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涵:心系一座城的年轻志愿者
2017年1月17日,19岁的赵涵坐在从武汉回河南的火车上,戴着耳机听着歌,盘算着寒假应该如何度过。她已经忙碌了一整个学期,此刻终于得以放松,回去和家人一块儿过年。
手机QQ推送了一条新消息,是蒋帆的。赵涵有股不详的预感。她点开对话框。消息不长,寥寥两行:
“赵涵,资料还是有毛病,还得再改。”
1
赵涵是武汉体育学院新闻系的大三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同时她也是2017年武汉马拉松志愿服务会的武汉体育学院负责人。去年11月中旬,赵涵接到开始汉马志愿者报名工作的通知。
汉马志愿者报名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社会渠道,一个是合作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是合作高校之一。组委给每个合作高校分配了一定的名额,学校根据名额,对学生进行引导网上报名。
赵涵的工作就是负责收集同学们在网上提交的报名表资料,然后发给组委审核。审核过了之后,再进行筛选。
尽管学校里面负责志愿者报名事项的不只有赵涵,但联系修改对接的工作却只能由她一人来完成。
“人一多,责任一分散就容易乱,出了纰漏难说清楚是谁来负责,不好明确。”考虑到这个问题,赵涵宁可选择“笨法子”——一个人埋头解决。

报名表里涉及的项目比较多,但凡有一项信息填错,都会被组委会打回来要求修改。人多了,填写项也杂,纰漏也在所难免。尽管赵涵和学工处的同学已经把每一项应该怎么填都说得很清楚,然而还是有人连身份证号都会输错。那段时间,赵涵每天晚上都要统计信息到两三点多。
2016年12月底,志愿者资料收集告一段落。2017年1月16日,放寒假。
2
尽管来到武汉上大学,其实刚开始,赵涵对武汉并没有很喜欢。毕竟无论气候还是饮食,和她的家乡差别都太大。
“我当时真的非常不适应,我想回家。”后来在求学的日子当中,赵涵逐渐从一些小吃,比如热干面、糯米包油条等,到武汉的旅游景点、各种大街小巷,慢慢去体会武汉,才开始接受了这座城市。

大一的赵涵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去年的马拉松忙完之后,赵涵也真正喜欢上了武汉。她说,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
2017年1月17日,赵涵在放假回家的火车上,组委会负责志愿者对接的蒋帆忽然通知她,志愿者资料还是有些毛病,要再修改。赵涵只好叹叹气,取出她的电脑。
所幸问题不多,都是些收尾工作,最后一遍修改完就可以。1月20日,赵涵的汉马志愿者第一阶段任务正式宣告完成。
然而事情并非就此一帆风顺。尽管志愿者在二月底已经基本筛选完毕,可是已经审核并成功入选成为武汉马拉松的志愿者里面,不少人开始打了退堂鼓。
“他们可能都有自己的计划。比如说要考雅思托福、出去代课、申请学校,就没法参与了。”赵涵操着一口武汉腔普通话回忆道。在武汉待久了,她连口音都被传染了。
有人走了,就得有人补上,赵涵只好回去翻阅之前落选的报名者资料,重新从里面寻找合适的人选。
离武汉马拉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赵涵想起来,自己第一次参与马拉松志愿者时工作的情形。2016年4月9日,她作为志愿者的一员,在32.5公里处的补给点,为路过的参赛者们分发运动饮料、提神杯子、能量条、小番茄等补给品。
那也是武汉第一次举办马拉松比赛。“去年很多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好,比如说运动饮料和杯子的问题。毕竟是第一次办。”赵涵觉得,志愿者五千多人,跑者两万多,可组委会才十几个人,什么事总是要一步一步成长。
她相信,比赛肯定会越办越好,而举办方也没有令赵涵失望。
今年3月初,2017年武汉马拉松志愿服务会第一次正式会议召开,各高校负责人聚在徐东片区中铁科技大厦的办公楼,这是组委会的地界。
各高校负责人收集了往届的武汉马拉松志愿者们的反馈,向组委会提出了不少改进建议。比如去年的第一届比赛中,由于运动饮料瓶子携带不便,在后面的路段里,很多领取了饮料的参赛者们不得不随地丢弃饮料瓶,或是直接把其中液体倒掉。造成浪费不说,连赛道也变得黏滑,扔得到处都是的塑料瓶也给后面的跑者造成了一定影响。
对于大家提出的建议,组委会也都一一认真记录了下来。今年的饮料补给也改为了倒在纸杯里分发,跑者们在补给点一两口喝完,即可直接扔进大垃圾桶。
令赵涵意外的是,她原以为组委会的人都是一群三四十岁的人,接触之后才发现,大家都是年轻人。和赵涵对接的蒋帆就是在组委会实习的武汉大学在读生,而蒋帆的上级、志愿者主管桐姐也只比赵涵大一岁。“因为前期工作都是在网上沟通嘛,没见过面。所以直到3月份,才第一次正式见面。大家都笑称这是‘网友见面会’。”赵涵笑道。
回去以后,她开始清点人数,明确各人岗位。武汉体育学院包括赵涵和另外的两名负责人在内,总共有416名志愿者。比赛当日,这416人将保证第30公里、32.5公里和35公里补给点的正常运作。
终于,4月9号到了。
3
凌晨4点钟,赵涵来到学校行政楼前。按计划,武汉体育学院的416名志愿者会在此处集合上大巴,再前往他们各自负责的补给点。天还很黑,四百多号人零零散散地陆续过来,很多人和他们岗位的接头人之前没见过面,一时间集合点到处都是喊话声。赵涵则不断追问各小组组长,“人齐了没?”“还差谁?”“啥情况?”“快打电话再催一下!”有些同学当天身体不适,临时也拜托了室友帮忙顶替。最终,尽管人员组成方面与原先略有差异, “416人” 反而一个都没少。

4点20分,大巴出发了。
4点半,大巴抵达赛道口被拦下,此时离比赛开始还有3小时。
5分钟后,停下的大巴重新启动,继续向前开去。
5点钟,赵涵抵达35公里处的补给点。此时天正下着雨,风也猛烈地刮着。大风当中没地方挡雨,加上太阳没出来,体感温度不到20℃。赵涵与其他的志愿者们一同艰难地布置着物资。“风非常大,我们互相说话都听不到声音。还有同学发烧了。医护人员说让他歇着,他趴了一会儿又坚持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后来被问到累不累,赵涵摇摇头。“其实这些真的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起码若干年之后回想起来,我会不后悔。” 她表示,自己享受着这种状态。“毕竟它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场马拉松,也代表了武汉,更代表了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9点12分开始,赵涵的补给点迎来了第一批的选手。在风雨中站了许久,赵涵的膝盖已经麻木,一只手撑在桌子上。然而一想到面前这些人能够坚持到三十多公里,他们差不多也已经到身体极限了,赵涵不由得振作起来,由衷地为选手们加油。“越是这种时候,他们越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最后支撑着他们跑下去的,可能并不是他们自己,而就是身边人给他的鼓励。”说到这,赵涵变得激动起来,“作为我们志愿者而言,我们是服务他们的,不管我们自己怎么样,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热情,他们不是一个人,还有我们这么一群人在陪着他们。”

全长42.195公里的马拉松是挑战人体能极限的一项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尽管赵涵高中时参加过田径队,也有一定的长短跑甚至是跨栏的经验,但面对马拉松,她还是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我觉得它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对身体,更重要的是对于精神的要求。”
从未参加过马拉松的赵涵,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逐渐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清晰的见解。“大家都说,马拉松是一场孤独的比赛,是一个人的比赛,这个确实。这么远,没有人可能陪你一路跑到底。只能自己一个人坚持,直到终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选手已远去。中午时分,天气好转,来到补给点的跑者已是大部队里靠后的。赵涵发现,前面的第一第二梯队,大多是专业的跑者,有些还带着自己的经纪人,主要都是奔着好名次来的。而后面区段的选手,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样蛮好的,不给自己什么压力,能跑多远就跑多远。”赵涵也偏向于这样的心态。
4
赵涵答应过随行记者李啸,在终点线配合他拍摄一段赛事宣传视频。然而等待许久,负责接送的大巴却一直不见踪影。眼看着跑者越来越少,离比赛结束只剩下不到二十分钟。
时间已不多,心急的随行记者决定拉着赵涵跑过去。穿着志愿者工作服的赵涵就这么被生生拉出了35公里的补给站。好在当时比赛已接近尾声,补给站也变得异常清闲。七公里的距离,他们抄着近道在路上狂奔,两三公里过后便来到了终点附近的赛道上。
接近终点时,沿途的加油声越来越多。“听到加油声的时候心情很爽。而且我当时是穿着志愿者的衣服跑过去的,他们知道我不是一个跑者,但仍然会为我加油,真的很感动!” 不过赵涵也坦言,这次并没有跑过瘾。
“一年参与,一年组织,汉马志愿服务圆满了。毕业之后不一定在武汉,所以明年也想真正跑一回。”赵涵认为,如果她大学不跑一场汉马,可能会遗憾一辈子。她打算慢慢训练,慢慢去适应,争取明年能中签。

“除了我自己的家乡,武汉就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了。我一定要在这里跑一回马拉松。明年不中,后年再来!肯定会有一次中的,对吧!”赵涵笑着说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