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帛书01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名
万物之始也
有名
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
以观其妙
恒有欲也
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
异名而同谓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通行本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此处依帛书而证,"常"字是在汉初,为避讳汉文帝的名讳"恒"而更改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即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所谓的"两者"指的是什么? 自古说法颇多, 有指"道""名",或是"无""有"等等,说法不一,令学者莫衷一是。个人拙见,就本篇而言,两者即是“恒无欲”和“恒有欲”。
这可从其后文中的“玄”字来理解。“玄”到底是什么?苏辙云:"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悠远深邃可以称之为玄,玄色通常被指为黑色,其实不是很正确,"玄"应该是指因为悠远深邃,而看不清是什么颜色。故苏辙的说法“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这应该是非常接近“玄”在此篇中的意义。玄即是“极”。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恒无欲”、“恒有欲”,即是指两种极致的状态,“恒无欲”可以认为是无欲的极端状态,“恒有欲”则是有欲的极端表现,“妙”是细微的极致,可以被认为是表述宇宙的“小”,“徼”是广袤、遥远的极致,可以被认为是表述宇宙的“大“。此句理解为,恒无欲,则能感受宇宙的细微之处,恒有欲,则是要追求至更广袤、更遥远的边际。
所以,“恒无欲”、“恒有欲”,都是在描述一种极端状态,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一种是“静”的极致,一种是“动”的极致,都是“玄”的现象。故谓之“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
老子在道经首篇即开宗明义,指出了“道”的主要特征就是“玄”,“道”的特点是虚无飘渺,似有若无,“远而无所至极”,不可名状,故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后道经所有的篇幅,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阐述。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名
万物之始也
有名
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
以观其妙
恒有欲也
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
异名而同谓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通行本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此处依帛书而证,"常"字是在汉初,为避讳汉文帝的名讳"恒"而更改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即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所谓的"两者"指的是什么? 自古说法颇多, 有指"道""名",或是"无""有"等等,说法不一,令学者莫衷一是。个人拙见,就本篇而言,两者即是“恒无欲”和“恒有欲”。
这可从其后文中的“玄”字来理解。“玄”到底是什么?苏辙云:"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悠远深邃可以称之为玄,玄色通常被指为黑色,其实不是很正确,"玄"应该是指因为悠远深邃,而看不清是什么颜色。故苏辙的说法“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这应该是非常接近“玄”在此篇中的意义。玄即是“极”。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恒无欲”、“恒有欲”,即是指两种极致的状态,“恒无欲”可以认为是无欲的极端状态,“恒有欲”则是有欲的极端表现,“妙”是细微的极致,可以被认为是表述宇宙的“小”,“徼”是广袤、遥远的极致,可以被认为是表述宇宙的“大“。此句理解为,恒无欲,则能感受宇宙的细微之处,恒有欲,则是要追求至更广袤、更遥远的边际。
所以,“恒无欲”、“恒有欲”,都是在描述一种极端状态,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一种是“静”的极致,一种是“动”的极致,都是“玄”的现象。故谓之“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
老子在道经首篇即开宗明义,指出了“道”的主要特征就是“玄”,“道”的特点是虚无飘渺,似有若无,“远而无所至极”,不可名状,故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后道经所有的篇幅,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