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我永远都会向你学习
亲爱的女儿:
在你马上进入21岁即将回北京上学的时候,我多想跟你好好说说话呀!一个人吃过什么、穿过什么、享受过什么、当过多大的官、拥有过怎样丰富的物质,最终都会放下,唯独你能拥有的是一生经历过磨难后终见彩虹的欣喜!这才是你留下来可以跟后人絮絮叨叨的精神财富!
今生能有你这样的女儿是我最大的幸运。因为是你的出现以及成长教会了我很多:教会了我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尊敬、什么是优雅、什么是自信、什么是做真实的自己,目前还在继续学习中。按你的标准估计我今生很难毕业,实在不行就拿肄业证也行。没有你这多年和我的斗争,我根本就不会意识到即使作为一个人我也有很多的不足。正因为你有着强硬的内核才能抵抗来至家长的施压,一般的孩子早被驯化了,就按我们的不一定正确的自以为是的想法去铸就了,肯定没有你自己自由生长的那么自然与和谐!你让我明白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错误观念:孩子是被大人教育的。这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错误的,反而应该是孩子的生命历程指引了大人并修正大人曾经在被教育时的缺陷(或先天不足)。自从你的出生,我都在用各种不一定正确的方式施加我的影响,并没想过我的教育是正确的吗?有方向性的错误吗?犯着所有家长犯的错,佛说父母皆祸害就是这个道理。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寒假你回汉在家呆的这段时间还是比较愉快的,这点反过来证明了我和你爸都有所进步,不然你怎么那么不愿意去上学,竟然生出休学留在家的念头,说明你不再以逃离家的心理离开了,反而有了些许不舍。
或多或少有过几次和你深入的谈话,我发现你很真实,你不会为了迎合和迁就我而背离你的内心去表达,你会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虽然有时候真实得令我担心,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你的真实,希望你一直都能保持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特性。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对知识的学习,一种是内心的觉悟。前者可以找书、度娘、老师、长者等等媒介学习,只要够勤劳就可以学到;另一种学习是解决人生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向外的求索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而是需要人生磨砺后的反思、反省以及探索总结才能获得启发,这点可能比前者更重要,这是方向性的决策,方向对了再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接近目标。有很多人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是结果不满意?那是他观察和思考得还不够,没想清楚就做了。我就是这个失败做法的代言人!作为一个人要活在观念里还是要活在观察里?观念来得直接但不可靠,观察费时费力但是可靠;观念是历史经验的积累,是把事物放到时间的长河里考量,观察是即时性收集信息为长量考虑提供判断的依据。人就是在不停地甄别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我看来你比较不依赖观念而是习惯观察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无法判断那种方式更合适,所谓智者就会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自如,这些只能凭着自己的悟性去生活了!
看到一篇文章说,你是你所有习惯的总和。我们之所以把一些习惯叫好习惯,是因为它能更有利于我们人生的各种行为。有些习惯我们叫它坏习惯,因为那些坏习惯会障碍我们的人生,会阻挡、破坏我们想要达成的目的,你做的事情和你想要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你有不好的习惯。你做的所有事情,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小到你几乎不觉察,日用而不知的习惯,所以这就是我们人生里面重要的一种行为模式。如果你从来没有清理过一直保有的习惯,被各种习惯推动着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些习惯才成了问题。我们是没办法抛弃任何习惯,因为养成一个习惯是不容易的,只是你用这些习惯还是不用,是自主地用还是不由自主地用。只有自主有意识地使用某种习惯的人才称得上能掌握命运的人。记得有次跟你爸看羽毛球国际比赛,决赛盘,当时我评价说势均力敌时最后能致胜的就是通过刻苦训练把每个动作都固化下来不出差错临危不乱,下意识里都能打出好球的那个人。没想到你爸却说:最终为王的不仅仅只做到这点,往往下意识是不可靠的,而是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识指导完成的,能正确控制自己同时反应瞬速的人。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礼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谦谦君子。 话说读书有五种境界:第一步,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第二步: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时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古希腊神话,西方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利维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梦的解析》等等。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体系化,然后是下一步。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阅读量才能够勉强和西方学府的大学生比划一下。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读有所成。第五步,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依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怪书,才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两个。哈哈哈,我感觉你就是这个较少且罕见的异类,还没读史哲就已经很早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了。考虑到我们之中许多人连现成的书都读不明白,最好还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读懂书。只要开始阅读,碎片化的知识会迅速被你组织起来,使用、试错,迭代、内化,穿过你的身体,最后成为你的一部分,知识在你大脑中有序组列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仅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和高度,简单说就是看问题是从多方位立体思维才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会有什么痛苦或是压力,即使有也能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以上说的都还是方法论,呵呵呵!你妈话唠吧!
你爸看到我写到这又笑我把自己的姑娘拔得那高!我回敬他说:姑娘打小我就看出她是天才,你们说我瞎说,通过中考、高考你们终于看出她的出类拔萃,我现在还要说,天才未必能成为思想家,思想家未必是天才,我姑娘不仅仅是天才还将成为思想家,我相信仍有一天她会再次证明我说的话是对的。(呵呵呵,妈妈总是看好你哟,你是妈妈的一匹黑马!哈哈哈!)
下面我要来点悟虚的话题:对生活要有热情,但灵魂必须是孤独的。这句话是你妈原创的啊!
一个延续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是唯一一个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大脑会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但是让大脑建立这些连接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语言。谁的语言?孩子父母的语言。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个机器,出生后三年家长的言行其实是在创造这个机器的过程。到四岁前,贫穷家庭的孩子听见的单词总数比富裕家庭孩子少3千万,即便它还能在以后的时间里通过教育去学习很多东西,但是它已经成形了——它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基本已经定型。所以我们有句俗话,叫做“三岁定八十”,并非毫无道理。美国现在很多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专家也指出,所谓的学前教育时间可能都已经晚了。教育,从刚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检验。他们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甚至都和这三年听到的单词有关系。
看到这些我并不是为了表扬我们这个大家庭,虽然家庭成员各自都有着自身的缺陷,但成员们都竭尽所能以自身最善良和正常的一面去对待你,我想说是大家都是那么地爱你,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你。在你还没出生时我已经有意识地听各种交响乐不知道这有什么作用但是对右大脑的发育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你的催眠曲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6个月能独自坐稳了就给你看大部头精美的儿童画册,自己翻书时专注地掉口水。《小熊去哪了?》这本书我记得还是你爸在扉页上写的:送给小瑛子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礼物。这些书都被你撕烂了,廋奶奶还把它们贴回去,后来贴不赢了就散在一边,搬家时才丢掉一些撕烂的书和书页。6个月会叫妈妈,童谣儿歌天天听,1岁多一点就会唱50多首儿歌还是载歌载舞,每晚讲童话故事念书,讲得我口干舌燥,最后买来随身听放故事大王,不到2岁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已经达到非常人儿童的水平,你会运用口感十足、毛光闪亮、膘肥体壮等等一些词组,我惊讶于你不仅会用也懂了那些词汇的含义,上幼儿园时就听班主任说你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绘声绘色,可以连续讲上2个小时,幼儿园毕业时园长说你在这三年获得的全国及全省的各种奖是他们开园以来个人获奖最多的孩子!每到周末就是朱爷爷带着你去紫阳湖公园各种游园;胖奶奶最会做美食了,头一天就开始准备食材为你回阅马场做一大桌菜;自打能坐在自行车后座王爷爷带着你沿路就开始对你背唐诗、去东湖看钓鱼,东湖里的很多人都认识你喜欢你见到你就叫:瑛子来了,来丢框框吧!来吹泡泡吧!游玩东湖就去省博看文物展和编钟表演;廋奶奶带你去菜地荷塘摘花捉虫、抓虾钓鱼;舅舅为你夏天粘知了冬天堆雪人;叔叔搬哪住床头都要摆着你小时候的水晶相框。你总说爸爸是缺位的,但是你所有的爱好都有你爸的陪伴:2岁不到就带着你站在他的油画架前跟他一起画画;夏天半夜带你去钓夜光漂;涨渡湖、武湖、沉湖、东湖、解放公园、府河观鸟;雪天清晨划木船带你去落雁岛看鸬鹚;周边鱼塘、明渠、木兰湖钓鱼;家里从没断过的各色小动物;为你购置屋顶小游泳池;带你自驾游黄山、庐山、西递宏村、恩施大峡谷,抱你去海边捡气鼓鱼、游世界之窗;带你去看电影、画展、买阿根达斯冰淇淋;你小时候所有的照片都是你爸爸拍的有的还亲自洗出来,这点点滴滴他不会像妈妈那样表达出来,他是乐在其中跟你一块很享受这一切,很多都是妈妈嫌麻烦没参加的,你爸总是温温地跟着你身后。(看到这你爸说做得还不够!)我之所以要说这么多爱,不是为了让你感谢我们,我是想告诉你,你就是在这些美好的人生事物中成长的,你所具备如钻石般人性的美德都是这么被孕育出来的。正因为这一切铸就了你拥有那么多的兴趣和爱好,使得你对生活保有高度的热情延展了你的幸福指数。应该庆幸你的生来具足!罗素,英国的大哲学家。他年轻时,一战正要爆发,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罗素却吊儿郎当,袖手旁观。有个老太太气愤的对他说:孩子,你的同龄人都去当兵打仗了,你却在这里游手好闲,不感觉到惭愧吗?罗素问道:为什么要打仗啊?老太太回答:当然是保护文明啦。罗素哈哈大笑起来,说:老人家,我就是他们要保护的那种文明。这是一个很自夸的笑话,但是当我看到这时我也反思了一下,我有这样的底气说我就是全人类保护的对象吗?哈哈哈!那是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你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你自己的价值,要保护好自己!最起码要学会自己爱惜自己!
最后我要说说:灵魂必须是孤独的。
作为个体,我们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又共享着所有的人性。我们每个人都要去面对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感这些人类的共有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任何差别。
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中,他讲了十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作为写实主义小说家的他,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任何讨好读者的美满结局,他用极简主义文字,描述着人类在这个世上,种种不可言说的孤独。也许我们都不曾经历小说中人物的境遇,却仍旧能在其中找到共鸣,这,就是共享的人性。跟你一样,我曾无数次地感到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读到一段让人激动不已的文字,却无处分享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喜欢一个人,却得不到他回应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被一个人喜欢,却无法响应他感受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非常想拥有一段亲密关系,却连一个喜欢的对象都没有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跟妈妈分享自己最深的感受,她却说她听不懂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谦卑而虔诚地尊重着自己的选择,却被人看作异类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选择让人自由的后现代咨询取向,却在很多时候不被人同行理解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可能永远无法让另一个人理解自己的全部感受和想法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想要去了解一个人,拿出自己对他/她的欣赏和好奇,却被拒之门外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在我结束一段关系之后,习惯性去联系他,却知道彼此不会再有连接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有的时候我甚至找不到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面对生命中自己所有的丧失,知道不管我有多少社会支持,都仍旧需要自己去面对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面对所有的生命抉择,明白我对它们负有全部责任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知道,我必须一个人死去,我的死亡,没有人可以陪伴或者代替的孤独……
我相信我刚刚说的这14种孤独,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所以不管你在什么时候孤独,亲爱的,你都并不是一个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就在你感到孤独的此时此刻,也在经历着跟你相同或者类似的孤独。
坦率地说,我非常需要孤独。我是一个偏外向性格的人,大多数人对我的印象都是活泼,健谈,能说,并且从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所谓的“正能量小天使”。可是如今当我已经人到中年,却越发喜欢独处。我仍旧非常享受跟好朋友聊天的时光,也非常享受跟我的来访者在咨询中的对话。但是这些对话,都是全心全意,用心投入的高质量对话。我不再热衷于聚餐,也不再喜欢泛泛地交谈,因为在其中我并没有得到滋养。每天我的绝大多数时间是跟自己在一起的,我非常需要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时间。我需要它们给予我空间来聆听自己:我所有大脑深处的灵感及思想火花,我想要探索的人性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我在不被打扰的空间里完成。这些孤独的体验都是这一年里我独自度过时才有的感悟,这些才是滋养我内心的养分帮助我变得强大和完美!恰恰相反,这些孤独的体验你与生俱来,前不久我和我的发小谈到你时,她才跟我坦言曾经怀疑过你是最轻微的自闭症儿童,因为她没见过幼儿时的你就有那份专注与沉静,即使是成年人都做不到的!这是她的原话。
而阅读,写作,绘画,跑步,听音乐,做饭,洗澡等等事情都可以是一种冥想的状态。那些具有启发性的、在经历中所领悟和体验到的意识,需要被我在独处的空间里整合。
我甚至觉得以后就算是你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希望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物理空间(比如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和画室),在这个空间里,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探索自己,不断重新建构你喜欢的世界,并且享受在与人连接中无法感受到的内在流动。思想就像是用孤独的耐心酝酿出的一坛好酒,思想者多半是孤独的。
妈妈:梅宁
2017年3月21日
![]() |
喜欢呆在湖边钓鱼或者看钓鱼! |
![]() |
你爸陪你钓鱼时给你拍的! |
![]() |
钓到大鲤鱼! |
在你马上进入21岁即将回北京上学的时候,我多想跟你好好说说话呀!一个人吃过什么、穿过什么、享受过什么、当过多大的官、拥有过怎样丰富的物质,最终都会放下,唯独你能拥有的是一生经历过磨难后终见彩虹的欣喜!这才是你留下来可以跟后人絮絮叨叨的精神财富!
今生能有你这样的女儿是我最大的幸运。因为是你的出现以及成长教会了我很多:教会了我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尊敬、什么是优雅、什么是自信、什么是做真实的自己,目前还在继续学习中。按你的标准估计我今生很难毕业,实在不行就拿肄业证也行。没有你这多年和我的斗争,我根本就不会意识到即使作为一个人我也有很多的不足。正因为你有着强硬的内核才能抵抗来至家长的施压,一般的孩子早被驯化了,就按我们的不一定正确的自以为是的想法去铸就了,肯定没有你自己自由生长的那么自然与和谐!你让我明白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错误观念:孩子是被大人教育的。这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错误的,反而应该是孩子的生命历程指引了大人并修正大人曾经在被教育时的缺陷(或先天不足)。自从你的出生,我都在用各种不一定正确的方式施加我的影响,并没想过我的教育是正确的吗?有方向性的错误吗?犯着所有家长犯的错,佛说父母皆祸害就是这个道理。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寒假你回汉在家呆的这段时间还是比较愉快的,这点反过来证明了我和你爸都有所进步,不然你怎么那么不愿意去上学,竟然生出休学留在家的念头,说明你不再以逃离家的心理离开了,反而有了些许不舍。
![]() |
在央美附中高中时的画 |
![]() |
附中时画的漫画 |
或多或少有过几次和你深入的谈话,我发现你很真实,你不会为了迎合和迁就我而背离你的内心去表达,你会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虽然有时候真实得令我担心,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你的真实,希望你一直都能保持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特性。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对知识的学习,一种是内心的觉悟。前者可以找书、度娘、老师、长者等等媒介学习,只要够勤劳就可以学到;另一种学习是解决人生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向外的求索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而是需要人生磨砺后的反思、反省以及探索总结才能获得启发,这点可能比前者更重要,这是方向性的决策,方向对了再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接近目标。有很多人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是结果不满意?那是他观察和思考得还不够,没想清楚就做了。我就是这个失败做法的代言人!作为一个人要活在观念里还是要活在观察里?观念来得直接但不可靠,观察费时费力但是可靠;观念是历史经验的积累,是把事物放到时间的长河里考量,观察是即时性收集信息为长量考虑提供判断的依据。人就是在不停地甄别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我看来你比较不依赖观念而是习惯观察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无法判断那种方式更合适,所谓智者就会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自如,这些只能凭着自己的悟性去生活了!
看到一篇文章说,你是你所有习惯的总和。我们之所以把一些习惯叫好习惯,是因为它能更有利于我们人生的各种行为。有些习惯我们叫它坏习惯,因为那些坏习惯会障碍我们的人生,会阻挡、破坏我们想要达成的目的,你做的事情和你想要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你有不好的习惯。你做的所有事情,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小到你几乎不觉察,日用而不知的习惯,所以这就是我们人生里面重要的一种行为模式。如果你从来没有清理过一直保有的习惯,被各种习惯推动着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些习惯才成了问题。我们是没办法抛弃任何习惯,因为养成一个习惯是不容易的,只是你用这些习惯还是不用,是自主地用还是不由自主地用。只有自主有意识地使用某种习惯的人才称得上能掌握命运的人。记得有次跟你爸看羽毛球国际比赛,决赛盘,当时我评价说势均力敌时最后能致胜的就是通过刻苦训练把每个动作都固化下来不出差错临危不乱,下意识里都能打出好球的那个人。没想到你爸却说:最终为王的不仅仅只做到这点,往往下意识是不可靠的,而是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识指导完成的,能正确控制自己同时反应瞬速的人。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礼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谦谦君子。 话说读书有五种境界:第一步,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第二步: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时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古希腊神话,西方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利维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梦的解析》等等。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体系化,然后是下一步。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阅读量才能够勉强和西方学府的大学生比划一下。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读有所成。第五步,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依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怪书,才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两个。哈哈哈,我感觉你就是这个较少且罕见的异类,还没读史哲就已经很早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了。考虑到我们之中许多人连现成的书都读不明白,最好还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读懂书。只要开始阅读,碎片化的知识会迅速被你组织起来,使用、试错,迭代、内化,穿过你的身体,最后成为你的一部分,知识在你大脑中有序组列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仅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和高度,简单说就是看问题是从多方位立体思维才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会有什么痛苦或是压力,即使有也能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以上说的都还是方法论,呵呵呵!你妈话唠吧!
你爸看到我写到这又笑我把自己的姑娘拔得那高!我回敬他说:姑娘打小我就看出她是天才,你们说我瞎说,通过中考、高考你们终于看出她的出类拔萃,我现在还要说,天才未必能成为思想家,思想家未必是天才,我姑娘不仅仅是天才还将成为思想家,我相信仍有一天她会再次证明我说的话是对的。(呵呵呵,妈妈总是看好你哟,你是妈妈的一匹黑马!哈哈哈!)
下面我要来点悟虚的话题:对生活要有热情,但灵魂必须是孤独的。这句话是你妈原创的啊!
一个延续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是唯一一个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大脑会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但是让大脑建立这些连接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语言。谁的语言?孩子父母的语言。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个机器,出生后三年家长的言行其实是在创造这个机器的过程。到四岁前,贫穷家庭的孩子听见的单词总数比富裕家庭孩子少3千万,即便它还能在以后的时间里通过教育去学习很多东西,但是它已经成形了——它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基本已经定型。所以我们有句俗话,叫做“三岁定八十”,并非毫无道理。美国现在很多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专家也指出,所谓的学前教育时间可能都已经晚了。教育,从刚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检验。他们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甚至都和这三年听到的单词有关系。
![]() |
梅园东湖边,在妈妈眼里你总是那么小,呵呵呵! |
看到这些我并不是为了表扬我们这个大家庭,虽然家庭成员各自都有着自身的缺陷,但成员们都竭尽所能以自身最善良和正常的一面去对待你,我想说是大家都是那么地爱你,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你。在你还没出生时我已经有意识地听各种交响乐不知道这有什么作用但是对右大脑的发育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你的催眠曲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6个月能独自坐稳了就给你看大部头精美的儿童画册,自己翻书时专注地掉口水。《小熊去哪了?》这本书我记得还是你爸在扉页上写的:送给小瑛子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礼物。这些书都被你撕烂了,廋奶奶还把它们贴回去,后来贴不赢了就散在一边,搬家时才丢掉一些撕烂的书和书页。6个月会叫妈妈,童谣儿歌天天听,1岁多一点就会唱50多首儿歌还是载歌载舞,每晚讲童话故事念书,讲得我口干舌燥,最后买来随身听放故事大王,不到2岁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已经达到非常人儿童的水平,你会运用口感十足、毛光闪亮、膘肥体壮等等一些词组,我惊讶于你不仅会用也懂了那些词汇的含义,上幼儿园时就听班主任说你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绘声绘色,可以连续讲上2个小时,幼儿园毕业时园长说你在这三年获得的全国及全省的各种奖是他们开园以来个人获奖最多的孩子!每到周末就是朱爷爷带着你去紫阳湖公园各种游园;胖奶奶最会做美食了,头一天就开始准备食材为你回阅马场做一大桌菜;自打能坐在自行车后座王爷爷带着你沿路就开始对你背唐诗、去东湖看钓鱼,东湖里的很多人都认识你喜欢你见到你就叫:瑛子来了,来丢框框吧!来吹泡泡吧!游玩东湖就去省博看文物展和编钟表演;廋奶奶带你去菜地荷塘摘花捉虫、抓虾钓鱼;舅舅为你夏天粘知了冬天堆雪人;叔叔搬哪住床头都要摆着你小时候的水晶相框。你总说爸爸是缺位的,但是你所有的爱好都有你爸的陪伴:2岁不到就带着你站在他的油画架前跟他一起画画;夏天半夜带你去钓夜光漂;涨渡湖、武湖、沉湖、东湖、解放公园、府河观鸟;雪天清晨划木船带你去落雁岛看鸬鹚;周边鱼塘、明渠、木兰湖钓鱼;家里从没断过的各色小动物;为你购置屋顶小游泳池;带你自驾游黄山、庐山、西递宏村、恩施大峡谷,抱你去海边捡气鼓鱼、游世界之窗;带你去看电影、画展、买阿根达斯冰淇淋;你小时候所有的照片都是你爸爸拍的有的还亲自洗出来,这点点滴滴他不会像妈妈那样表达出来,他是乐在其中跟你一块很享受这一切,很多都是妈妈嫌麻烦没参加的,你爸总是温温地跟着你身后。(看到这你爸说做得还不够!)我之所以要说这么多爱,不是为了让你感谢我们,我是想告诉你,你就是在这些美好的人生事物中成长的,你所具备如钻石般人性的美德都是这么被孕育出来的。正因为这一切铸就了你拥有那么多的兴趣和爱好,使得你对生活保有高度的热情延展了你的幸福指数。应该庆幸你的生来具足!罗素,英国的大哲学家。他年轻时,一战正要爆发,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罗素却吊儿郎当,袖手旁观。有个老太太气愤的对他说:孩子,你的同龄人都去当兵打仗了,你却在这里游手好闲,不感觉到惭愧吗?罗素问道:为什么要打仗啊?老太太回答:当然是保护文明啦。罗素哈哈大笑起来,说:老人家,我就是他们要保护的那种文明。这是一个很自夸的笑话,但是当我看到这时我也反思了一下,我有这样的底气说我就是全人类保护的对象吗?哈哈哈!那是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你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你自己的价值,要保护好自己!最起码要学会自己爱惜自己!
最后我要说说:灵魂必须是孤独的。
![]() |
中学时在家做的带裙边的马卡龙 |
![]() |
在家做的蛋糕 |
作为个体,我们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又共享着所有的人性。我们每个人都要去面对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感这些人类的共有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任何差别。
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中,他讲了十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作为写实主义小说家的他,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任何讨好读者的美满结局,他用极简主义文字,描述着人类在这个世上,种种不可言说的孤独。也许我们都不曾经历小说中人物的境遇,却仍旧能在其中找到共鸣,这,就是共享的人性。跟你一样,我曾无数次地感到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读到一段让人激动不已的文字,却无处分享的孤独;
![]() |
高考前你爸在北京陪着你时给你拍的欢乐照! |
![]() |
考北影时接受突然的采访:北影我来了!你爸远远的偷拍记录! |
这份孤独,是我喜欢一个人,却得不到他回应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被一个人喜欢,却无法响应他感受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非常想拥有一段亲密关系,却连一个喜欢的对象都没有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跟妈妈分享自己最深的感受,她却说她听不懂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谦卑而虔诚地尊重着自己的选择,却被人看作异类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选择让人自由的后现代咨询取向,却在很多时候不被人同行理解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可能永远无法让另一个人理解自己的全部感受和想法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想要去了解一个人,拿出自己对他/她的欣赏和好奇,却被拒之门外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在我结束一段关系之后,习惯性去联系他,却知道彼此不会再有连接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有的时候我甚至找不到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面对生命中自己所有的丧失,知道不管我有多少社会支持,都仍旧需要自己去面对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面对所有的生命抉择,明白我对它们负有全部责任的孤独;
这份孤独,是我知道,我必须一个人死去,我的死亡,没有人可以陪伴或者代替的孤独……
我相信我刚刚说的这14种孤独,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所以不管你在什么时候孤独,亲爱的,你都并不是一个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就在你感到孤独的此时此刻,也在经历着跟你相同或者类似的孤独。
坦率地说,我非常需要孤独。我是一个偏外向性格的人,大多数人对我的印象都是活泼,健谈,能说,并且从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所谓的“正能量小天使”。可是如今当我已经人到中年,却越发喜欢独处。我仍旧非常享受跟好朋友聊天的时光,也非常享受跟我的来访者在咨询中的对话。但是这些对话,都是全心全意,用心投入的高质量对话。我不再热衷于聚餐,也不再喜欢泛泛地交谈,因为在其中我并没有得到滋养。每天我的绝大多数时间是跟自己在一起的,我非常需要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时间。我需要它们给予我空间来聆听自己:我所有大脑深处的灵感及思想火花,我想要探索的人性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我在不被打扰的空间里完成。这些孤独的体验都是这一年里我独自度过时才有的感悟,这些才是滋养我内心的养分帮助我变得强大和完美!恰恰相反,这些孤独的体验你与生俱来,前不久我和我的发小谈到你时,她才跟我坦言曾经怀疑过你是最轻微的自闭症儿童,因为她没见过幼儿时的你就有那份专注与沉静,即使是成年人都做不到的!这是她的原话。
而阅读,写作,绘画,跑步,听音乐,做饭,洗澡等等事情都可以是一种冥想的状态。那些具有启发性的、在经历中所领悟和体验到的意识,需要被我在独处的空间里整合。
我甚至觉得以后就算是你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希望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物理空间(比如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和画室),在这个空间里,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探索自己,不断重新建构你喜欢的世界,并且享受在与人连接中无法感受到的内在流动。思想就像是用孤独的耐心酝酿出的一坛好酒,思想者多半是孤独的。
妈妈:梅宁
2017年3月21日
![]() |
2016年专业全国第六考取北影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叔叔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