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北方
我从小在北方城市长大,我的祖辈就是当年闯关东的那些人,从山东蓬莱出发到达这个青山环抱,村子边上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安了家。
修建的屋子还是以北方特有的红砖房为主,红砖围盖,里面是原木框架搭建屋顶,屋顶再盖满水泥瓦片,留有正门,大多是原木打造,进屋之后是一个厅堂,东面和西面都是两口大铁锅,铁锅的下面是炤台,每日都是烧秋天田里留下来的晒干的玉米秸秆,炒菜做饭。
一般的屋子都分东厢房西厢房,东面的屋子一般都是家中的老人居住,因为光线比较好,冬天日晒的时间比较多,比较暖和些。西面的屋子一般都是家里的年轻人居住,阴冷一些。东厢房的旁边就是厨房,家中的食具餐具都是在那里,但是吃饭一般都不在厨房,有折叠的大圆桌,每次吃饭的时候打开到东面的大屋子吃饭。
虽然我们这边算不上真正的东北,但是还是算东北小城吧,就是没有那么浓重的雪景。
每家都会有自己的大院子,院子一般都是用泥巴和山上的石头砌成的,然后有一个大铁门。那时的房屋都是按棑建的,沿着公路两边,一排一排的的房屋,我从没有从上空看过整个村子,我想一排一排的也会蛮有味道吧。
河道的两边会有大概是几十年前就种的大白杨树,每棵的树干一人已经环抱不了,每到夏天风吹过,树叶哗啦啦的响着。
穿过村子的河流是条支流,百米左右的河道,夏天雨水充沛的时候,里面的鱼还是很多的,但是大多都是不能长的太大的鱼,鲫鱼鲤鱼之类的,但是吃起来还是很好吃的,毕竟是野生的呢。
南方
我老公是浙江人,老家是一个浙江中部的乡下。
他家周围的山跟我们这边的山不同,都是常年竹叶腐叶土,竹叶遮天蔽日,各种植物疯狂生长,蕨类中药材很多,有挖过野生植物回家养,但是都没有养活过。
周围的山海拔都不是很低,从山脚下到山头生长的都是成片的竹林,每次夕阳西下尤其是从远处看,竹林只能看到是是灰蒙蒙的,乡下也有的云雾袅袅而上,犹如仙境一般,这个是我在家乡看不到的,不知道是特有的气候还是海拔的缘故,很是梦幻。
每次回家,坐在乡下的小巴车上,山路颠簸的很,车子就开的很慢,我都要坐在窗户旁,偷稍探出去深深的呼吸,在城市里呼吸尾气的多了,忽然到了竹林遍地的乡下,就能感受到空气都是特别的好,那种能呼吸到肺里很舒服的畅快感。
小巴车一般会在小村门口停下,村口的马路两旁种着一排排的桂花树,每到季节就会满树开花,离得远一些也能闻到桂花香。
进入村子里的路都是青石板路,村子里的屋子都三层左右,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规划,都是挨在一起的,所有的屋子都是没有院子的,一般都是直接进家门。
没有几分钟就会到他家,一幢三的小房子,因为都是后期自己改建的,已经没有了原来老房子的模样。因为是乡下,用的水都是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每家每户用管道引到家里来,进门之后墙角下有个石头砌成的小池子,刚去的时候还把用过的水倒里面,小池子装满了水,是为了方便取水用,洗菜洗手用,有时也会把从河里钓来的鱼养在里面。
进门之后是大厅,东面的墙上挂着巨幅的年画,旁边的是两幅对联,看着像是他的父母结婚的时候挂起来的,说的都是喜庆的祝词。下面的是一个高些的条案,上面放一些祭祀用的烛台和杯子。最下面是一个八仙桌,看着就是很老的物件,款式很古朴,八仙桌三面放的是长凳。
大厅的旁边是两间屋子一间是厨房,一间是饭厅。
厨房很好玩的是跟我们北方一样都是大锅做饭,不同的是他们的炤台都是半身高,在锅旁炒菜不用弯腰做饭,舒服一些。他们烧的大多是山上捡拾回来的枯木材,更加的耐烧,锅子的大小也只有我们北方的锅子一半大小。锅子的旁边有一个温酒的容器,趁着做饭的炉火温度,把自己酿制的黄酒倒进去,等到饭菜烧好,酒也热好了。
大厅的西部是两间储物间,放些杂物,最里面是卫生间。大厅的中部是楼梯,上到二楼是三间卧室。
三楼是两大间屋子,用来存放一些谷物。一个小天台,平时用来晾晒衣物,站在天台上,就可以看到整个村子。
整个村子大概有一半的屋子已经改建成新式的三到五层的小楼,完全是现代的风格,水泥楼房瓷砖贴外墙,因个人的喜好已经是各种的风格。可喜的是村子里还有一半的建筑还是原来的老房子,白墙黑瓦,标准的徽派建筑,似乎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村子的古建筑文化,已经不允许村子私自推倒牢房重建。
周围好在还有几处老房子,都是些老人家,不喜欢城市生活,还生活在老屋里,从外边看,老屋大多是白色墙体,很好奇古人究竟用的什么材质才能让经历那么久还让墙体不脱落,雨水淋湿也不发黄。老屋的窗户都是木质网格小窗,大概只有20CM左右,一面墙也只有一个小窗,所以可以想象里面的自然光少,自然是潮湿的很,屋顶是附近的土烧制而成的黑瓦,我想现在肯定是买不到了。
他们的村子向上追溯有大概几百年的历史,没有经历过大型的人口变迁,几代人一直生活在这里,有些有名的文人墨客也曾生活,文化也得以传。
每个村子里几乎都有一个祠堂,他们的祠堂是历史上一个在朝廷上的官员,有所成就之后在自己的家乡建了大宅,里面的建筑几乎都是用大概几十年的木梁建筑而成,就是在他们那个年代估计也要价格不斐了,纯木料做的大概3米高的大门,门槛就有膝盖那么高,门口还有石狮子蹲在那里,大门的把手都是铜制的圆环。
进到里面,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大门的正前方是一个大厅,之前应该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屋子。整个房子是二层结构,整个房子全部都是使用木材建筑,使用的是木榫结构,没有一个钉子。屋子已经上百年之久,但是并没有任何风化腐烂的迹象,应该是有刷过桐油之类的。
院子的上空的镂空的,四周的屋子是人字的,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瓦槽顺流而下,正对着屋檐的就是一个凹槽,比正常地面矮大概一个手掌那么深,雨水会顺着地面排到屋外,而且凹槽正中通常会放几个大号的水缸,用来收集雨水,浇花之用。
村边会有一大口水池,是用来清洗蔬菜和衣物。有意思的是,这引自山上的泉水,最早并不是用来方便村民使用,而是当时木质结构的房子相当多,为了防止发生火灾,来不及救火,才发明了这么一个地方。每个村子都会有,每口水池有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活水进入,水池的上方是用来清洗蔬菜。水池的下方离上方大概有一个手臂的落差,水流下之后那里的水就可以清洗衣物,水都是清澈见底。
水池的旁边是一棵长的特别庞大的树,上面经常是上百只小鸟叽叽喳喳在上面叫个不停,虽说我这边我也是经常见到鸟,但也是几只多者几十只,但是上百只鸟在一棵树上,忽的起飞,忽的旋转,忽的降落。的确是没有见到,这边的生态还是要好得多。
有意思的老家,虽然是一年回不去几次的地方,但是却是特别留恋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