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仇恨和原谅,关于弱小和强大
——2017年9月语文阅读课有感
和学生一起读三毛的《沙巴军曹》,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沙巴放下了他心中对沙哈拉威人的恨了吗?沙巴为什么要救沙哈拉威人的孩子?
有女孩儿说:“我觉得他没有放下恨,他救这些孩子只是因为觉得孩子是无辜的。”有男孩儿站起来补充:“我觉得他还是有恨的,他恨那些杀害兄弟的沙哈拉威人,他的兄弟遭到杀害,只留下他一人存活,他的内心非常痛苦。但正是因为他很痛苦,所以他才不愿意让别人也感受这种深刻的痛。哪怕是他恨的沙哈拉威人。”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觉得非常触动。他们的心灵感知到了沙巴心灵里的痛和悲伤;他们在思考,为什么沙巴会救仇人的孩子,他们在努力地寻找合理的原因。这需要深刻地进入文本,展开思考,才能有这样的感受和观点。
我顺着孩子们思考的方向往前走,告诉他们:“恨是真实的,但悲悯的心也是真实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绪都真实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人性。我们从来都很复杂。”
孩子们懵懵懂懂地听着。
我又给他们看了一篇林清玄的文章《飞鸽的早晨》,这篇文章是我最近看到的,看完文章后,我从里面找到了读《沙巴军曹》时心中问题的答案。
孩子们读完此文后,找到了一段话:
我中国同胞们须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之德行。我们一贯声言,我们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盟邦共同打倒了。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要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侮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使而表达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以前的暴行,以奴侮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止尽,绝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这是二战时日军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的讲话,告全国同胞书。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这段话。
我告诉孩子们:“原谅和宽容是强者的权力。在日军投降后,中国人民收养了日本人撤退时留下的孩子,并将他们抚养长大,他们成年后,有一部分人仍然留在中国,有一部分人返回了祖国日本。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高贵人格至今让人赞叹。”
讲台下一个男孩带着冷冷的表情恨恨地说:“应该把他们全部杀掉!”我犹豫了一下,一时不知如何回应他这话。
我没有答案,只能反问全班:“孩子们,我们取得胜利了,胜利一定要通过报复和杀戮来庆祝吗?一定要这样吗?这样就是胜利的价值吗?这是我们想要的胜利吗?真的吗?是我们想要的吗?你们确定吗?”
我问着孩子们,同时也是在追问自己。
全班无言。
下课了,我觉得我并没有给出答案给孩子们,而我很清晰地知道,有许多孩子心里面仍是恨的,也认为应该要报复,这样才能解恨。
恨是真实存在着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悲悯之心,要学习宽容和原谅呢?
这节课后的那天,我想了很久很久。
人生中我们都难免受伤,难免遭遇锥心之痛,我们该如何与痛苦相处呢?是让痛苦不停啃啮我们的心灵,侵蚀我们的理智?还是让理性回来,控制感情?
有些人会让痛苦占据生命,让情绪充斥大脑,左右我们的行为。
当理性被无情抛弃,当情绪指引着我们——去伤害别人来释放我们的痛苦时,我想请问,我们和那些对我们施以暴力手段的人有什么不同?
我们身而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不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理智吗?
我们会痛,我们会恨,这些负面的阴暗的情绪都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面的。
但是,在痛过后,在恨过后,我们的理智会回来,会提醒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来面对和解决痛苦。而不是让伤害的行为不断发生,让痛苦的情绪不断扩散。
只是因为这样,人才称之为人。
就像沙巴,他恨,他也痛,但是在看到沙哈拉威的小孩子遭遇危险时,他的理智让他做了正确的事情。
也许他在救孩子的时候,他心中仍是有恨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做正确的选择。
所以,他的人格是高贵的。他展现了人性中最光明的部分,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期待。
就像善良的中国人民,我们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和屈辱,我们恨那些日本军国主义者,我们恨不得将他们撕碎,千刀万剐。但是这恨,并不能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宽容极其伟大,充满光辉。经得起任何苦难的考验。
我们是一个坚韧的民族。
你羞辱我,杀害我,但是你无法改变我!
你不能将我变成与你一样残暴的人!你不能将我变成与你一样可怕的人!
我不屑!我也不会!
我们谨守着祖先的教诲:以和为贵。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宽容和原谅从来都只是属于强者的权力!
面对痛苦,面对伤害,强大的人,高贵的人敢于原谅,敢于接受。
即使被伤害,我们也不会让情绪控制我们的行为,做出错误的事情。
我们会坚定自己的信仰,铭记伤痛,继续向前,做正确的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痛苦,面对伤害,弱小的人,卑劣的人逃避问题,无视问题。
一旦遭遇痛苦和伤害,他们的头脑就被愤怒和仇恨统统占据,无法思考。
最后被情绪裹挟着往前走,通过伤害别人来求得内心的释放。
最终自己变成了和施暴者一模一样的人,却仍不自知。
狭隘胆怯的民族才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且会妄想掩盖自己的错误。
大国不是指经济体量,大国是历史成就的,大国之伟大,小国永远不懂,也无法拥有。
强大从来都不只是体现在军事实力或者国家实力上面,
强大来自于深刻宽厚的内心。
强大来自于坚韧之精神世界。
和学生一起读三毛的《沙巴军曹》,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沙巴放下了他心中对沙哈拉威人的恨了吗?沙巴为什么要救沙哈拉威人的孩子?
有女孩儿说:“我觉得他没有放下恨,他救这些孩子只是因为觉得孩子是无辜的。”有男孩儿站起来补充:“我觉得他还是有恨的,他恨那些杀害兄弟的沙哈拉威人,他的兄弟遭到杀害,只留下他一人存活,他的内心非常痛苦。但正是因为他很痛苦,所以他才不愿意让别人也感受这种深刻的痛。哪怕是他恨的沙哈拉威人。”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觉得非常触动。他们的心灵感知到了沙巴心灵里的痛和悲伤;他们在思考,为什么沙巴会救仇人的孩子,他们在努力地寻找合理的原因。这需要深刻地进入文本,展开思考,才能有这样的感受和观点。
我顺着孩子们思考的方向往前走,告诉他们:“恨是真实的,但悲悯的心也是真实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绪都真实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人性。我们从来都很复杂。”
孩子们懵懵懂懂地听着。
我又给他们看了一篇林清玄的文章《飞鸽的早晨》,这篇文章是我最近看到的,看完文章后,我从里面找到了读《沙巴军曹》时心中问题的答案。
孩子们读完此文后,找到了一段话:
我中国同胞们须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之德行。我们一贯声言,我们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盟邦共同打倒了。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要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侮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使而表达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以前的暴行,以奴侮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止尽,绝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这是二战时日军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的讲话,告全国同胞书。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这段话。
我告诉孩子们:“原谅和宽容是强者的权力。在日军投降后,中国人民收养了日本人撤退时留下的孩子,并将他们抚养长大,他们成年后,有一部分人仍然留在中国,有一部分人返回了祖国日本。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高贵人格至今让人赞叹。”
讲台下一个男孩带着冷冷的表情恨恨地说:“应该把他们全部杀掉!”我犹豫了一下,一时不知如何回应他这话。
我没有答案,只能反问全班:“孩子们,我们取得胜利了,胜利一定要通过报复和杀戮来庆祝吗?一定要这样吗?这样就是胜利的价值吗?这是我们想要的胜利吗?真的吗?是我们想要的吗?你们确定吗?”
我问着孩子们,同时也是在追问自己。
全班无言。
下课了,我觉得我并没有给出答案给孩子们,而我很清晰地知道,有许多孩子心里面仍是恨的,也认为应该要报复,这样才能解恨。
恨是真实存在着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悲悯之心,要学习宽容和原谅呢?
这节课后的那天,我想了很久很久。
人生中我们都难免受伤,难免遭遇锥心之痛,我们该如何与痛苦相处呢?是让痛苦不停啃啮我们的心灵,侵蚀我们的理智?还是让理性回来,控制感情?
有些人会让痛苦占据生命,让情绪充斥大脑,左右我们的行为。
当理性被无情抛弃,当情绪指引着我们——去伤害别人来释放我们的痛苦时,我想请问,我们和那些对我们施以暴力手段的人有什么不同?
我们身而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不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理智吗?
我们会痛,我们会恨,这些负面的阴暗的情绪都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面的。
但是,在痛过后,在恨过后,我们的理智会回来,会提醒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来面对和解决痛苦。而不是让伤害的行为不断发生,让痛苦的情绪不断扩散。
只是因为这样,人才称之为人。
就像沙巴,他恨,他也痛,但是在看到沙哈拉威的小孩子遭遇危险时,他的理智让他做了正确的事情。
也许他在救孩子的时候,他心中仍是有恨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做正确的选择。
所以,他的人格是高贵的。他展现了人性中最光明的部分,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期待。
就像善良的中国人民,我们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和屈辱,我们恨那些日本军国主义者,我们恨不得将他们撕碎,千刀万剐。但是这恨,并不能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宽容极其伟大,充满光辉。经得起任何苦难的考验。
我们是一个坚韧的民族。
你羞辱我,杀害我,但是你无法改变我!
你不能将我变成与你一样残暴的人!你不能将我变成与你一样可怕的人!
我不屑!我也不会!
我们谨守着祖先的教诲:以和为贵。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宽容和原谅从来都只是属于强者的权力!
面对痛苦,面对伤害,强大的人,高贵的人敢于原谅,敢于接受。
即使被伤害,我们也不会让情绪控制我们的行为,做出错误的事情。
我们会坚定自己的信仰,铭记伤痛,继续向前,做正确的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痛苦,面对伤害,弱小的人,卑劣的人逃避问题,无视问题。
一旦遭遇痛苦和伤害,他们的头脑就被愤怒和仇恨统统占据,无法思考。
最后被情绪裹挟着往前走,通过伤害别人来求得内心的释放。
最终自己变成了和施暴者一模一样的人,却仍不自知。
狭隘胆怯的民族才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且会妄想掩盖自己的错误。
大国不是指经济体量,大国是历史成就的,大国之伟大,小国永远不懂,也无法拥有。
强大从来都不只是体现在军事实力或者国家实力上面,
强大来自于深刻宽厚的内心。
强大来自于坚韧之精神世界。
© 本文版权归 maggie le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