钻进画家的脑袋,看看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他给后人留了那么多悬念,却拒绝解释。比如他曾到访伦敦,就住在大英博物馆对街,按理说外国人一般都会被大英博物馆雄浑的建筑所震慑,可哈莫修依画笔下的大英博物馆,只有黑色的围栏,以及围栏外,从他旅馆窗户看出去的那条街道。而且,街道上没有一个人影。又比如,他游览哥本哈根克伦堡宫,也就是那座因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闻名于世的古老堡垒,留下的画作里既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内部,也没有气势逼人的建筑外观,而是屋顶和从屋顶望出去的天际线。
![]() |
用现代点儿的方式来比喻,这位画家的脑子里好像自带滤镜。他把不必要的东西从画布上擦除了,只用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视角来对焦。不喜欢与观众直视,那就看向别处。不喜欢室外嘈杂的景色,那就让窗外照进白光。不喜欢夺目的色彩,那就用黑白灰。就连自画像,也把自己放在角落,仿佛他身后的那扇窗才是主角。
![]() |
BBC的纪录片里指出,哈莫修依深受维米尔的影响。他曾在年轻时去荷兰观看维米尔的画作,并创作了几幅模仿致敬维米尔的作品。与他的荷兰偶像一样,哈莫修依生前并没有获得广泛的世人认可。据说曾有收藏家表示要将哈莫修依的29幅作品集中捐给丹麦国家画廊,但遭到婉拒。如今,他是作品拍卖价最高的丹麦画家,2007年他的那幅Ida Reading a Letter在伦敦索斯比创下了170多万英镑的成交记录。丹麦国家画廊大概肠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