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电影的遗书(一)
假如明天我离开这个世界,这便是我写给电影的遗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豆瓣广播对我来说,成为了本雅明那随身携带的黑色笔记本,布列松那航海途中的电影札记。所有关于电影的,还有由电影引发的想法灵感情感等等,在140字数的限制当中,我反倒找到了极大的表达自由和快感。也许相较于那些花时间雕琢出来的长文,瞬间性的断片化的文字,这些断续的离散整体,让我更加感觉到生命力与诱惑。其实,在阅读本雅明或布列松的断章当中,我得到的是一种电影性的体验。在断章与断章的结合与碰撞的蒙太奇当中,我好像看到了那看不见的,捕捉到了其中被潜藏的,难以言喻的美妙奥秘。
写给电影的遗书。是将电影拟人化,无论她是我的情人,还是大号的他者。我和电影之间都不会结束,这份遗书也就永远处在不断被更新的书写当中...
电影作为哲学的命题
一种错误的观念,即:电影不过是将剧本“翻译”成影像的故事的过程。不是这样的。电影是影像自身的不断自我增殖产物。常见的观影体验,当看到A画面之后,会不自觉地和接下来B、C、D…等任何一个画面做蒙太奇式结合。不是A+B+C的量的集合概念,而是牵一发而动全体的质的运动。6.6
确实,你是在看电影。但却不是在看这一部电影。准确说,你是透过至今看过所有电影的眼睛,是通过承载着目前所有生命经验的身体在看这部电影。你是在看电影,却不止是一部。3.3
看电影唯独不应该是,作为电影宅男女们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而是增加与无边世界接触的积极行为。一个无意识渗透的空间,无数任意的角度捕捉到的世界的全体,通过无机的相机眼,在我们面前变得通透而显现。16.12.2
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是基于非常暧昧的不靠谱记忆(画面不断的匀速运转,成为过去时的影像),是面对一个主观意识剥离后的现实世界(摄影机的机械眼超乎人的意志)。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那么轻松的把一部电影贬低得一文不值呢?我好奇这种自信。7.22
电影是宗教以后的现代文化宗教。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就像是一次礼拜:互不相识的人们,在一个约定好的时间,走进一个公共的场所,然后集体在电影神圣之光的洗礼下,获得某种心灵洗礼或慰藉,最后沉默不语的走出电影院,各自消散而去。16.9.11
对电影史的了解是必要的。不是出于沉迷过去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为获得话语权的权威注脚。当我们熟悉电影史以后,看到的不再是银幕上呈现的这一部电影,视线超出银幕的镜框之外,好像能看到她如何生长,演变成现在这部电影的全部过程。这只怕电影史,也是所有史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吧。2.9

观影体验的无可替代
我们实实在在静坐在电影院,这个现实空间当中的同时,一方面,我们主动或被动的沉浸入虚构的电影世界。我们清清楚楚的明白眼前不过假象幻想的同时,一方面,又情不自禁的和电影中的人物一同欢笑流泪。看电影,是多么自我矛盾和精神分裂的行为~7.26
坐火车的感觉就像在看电影。坐在沙发上静止不动的身体。透过车窗,这块移动的银幕,观看眼前不断流动的人物和风景。但却无法自主的选择观看的对象,只能任由车窗的镜框,以均匀的速度,不断截取的外在世界,穿过你的视界,进入你的内心里。2.20
当你正在看她的时候,难道只是看着她吗?我的意思是,难道你看着她的同时,没有体感到,她的皮肤的触感,她身体的味道,她的…你的看,不止是被看对象,镜像式的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复制过程。而是经由整个身体带来的,五感之间的,质的连动与共振。她也是电影。9.24
记得第一次在银幕上看欧容某部作品的开场,一个躺在沙滩边的男生。摄影机用几乎贴近身体的距离,无声的从脚踝,穿过大腿,膨胀的内裤,再到胸部和睡脸。整个过程像是情色的抚摸。透过摄影机的异性恋的男性观众的我,则像是经历了一场性倒错的体验,紧张得坐立不安身体发热。9.25
来谈弹幕。我 根 本 无 法接受这种,来在电影空间之外的突然介入,或者说多余的互动。感觉就像,电影院里坐在旁边的人不断说话一样厌烦无比。看电影永远是一对一的,电影和观众你之间的孤独关系。电影院巨大的乌托邦空间,是让人忘我的身心沉浸。而弹幕却中断着,时刻提醒着你所在的此时此地。6.26
弹幕改变观影的两点。一是,观众的身体的直接介入·侵入。二是,看电影不再是绝对的受动体验,成为了电影空间之外的互动·聊天。可以说是网络游戏和网络互动模式的某种延伸,作为网络文化社会现象有一定的价值,但除了反视听体验以外,我想不到有任何意义。6.26
一个人去看电影,是为了电影。两个人去看电影,是为了约会。原本目的就不同,所选择的电影也就不一样了。6.15

新千年为电影去服丧
伴随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不断的被得知,接下来也将继续得知,那些曾经银幕上的传奇男神女神,那些心目中敬仰的导演大师,一个个已经死去和正在死去。某种意义上说,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电影讣告的世纪,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得不去服丧的世纪。7.31
我们这一代人,错过了目睹让娜·莫罗的,也是电影的最好时光,但能在其人生落幕时目送最后的一眼,也是一种幸事吧(心目中的文艺片女神,致命女郎的代名词~ 7.31
让娜·莫罗二十二岁出道,直到三十岁才在路易·马勒《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中一夜成名。她是属于少见的那种,年龄大了后才越发散发魅力的女优。她在片中扮演已婚的出轨情人,这一形象也伴随在她今后大多数电影里。她是知性与魅惑的综合体,与其说她出演了新浪潮,不如说是电影选择了她。8.1
无论是在路易马勒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特吕弗的《祖与占》,罗西的《伊娃》中,让娜·莫罗都是让男人们堕落,失去自我的黑色天使。我想他们也都意识到,莫罗小姐只要抽起烟来,摄影机不会再移动,任由胶卷一卷一卷空转。16.2.11
铃木清顺值得被记住的,不该是情色场面异色B级片五颜六色布景,而是拍出很电影的电影。八十年代迎来了日本影评转折点。不再是当时政治学生运动背景下,将电影还原到历史社会现象当中做读解,在文学思维惯性下追求所谓思想深意。而是强调单纯视听体验的(是动作是歌曲是舞蹈!)8.6
围绕在画面表层的细节的运动所展开的文本分析。即是说,铃木清顺电影的出现,恰好同步且契合了,日本电影评论方式的转变,解决当时影评人的电影美学评论的焦虑。在这个意义上,他比同时代的以政治诉求拍电影的大岛渚得到更多优待,比反映社会现实日本民族性的文学性导演今村昌平地位要高得多。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当时有影响力的本土日本影评人的评论语境里。我们都知道在戛纳的话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8.6
维斯康蒂和阿兰·德龙之间即便有一万条绯闻,也远没有在《洛克兄弟》当中,维斯康蒂让阿兰·德龙侧躺在床上,镜头贴近他那帅得无法无天又美绝人寰的脸,以及不大强壮但绝对性感的手臂下露出的腋毛时,那样般让人百分之百的确信他们之间的关系。6.8
艺术和道德没有关系。伟大的导演和好的性格人品甚至人格之间也没有关系。6.6
和杨德昌合作过的没有一个不说“难搞”,从日常生活到婚姻也一直被人诟病。伟大的约瑟夫·罗西在很多人眼中说是人渣都不为过吧。但看过他们电影的人,都会感慨到他们如何把人性看得那么透彻。如果艺术的创作需要必要的恶,那么艺术家要比恶人更恶。只是他们不会行驶恶,而是在创造中探讨升华恶。6.6
为什么,绝大多数称赞成濑的文章,都喜欢用小津那句,一辈子拍不出的电影之一是《浮云》,又或者当过成濑助导的黑泽明对其的叹服来开头呢?而如此需要在小津,黑泽的光环庇护下得到的不充分肯定,不正是成濑在一直电影史所遭受到的不幸吗?16.8.20
还有比自导自演一部电影,然后女主角是自己最心爱的人更完美的事情吗?吉娜·罗兰兹&约翰·卡索维茨。电影史上最完美的伉俪主演之一。卡索维茨不到六十去世,罗兰兹昨天八十六岁了。16.6.21
雅克·李维特 合掌。16.1.30

观影之后的最原初感动
《敦刻尔克》 : 两星是关于立场的问题。如果这样叙事和拍摄手法“高超且巧妙”(其实恰恰过于单纯和平庸)的电影,能普遍得到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高度评价的话,那只怕真正的好电影,又远离了我们一步。9.11
说回来,《敦刻尔克》最让我感动的,不是那些搪塞进去的样板台词,而是最后飞行员燃料耗尽在低空中的滑行。和《星际穿越》在玉米地上空滑翔而过的开场形成呼应。这种从银幕上滑过的运动感,恰恰是其他媒介(文学)所无法言状的,电影性瞬间的美。9.11
《神奇女侠》:不是女英雄拯救世界,就能说是女权了。恰恰相反。长相完美身材性感,想法单纯四肢发达,对性爱一无所知,连世界观(善恶二元论)等所有,都需要男性来启蒙的纯男性意淫的电影是一位女导演拍摄的。9.16
《死囚越狱》:一场越是成功的越狱,就越需要不动声色的观察,就越不得不隐匿自己的情感。这种不断的削减与简化,完美契合于布列松电影美学观。在这部不带温度的电影里,它所制造的悬疑与惊悚,是与表现主义无缘的,与现实主义不同的,充满逻辑学的明晰与几何学式美感的细思极恐。
《降临》:当看完一部电影后,如何结构性的去评价它?影评者需要的,不仅是来自作为观众的客观视角,还需要站在创作者立场的观看。无论是创作者出于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其作品在故事情节设计,空间造型,场面调度,主题思想等多层角度,往往会指向同一个目的。那么对于《降临》来说,圆的结构就变得显而易见。5.19
《西区偏北》:人人知道,非看不可,但却迟迟至今才看的经典之作。以至于担心,我的观看是否,建立在大量阐释之后和文化装置之下,而变得不那么纯粹。但一旦,电影以一秒二十四格,机械而匀速的运转开始,各种思考余地荡然无存,绝对的被动的观看的身体,只能任由画面流淌而过,无可抵挡也“无能为力”的视觉享受。5.18
《河》:推荐!近年看过最好的中国电影。也许甚至连导演都无法控制不曾意识到的美,从银幕中如河流般涌出。然而最打动人心的,竟不是父亲的眼泪,夫妻间冲突的高潮戏,而是小女孩的脸部,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以及西藏大草原的肌理,雪山脉的崇高,这些难以言喻的罗兰巴特式刺点。7.23
《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如果有一部电影看完后,走出来,许久不想说一句话,那很可能就是本片。看到小四,好像看到自己,静坐的四个小时,却像渡过一生。偷来的手电筒,照亮在黑暗之中,一闪一晃,最后又重新放回拍摄剧场。被搁置在虚构之上的希望。#大银幕修复版重温#4.14
《边境杀手》比较反好莱坞的地方是,或者比较像希区柯克《惊魂记》之处在于,从隧道(时空更迭,乃至人性突变的隐喻)那一段以后,电影完全进入另一种疯狂的状态。首先时间从白天变成晚上,主角从女探员凯特变成男特工亚历桑德罗。缉毒也不再是重点,复仇成了必须完成的使命。16.4.15
《卡罗尔》:重看!一场围绕“眼神”与“声音”相互斗争较量的电影。两人之间通过门框、窗户、镜子、相机观看从而相爱。而在两次告白时,都被男性的声音打断。在爱的高潮过后,被窃听者夺取声音,从而走向分离。充满相互凝视的默片式结尾,就是视觉对听觉最大的胜利。因为爱是无声的。1.8

被电影召唤的作者们
娄烨电影最迷人的偶然性。是坐在顶楼的阳台上,被风吹得舒服,然后就顺势躺了下去(颐和园),是把被尖刀划破的胸口的伤痕、纹成了一道图腾(春风沉醉),是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就宿命性的爱上了一个人(推拿)。9.12
如果说埃里克·侯麦的偶然,是不自然的自然邂逅。奉俊昊的偶然,是黑色幽默背后的悲剧。那么娄烨的偶然,却是美与残酷的并存。这在中国电影里不曾有过,只怕也很难再有吧~ 9.21
侯麦电影中的男男女女总是没完没了的谈论爱情婚姻和假期。这些看似即兴的表演,其实都是事先精心的算计。对话与对话之间,绝不是好莱坞式的正反打。固定镜头不偏不倚不远不近的,对一个人物做长时间留停。观众的我们,仿若获得延长的想象的身体,得以在场窥视和偷听。侯麦如此邀请着我们进入他的世界。6.1
黑泽清可能都不在我最喜欢导演的前十当中,但为什么要不断写文章为他正言,说他是真正的作者当代的大师(然而这已然在国际和日本本土成为定论)。不正是因为其(在国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吗?影评的意义,不是当下时兴什么去写什么,而是为值得书写的去书写吧。2.4
布列松的监狱、费里尼的马戏团、让雷诺阿的戏剧舞台、特吕弗的蓝天、戈达尔的车和女人、侯麦的暑假、塞克的镜子、沟口的烟雾、山中贞雄的背影、斯皮尔伯格的马、黑泽清的废墟、北野武的大海,侯孝贤的列车、费穆的水、贾樟柯的站台、约翰福特的投掷、卡索维茨的晕厥、成濑的回眸、是枝裕和的走。8.12
爱森斯坦的群众、法斯宾德的弱者、金基德的哑巴、清水宏的孩童、黑泽明的分身、特吕弗的书信、戈达尔的采访、大岛渚的歌声、欧容的舞蹈、成濑的视线、铃木清顺的色彩、阿彼察邦的光影、阿伦·雷乃的独白、塔蒂的声音、奥森·威尔斯的谎言、黑泽清的寓言、文德斯的旅行、罗西的雕塑、希区柯克的密室8.14
卡索维茨的楼梯、奉俊昊的抛物线、卡内尔的呼喊、基顿的狂奔、小津的省略、侯麦的偶然邂逅、娄烨的精神漂流、杨德昌的都市困境……当相同细节或主题,在同一作品,又或穿越时空在多数作品当中,伴随着差异不断反复出现时,无论出于导演的意识或无意识,我们即可认定这是最被强调,也是其作为作者的署名。8.14
贾樟柯的电影一定会去拍城市的站口。因为站口是城市的表情、脸部。站口被现实主义美学所需求。16.6.6
《狂人皮埃罗》里安娜·卡里娜这句经典台词,戈达尔在去年的新作《再见语言》的标题中再次形成互文关系。更准确应该说,对语言暴君的敌意,对影像的至高无上敬意,早已贯穿于戈达尔作品始终。16.11.29

电影常识的不可或缺
你是喜欢上了这部电影,然后发现,这部电影恰好是法国或日本的。而不是因为这是部法国或日本的电影,你该不该要不要去喜欢它的问题。这才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我的电影观。5.17
只要一部电影不是靠情节取胜,就不存在剧透。如果一部电影的魅力仅依靠故事情节,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剧透与否,无法作为电影值得一看的判断标准。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的人,关注的点和不同时空下的自己,所带来的观感不可能相同,甚至相反。在这意义上,重看不只是剧情回顾的重温。5.22
我以前喜欢欧洲电影里那对人性深邃的探讨,也喜欢日本电影中那独特氛围和空气感。唯独觉得剧情白痴的好莱坞电影那商业娱乐片不适合我这种文艺青年。但真开始学电影后,慢慢学会从类型片角度看待,才发现好莱坞电影真的在视觉表达上做到了至善至美地步,在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观影体验方面也是无懈可击。5.8
普遍的,仍然是上千年的文学思维惯性在左右观影的习惯吧。无论电影研究者还是高逼格文艺青年,都在强调电影带来的“深意”。但看电影不仅是思考,更多是种体验,或者说遭遇。好莱坞电影在制造这种视听的体验和遭遇,用的是几乎无冗长多余的精准镜头语言,电影作为视听的艺术在这里发挥到极致。5.8
主流大众的影评有以下特点:1、拉近读者距离的口语文体。2、伴随第一人称叙事。3、对当下流行网络用语的使用。4、短句且多分行的文字辨识度。5、重复的表达,对阅读能力的不要求。6、喜欢还是讨厌的简单二元对立价值观判断。7、而非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判断。8、情绪化用语下,对集体共鸣的诉求。2.17
看西部片,让农耕文化出生的我,终于能够有些明白,为什么在美国禁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5.14
一部电影,远在作为一个导演,或者一个团队的作品之前,它首先物质性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一简单而又不可置否的事实,我们不应该忘了。9.21
抵制好莱坞全球化的一种矫枉过正。即,多看日本伊朗片,也绝不看美国电影。但电影史的常识告诉我们,法国新浪潮不正是以重新评价,希区柯克、霍克斯、约翰福特这些当时影评人鄙夷的商业娱乐片导演而开始的吗?而发明了几乎所有电影语言的“电影之父”格里菲斯,首先应该是最伟大的商业娱乐片导演。16.12.9
影评不是思考、求知的过程。是将直观感受又一遍以文字重述的过程。16.9.11
“故事逻辑有问题,剧情不合理” 成为电影的评判标准,这和习惯将“电影的成败归结于剧本的好坏”的想法的同一错误在于,忽视了电影首先是视听的语言和艺术。一个优秀的导演,看到绝对不是剧本,而是画面,画面和画面!!16.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