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里的暴力美学和省藉情节
![]() |
这样一部打着台湾国片旗号的电影,其实骨子里就是一部香港的古惑仔电影。台北庙口、80年代、暧昧的妓院、美国乡村音乐、街头地道的台湾小吃……钮承泽,不过是给一部古惑仔电影内核加上了这些引人注目的噱头。
这部电影最吸引票房的无疑是阮经天和赵又廷这两个偶像。他们在片中的角色自从踏上黑道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悲剧的根源不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因素,而是他们身处的这个环境。为了各自的利益,各个角头之间冲突不断,这些少年仅仅是那些大仔手下的棋子。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在打打杀杀之中寻求生存的空间,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变成大仔停止。运气好的,顺利混到大仔的地位,大多数人,就在这些近乎原始的野蛮厮杀中倒下,为艋岬的繁荣再添上一抹血红的气息。
按照大陆目前的电影尺度要求,艋岬绝无可能在大陆上映。这样一部充满暴力、血腥和脏话的电影,实在让人看的心惊胆颤。不过也正是这些镜头,才很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影片开始不久,艋岬街头出现的那一场二三百人的械斗,虽然规模很大,可是也还并不血腥,只是一些肢体上的碰撞。甚至让人觉得这样的场面洋溢着一种浪漫气息,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满足了许多人对于黑道那种率性恣为的幻想。
第二个镜头是geta大仔暴打和尚的场景。一开始的耳光、拳头也都还好,可然后就用上了铁锅,那么大的一个金属器具硬生生的砸在和尚的身上,直打到躺在地上抽搐。再加上血液的渲染,实在是暴力到了极点。任是谁看了都会心有不忍。这场戏把观众的同情心完全给呼唤了起来,为后面和尚的背叛做了铺垫,也开始让观众感受到黑道的残忍和无情,对于黑道的幻想完全破灭。这个场景,钮承泽可完全不顾“主体消失”的暴力美学原则,把暴力的残酷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就是影片结尾的血拼。和尚溅起的血液幻化成蚊子眼里的樱花,血腥的场景再次被导演美化,虽然仍然让人心惊肉跳,可确是携带着这群少年的美好的情谊和回忆。终于,在影片的结尾,钮承泽用这样一种方式,让观众重新体验到在黑道的背后,是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打从加入黑帮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有着注定悲剧的命运,可是这些兄弟之间的感情却是令所有人都艳羡的宝贵财富。
除了暴力美学的极致应用,电影里若隐若现的省藉情节也让我觉得有探讨的必要。影片中多次强调灰狼的外省身份,而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对立和冲突,向来是台湾社会的一个痛处。仅仅以来到台湾的时间划分外省人和本省人的身份其实是不客观的,本省人大多是49年之前就来到台湾的闽粤移民,他们大多都在这个岛屿上繁衍了两三代,又经历了日据时代的殖民统治;外省人则是跟随国民党政府逃亡到台湾的军眷,来自中国大陆各地。
本省人和外省人最直接的一次冲突是著名的“二二八”事件,今天到台北去还是可以到凯达格兰大道北面参观一下二二八公园。虽然现在二二八事件的起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事件,导致了台湾社会在接下来的六十年里一直都存在的社会裂痕,直至今天也都不能平复。
再来看艋岬电影里关于外省人的描述,灰狼这个角色,为了夺取地盘利益,暗地里策反文谦和和尚,是一个十分负面的角色。而在他的对比之下,masa和geta两个大仔好像却毫无心机,任人宰割。这其中的隐喻便是狡猾又无耻的外省人夺走了善良淳朴的本省人的利益。
台湾在88年解严,应该说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十大建设发挥效益,经济起飞的年代。这个时候,社会价值观也在发生转变,淳朴的乡土情怀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灰狼入侵艋岬,也可以看作是台湾本土社会所遭遇的挑战。当那些大仔们叫嚣着枪是下等人武器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被这种下等人的武器所杀。灰狼策反文谦时,直指masa大仔喝酒玩女人的行径只能导致艋岬的衰败,另一方面,却宣扬外省人帮派的极力扩张的策略。l
片中有关这一点的细节也很令人称道。所有关于艋岬本土帮派的交通工具都是机车,可是灰狼一出现就是先进的轿车。灰狼和两个大仔的对抗是两种文化的对抗,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艋岬的社会秩序也必将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