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的几本书
《悠游小说林》
作者:安贝托·艾柯

这本书由安贝托·艾柯在美国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上的六篇演讲汇集而成。该讲座自从1925年开讲以来,每年都会邀请当今世界上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我们所熟知的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博尔赫斯的《诗艺》、奥尔罕·帕默克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都出自诺顿讲座。我之前还做了一个书单,点击这里可以查看。
回到这本书,是讲小说的。小说有什么好讲的呢?如果你关注不止读书比较久,就会发现我推荐过不少关于小说的书,它不仅可以讲,而且很有的讲。
每一本小说都是一座森林,每一座森林里都藏着宝藏,穿过森林并不难,但找到宝藏,则需要一些功夫。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淘金者,不,摸金校尉,带着满身绝技去解开那些机关。
对宝藏感兴趣,并试图去了解那些机关的人,艾柯定义为“模范读者”。对此不那么在乎,而是徜徉于森林景致,就地午餐的,则是“经验读者”。经验读者往往只是把文本作为安放自我情感的容器,用它做白日梦;模范读者则想要探究森林背后的秘密。艾柯当然鼓励我们成为模范读者。
在这本书里,艾柯不仅定义了读者,还分辨了小说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作者、叙述者和模范作者,比如小说中的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和阅读时间。他为我们进入森林提供了几柄趁手的兵器,而武艺还需要我们各自修行。
当然,艾柯也探究了我们为什么要(爱)读小说的原因。他说,“我认为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在于小说给了我们一种生活在真实观念毋庸置疑的世界里的愉悦感受,而现实世界里则诡谲的多。”
”阅读小说也意味着玩一场游戏,通过游戏我们为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无穷事物赋予了一层意义。通过阅读叙事文章,我们避开了对这个世界说真话时会袭上心头上的焦虑。”
我们通过叙事,找到生命的形式。
总之,这是一本好读而且睿智的书。几年前读了一遍,这次重读,仍然收获很大,喜欢读小说的同学,一定要看看。
《单读14:世界的水手》

这是《单读》的第十四期,主题是“世界的水手”,关注澳大利亚文学。
整本看下来,特别推荐戴锦华的专访,这篇访问网上有,可以找得到。这篇采访密度很大,戴锦华老师回应了这个时代的很多议题,我们似乎再也无法把握住这个时代了,很多的困惑、焦虑层出不穷 。世界往何处去,我们自己该如何走?这篇采访值得收藏,多看几遍。
其他文章,除了李静评论契诃夫戏剧的一篇,没有特别心仪的。当然,李娟很好看,但李娟的文章是《羊道》里的选段,所以就另说了。
《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

两本《单读》连着读的,这是第十五期,主题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关注的是这个时代文学的处境。
我对前言《文学致幻剂》里的一段话感同身受:“《单读》的经验是,仍有大量的年轻人在创作,以各种体裁以及体裁的跨界在进行,然而在时间和注意力的竞赛中,这个世界似乎不太需要他们了。所谓的自由之岛,日益被琐事与潮流淹没。即便在现有的文学版图中,主流越靠近主流,边缘越自甘边缘,独立、多元与流动的文学经验,逐渐失去了。”
在这个时代,有志于文学的人,怎样写作?
这本MOOK收录了一批当今最有才华的青年作者的作品,阿乙、颜歌、文珍、李静睿、双雪涛、李娟……所有小说中,我喜欢李静睿的《盐井风筝》、双雪涛的《跷跷板》,这两篇小说很有一些共同点,比如背景都是小城,比如叙事都很日常但又有一些魔幻,比如底子里它们都在回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另外,特别要推荐邹波的《词语》,这是一篇非虚构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孤独症家庭。和网上许多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不一样,邹波有足够的耐心去走进孤独症家庭的生活,不博眼球,不滥情,不拨弄情绪。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多一些。
《扔掉书本上街去》
作者:寺山修司

寺山修司活得很精彩,既是电影导演、演员,也是诗人、评论家和戏剧家。这本书,是他的随笔集。
打开书不久,就感到了寺山修司的气场,一种革命者的激情,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呐喊。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这必然是上个世代的书了。在这个消费主义、商业至上的时代,没有谁还会这样气汹汹的说话了吧。
全书一开始,寺山修司就谈了性,谈了战争。他说“不管是跟谁都可以性交”。
他说,年轻人要胸怀大屁股,不要被老大爷抢走了姑娘。
他说,“正义”只不过是带着乐观色彩的政治用语。
寺山修司毫不留情的戳破很多堂而皇之的习惯,他说的不一定都对,但这种冲劲还是很吸引人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了。
话说你最近看了什么好书?给我也安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