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文學回憶錄》讀書記6:木心Opinion
(六)木心Opinion:
(1)司湯達說:我活過,愛過,寫過。我是:因為活,我愛,因為愛,我寫——我愛中世紀,讀懂我的書,要懂得中世紀,才能真明白。
(2)馬克思說人類有階級和階級鬥爭。我認為人類只有知與無知的鬥爭。一切智慧都是從悲從疑而來。我不知道此外還有何種來源可以產生智慧。
(3)精緻的心理學課題,美暗示愛,頌讚美暗示佔有。
(4)偉人是庸人的最高體現(歌德)。英雄和偉人是不同的。用在歷史人物上,試試看,很靈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偉人。拜倫是英雄,歌德是偉人。歌德一有機會就讚美拜倫,因為在文學上或生活上,拜倫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偉人能欣賞英雄,英雄未必瞧得起偉人。
(5)個人主義:把個人的能量發揮到極點,就叫做個人主義。不妨做個更通俗的圖解:希臘,開始認識自己;文藝復興,是中世紀後新的覺醒;啟蒙主義,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到浪漫主義,是個性解放;到現代,才能有個人主義。我的意思是,別以為從來就有個人主義,不,個人主義是從人的自證(希臘),人的覺醒(義大利),人與人的存在關係(法國),然後才在世界範圍內發展成為個人主義(以英、法、德為基地)。個人主義不介入利己利他的論題,是個自尊自強的修煉——但不必說出來。二次大戰前夕,是歐洲個人主義發展到最豐盛的不言而喻的時期。大戰後忽然糊塗了,乃有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個人主義的走調,個人主義是不言而喻的。中國自外於世界潮流。中國沒有個人主義。“五四”以後,要在幾十年內經歷人家2000年的歷程,也因為沒有個人主義。革命一來,傳統裡沒有“個人”,一擊就垮。
(6)所謂風格:由你來重新估價一切——下手馬上不一樣。估價一切,本錢要足:天性,然後是修養。每個藝術家都要重新估價。(人格即風格)
(7)非正式排排隊:所有以思想“革命”的,有如下幾類:
A.感覺上的民主主義——古代希臘民主思想;
B.感情上的民主主義——啟蒙時代的浪漫主義和自由主義;
C.理論上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D.行動上的民主主義——暴力、獨裁;
E.思想上的民主主義——20世紀成熟的思想家。
——19世紀的民主主義,就是“感情上的民主主義”。雪萊如果不死,世人會說他是個“革命者”,拜倫如果不死,我看他是“反革命”——我喜歡反革命分子拜倫。凡屬於感情上的民主主義,現在看,是受不了的,可以說過時了,預言、反抗,等等,過時了。《西風頌》有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雪萊的名言。世界哪裡是那樣的。好人讀了要上當的。
(8)時代有點像個人:人的心情,明一陣,暗一陣,時代也如此。到阿諾德(19世紀英國),理智和信仰衝突,直到悲觀。再難受一陣子,濟慈的後人又開始走濟慈的唯美道路。先有繪畫的“拉斐爾前派”,後來推廣到文學。什麼都不管,只想古代、中古、唯美。首領就是羅塞蒂兄妹。他們是義大利人,詩人,畫家。
(9)人生多少事,只能“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的幸福,其實就到心嚮往之的底部。整個音樂就是心嚮往之的警戒,是拿不到的東西。
(10)以後大家去,一定要瞭解該國歷史。從前的大人物,一趟旅遊,影響一生。
(11)除了純粹的文學欣賞,偉大的小說是可以測驗人的。哈代,陀氏,是一種方法的兩種用處。公平地說,福樓拜、托爾斯泰,是耶穌的衣服的一部分,重外在;哈代、陀氏,氏耶穌的心靈的一部分,重內在。排小說的位置,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流的。普魯斯特、喬伊絲,不如他們。藝術家貴在自覺。曹雪芹是半自覺的,哈代、陀氏是恰如其分地自覺;普魯斯特、喬伊絲,太過自覺了。
(12)最好的東西總是使人快樂而傷心。魏晉人夜聽人吹笛,曰:奈何奈何?蘭姆寫得這麼好,我怎麼辦呢,也只有好好地寫。
(13)藝術家不能這樣憑著英雄氣息成長的。一個人要成熟、成長、成功,其過程應該是不自覺、半自覺、自覺這樣一個自然的過程。人要從凡人做起,也要學會做觀眾。羅蘭一上來就起點太高,結果並不長進。他在師範大學時寫信給托爾斯泰,是這點水準,到老得諾貝爾獎,還是這點水準。傅雷也相似,上來就給羅曼•羅蘭寫信,從法國留學回來,到紅衛兵衝擊,還在那些觀點。起點高,而不退到觀眾席,老在臺上演戲,那糟糕極了。後來羅蘭訪蘇,簡直失態。
(14)民主VS文學:我以為是不得已,才找個民主制度。民主是個下策。再下策呢?一策也不策——明乎此,才可避免民主的弊端。其他策,更糟,所以乃為上策。所謂民主,是得過且過的意思。一船,無船主,大家吵,吵到少數服從多數——民主。民主是不景氣的,無可奈何的制度。卡萊爾痛恨快速發展的商業工業社會。眼光遠。他反對物質主義。我與他不同的是,他演講,講正經話。我只能講俏皮話,笑話,罵人,寫散文詩——骨子裡,倒是英雄崇拜。我反對民主?這話要有一個前提的。要這樣講下來,把民主和英雄主義對比下來,才可以講講。“歷史是更偉大的聖經。”這話也是他說的。說得好!我們講文學史,是在讀文學的聖經。我們學文學,就是文學的神學。別說我反民主——別誤解。目前,民主是唯一的辦法。我希望今後東歐、中國有了真的民主,不要實現在現成的美國式的民主。拿一個更好的民主出來,這樣子,70年受的苦就沒有白受。不能把西方這種暴力、性、刺青……拿來。
(15)藝術家的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是潛力,不是顯力。道德在土中,滋養花果——藝術品是土面上的花果。道德力量是愈隱愈好。一點點透出來。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耐性多好!哪裡宣揚什麼道德。現代文學,我認為好的作品將道德隱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評斷。
(16)個人的青春是不自覺的浪漫主義,文學的浪漫主義是自覺的青春。
(17)文學是不許人拿來做懺悔用的。懺悔是無形無聲的,從此改過了,才是懺悔,否則就是,至少是,裝腔作勢。人有那麼一種心理,痛悔、內疚,等等,放在心裡深思即可。一出聲,就俗了。就要別人聽見——就居心不良。人要想博得人同情、叫好,就是犯罪的繼續。要懺悔,不要懺悔錄。
(18)一個文學家、藝術家如果被人歸類為什麼什麼主義,那是悲哀的。如果是讀者、評家誤解的,標榜的,作者不過受一番委屈。如果是作者自己標榜的,那一定不是一流。王爾德不錯的,但一標榜唯美主義,露餡了。你那個“唯”是最美的嗎?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現實主義,他光火,但有教養,說:“從最高的意義上,是。”反概括進去的,一定是二流三流。不要去構想,更不要去參加任何主義。大藝術家一定不是什麼主義的——莎士比亞什麼主義?
(19)青年的浪漫:年輕人都經過浪漫這個階段。我們這兩代人,世代動盪,以革命的名義來表達浪漫——入黨、入團、參加少先隊等——其實是庸俗。加上運動轟轟烈烈,勞動的辛苦——你們被剝奪了浪漫主義的人權:浪漫主義是青年的人權。你們的青春沒有花朵,只有標語、口號、大字報。我們的青春在二次大戰烽火中度過,在國共內戰中度過。解放後,浪漫情懷被剝奪。我常常說浪漫情懷,意思是青年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沒有像樣的青春,至今悔恨不已。但可以安慰的,是死乞白賴拉到一點浪漫主義的尾巴,不是豬尾,是孔雀屏,有點光彩的。“五四”得到的,就是西方浪漫主義的一點迴光返照。
(20)談談所謂“獎”:凡有資料比較的競賽,才能排名次。賽跑、跳高,快一秒、高一公分,就分冠亞軍。鋼琴比賽,無法公正評判——“獎”這種東西,鬧著玩玩的,庸人們不識貨,憑得獎,不得獎起哄。這點道理假如不懂,其他的虛榮更是看不破了。
(21)凡是得到世界聲譽的蘇聯作品,都是寫“人性”。尤其是帕斯捷爾納克,他是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Alexander Blok)的好朋友,他就是不服從黨性。自從蘇聯提出“黨性高於一切”,藝術要表現黨性,黨性指導藝術,而高爾基宣稱“文學即是人學”,與列寧唱對臺戲。也許列寧沒有這個意思,沒想到黨性會發展到目前這樣的程度。僅就文學而論,何以蘇聯也有新的、好的文學作品?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索爾仁尼琴的《癌症樓》,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不是寫出來嗎?
(22)回頭再看19世紀的小說家,不是什麼“自然主義”,什麼“批判現實主義”,是一秉西方人文的總的傳統,寫“人”,寫“人性”。追根溯源,就是希臘神殿的銘文:“認識你自己。”動物不要求認識自己,動物對鏡子毫無興趣。孔雀、駿馬、猛虎,對著鏡子,視若無睹。人為什麼要認識自己呢?一,改善完美自己;二,靠自己映見宇宙;三,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獨的,要找伴侶,找不到,唯一可靠的,還是自己。
(23)天才有共性,內在共通。去體會分析這種共性,很有趣,很有玄學價值。聽到聶魯達說馬雅可夫斯基和蘭波很相像,我心中狂喜。沒有人知道我為什麼狂喜。我寫他,心中充滿對他的愛。因為是愛,不能不說老實話。我愛的物、事、人,是不太提的。我愛音樂,不太聽的。我愛某人,不太去看他的。現實生活中遇到他,我一定遠遠避開他。這是我的乖僻。藝術家的乖僻,是為了更近人情。明白這種乖僻,對米開朗琪羅,對貝多芬的荒誕行為,感到特別親切。
(24)中國從未被西方瞭解過。太可憐,太神秘。中國,不可能被西方漢學家來瞭解,還得我們自己來——用他們聽得懂的話,告訴他們不懂的事。所謂東方,中國才是代表,補給西方,正是對的,因為西方最缺的就是中國的東西:含蓄,以弱制勝。東方西方要是真的相通,文明才開始。可是要喚醒東方,中國,非得西方來理解。(要講清楚,我講的中國,是指嵇康他們。我講俄國人,是講普希金,不是講他的第九世孫——一個大胖子,又胖又蠢)
(25)戰敗國心態:慕古、愛國。
① 米芾收字,只收到晉代為止,唐字不收。
② 蒙田只和古人交朋友。
③ 海德格爾唯讀希臘古文,人問他現代如何,他想想,說:“梵古畫的靴子。”希臘古文——梵古的靴子。所謂理想主義,要麼是向未來看,要麼,其實是向古代看。“現在”沒有多大意思。
(26)關於翻譯:德國在19世紀還沒有讀到莎士比亞。近代文學,沒有翻譯,不可設想。民國時稱創作是處女作,翻譯是媒婆:“啊,又在做媒婆啦?”“是呀,我做不了處女呀!”什麼叫“嘉年華”?就是狂歡節。和“謝肉祭”是一回事,嘉年華(Carnival)是音譯。當時愛倫•坡譯介到法國,如同嘉年華,大轟動。俄國文學譯介到法國,又大轟動。少有一種中國的新譯本超過老譯本。中國有些新譯家和新詩人一樣,寫封信,寫個便條,別字連篇,文句不通,卻在翻譯世界名著。
(27)什麼是悲觀主義?我以為就是“透”觀主義。不要著眼於“悲”,要著眼於“觀”——萬事萬物都會過去的,人是要死的,欲望永遠不能滿足,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就是悲觀。悲觀主義是一個態度,是一個勇敢的人的態度。得不到快樂,很快樂,這就是悲觀主義。如此就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一切都無可奈何,難過的,但是透徹。
(28)任何天才免不了模仿期(貝多芬的第一、第二交響樂,就明顯地受莫札特、海頓的影響),而天才的特徵,又是不顧死活要找自己的風格。“風格”的定義,我最近想到的詮釋是:“敏於受影響,烈于展個性,是謂風格。”當年巴丘什科夫自以為循循善誘,規範普希金,普希金回答道:“不,我要艱難地走自己的路。”就我少年的記憶,模仿別人風格時,不知怎的,神閒氣定,儼然居高臨下,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風格在哪裡。姐夫姐姐看了我的詩,兩人商討:“弟弟年紀這樣輕,寫得這樣素淨,不知好不好?”我心裡反駁:“年紀不輕了,素淨當然是好。”但我知道他們的憂慮。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淨是不祥之兆,要出家做和尚的。
(29)浩浩蕩蕩的歷史小說,我歸入通俗文學。凡通俗文學,我把它當人生看,不把它當藝術看,看得心平氣和。生活中遇到一個人,蠻有意思,又沒有多大意思——通俗文學。這樣就心平氣和。這就是為人之道,藝術之道。
(30)我反對“主義”。一個藝術家標榜一個主義,不論什麼主義,態度非常小家氣。顧炎武說過一句話:“一為文人,便無足觀。”好像連他的笑容也能看到,如見其人,聞其聲。我擴大一下:“文學、哲學,一入主義,便無足觀。”
(31)靠文學藝術來解決社會問題,開始就打錯算盤。我從來不想靠筆濟世救人。魯迅,論文學改造過國民性,完全失敗。可是魯迅的文學,無疑是“五四”以來第一人。)談易蔔生《傀儡之家》(又《玩偶之家》),寫娜拉,戀愛結婚,丈夫有經濟困難,娜拉假冒簽名,救了丈夫。丈夫知道後,看不起她,平時當她玩偶,娜拉漸知,出走。好在對話,好在真實。主題更好,影響了歐洲和全世界。走後如何?各不相同。許多人還是回去了。中國只有一個真的娜拉——秋瑾,革命,赴死。她是完成了的娜拉。其他娜拉都未完成,中國許多娜拉走過一條路:去延安。文學,這樣地寫,這樣地影響,後來說這樣的結果——也蠻有意思。現在上演,不會有太多觀眾了。但這個劇本還是好。
(32)唯有天才才能接受影響(只有健全的胃口才能消化影響)。敦煌、雲岡,受到多來外來文化的影響!魯迅之為魯迅,他是受益于俄國文學的影響,寫好了短篇小說。他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也一流。但他接受得有限,成就也有限。與魯迅同代的,郁達夫學盧梭,郭沫若學歌德,矛盾學左拉,巴金學羅曼•羅蘭——學得怎樣?第一心不誠,第二才不足。
(33)藝術家是敏于受影響的。受了影響而卓然獨立的,是天才。過去沒有受過影響,現在補受也不遲。受了影響,不要怕自己不能獨立。我(木心)曾模仿塞尚10年,和紀德交往20年,信服尼采30年,愛陀思妥耶夫斯基40多年。憑這點死心塌地,我慢慢建立了自己。不要怕受影響。“智者,是對一切都發生驚奇的人。”
(34)不要為自己得不到風格而著急,要把性格磨煉得鋒銳。性格在,風格就在,性格越鋒銳,風格越光彩。
(35)最高一層天才,是早熟而晚成——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有的是晚而不成。林風眠,後來畫的畫不能看了。他的年齡超過葉芝,晚年卻如此悲慘。他自己講過:“我晚年不好的,64歲要死。”結果沒死,但60幾歲時,“文革”起來,入獄。
(36)詩不能注解,一注解,就煞風景。含義過分隱晦,是一種失敗。T.S.艾略特的詩,太隱晦,太多注解。我寫詩,從不肯注解。中國古詩,好用典故。我警惕,不願落在這種美麗的典故裡。我隨時克制自己,一多用,就落俗套。如果用典,我很慎重。
(37)木心根據葉芝觀點整理的自己的觀點:
① 他(葉芝)反商業社會。商品社會是人際關係的惡化。商業社會的緣起、形成,到意識形態。到了意識形態,即成極權。木心:我只是想說,商業社會,不是文化,也不是文明。例如美國。美國的治國大計,是實用主義理論。最有名的是杜威,還有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詹姆斯(William James)——這種哲學是沒有遠見的庸人哲學。什麼是實用主義?認為真理是相對的,隨時代變而變。見效,是真理。不見效,非真理。總之,要為我所用。我,第一性;真理,第二性。推論下去,是沒有真理。真理,被架空了。這個架構,是很迷人的。所以紐約港口的大女人是“自由女神”,不是“真理女神”。實用主義,但從理論上不失為一種見解。在實際效果上講,美國因此大富大強,可是世界卻在壞下去。我從小鄙視好萊塢和美國生活方式,所以在痛恨商品文化上,我和葉芝一致(實際生活中我們有機會賺錢,還是要賺,賺到後,還是反商業文化)。可怕的是,這已經形成了。形成了,就很難回去。所以西方很多人懷舊,懷念那種樸素的人際關係。
② 歷史發展螺旋體。這比喻很好。簡單說,所謂“螺旋”,周而復始,又不在一個平面上,歷史事件確實往往重複,又不是翻版。有人說歷史是進化的,此說只能一班迷戀物質的凡夫俗子。進中國博物館,光看瓷器,一朝不如一朝,越古越好,越現代越不好。 到底何謂文明?愛因斯坦寫給5000年後的信裡,大意是說:20世紀除了交通、通訊發達,餘無可告美,希望以後的人類以我們的狀況為恥辱,而能免於這種恥辱。 葉芝此說是詩人之說,說說也好。以我這“散文人”看,世界是沒有定向、沒有規律的。世界這只大船根本沒有船長,有人毀壞,有人修補,但不問這船究竟航向哪裡。可以預見,這船會爆炸,會沉默,沉默在宇宙裡。
③ 兩千年大年。這說法有點意思。從巴比倫到耶穌,兩千年,從那時到現在,又是兩千年。此說完全是西方的演算法,中國對不上。很多智者寄希望于新世紀,我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21世紀不會出現什麼奇跡,不會回到莫札特,不會“第三波”(The Third Wave),但也不會完。商業社會是個帝君,共產主義敗在帝君手中。
④ 世界已失中心,將來反文明。後一句是對的,前一句只是講講。世界曾經有過中心嗎?第一、第二世界,羅馬、大唐,也只是一方之霸。真要說世界精神文化的中心,沒有看見過。看歷史,這中心不可能。沒有救世主,不會有一致的方向。他講的世界中心,大概是指基督教。 反文明,則早在反了。所有現代文明,只是新技術,新技術不產生任何真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革新,不是精神文明的發展。 文化,是一個概念;文明,不是一個概念。現在,我覺得,文明、文化是一個含義,文明不能包括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高明,不等於文明高明。從前用刀殺人,現在用槍殺人,文明嗎?更野蠻。 文明,應該是指精神道的的高度。文化,應該是指心靈智慧的創造。 現象上看,科學技術的方便非常文明似的。家用電器在中國成了人生奮鬥目標,可是經濟起飛不等於文化起飛。倒是相反,經濟起飛,價值觀顛倒了,大家唯利是圖。而空氣污染,生態破壞。所以葉芝的“反文明”不失為“預言”,證實了詩人所見不謬。
⑤ 貴族政治。我以為是政見,是理想主義的。葉芝生在19世紀末,有這種政見,其實是在為貴族政治唱挽歌。貴族的沒落消亡有二:自身衰落,王朝淘汰。 以中國清宮世襲而言,一代不如一代。法國皇朝,近親通婚,漸出白癡,沒落(普魯斯特《往事追蹤錄》,有所描寫),這是貴族自身的問題。而政治制度,當今早已大變。日、英等皇家都只是擺設,模特兒。 葉芝所謂貴族政治,是處於概念,一廂情願。馬克思以為工人階級是當然的統治階級,也是一廂情願,出於概念。 我以為貴族政治不可能了。由藝術家來統治?有幾個藝術家有政治頭腦?物質上的貴族,不可能執政。精神上的貴族,也不會去執政,他有自己的境界。藝術家是無人保護的,不求人,自己好好生活。《易經》有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豈非貴族得很!
⑥ 人類歷史是“旋體”(gyre),比較形而上。旋體,一個數學詞,葉芝將它分為正旋、反旋,究指何意,不詳。葉芝把道德/美感、時間/空間、主觀/客觀對立,我以為不是。“社會科學”一說,不成其為科學,我當初就不承認。 人類本身是不確定的易變體,人人不同,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又要變。如此情形,如何科學分析歸納為公式定律? 大思想家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短句,而不是他們的體系。明白社會科學不成其為科學,再去觀察分析人,倒每有真知灼見。
⑦ 世界末日問題。西方1000年以前就以為世界末日到,大為恐慌,因為10世紀時,民智未開,以為要來,結果不來,過了1000年,也不來。“耶穌重臨”是比喻,不是事實。他來不來,與我無關。他的才智性情使我著迷。我不是基督徒,不想進天國哦,人間已寂寞,天堂是沒有沙的沙漠——天堂裡不是已經有很多人了嗎?但丁、浮士德……真要是面對面,多不好意思——葉芝是希望耶穌來得。托爾斯泰和高爾基談道:啊,耶穌要是來了,俄國這班農民怎麼好意思見他?我的看法,是耶穌來了,還是從前的耶穌——人類卻不是從前的人類了。所以耶穌還是不要來好。零零碎碎的耶穌,不斷會來的。 葉芝晚年趨神秘。但他的神秘,恐怕也不出乎奇跡出現的那個模式:假先知橫行、毒龍噴火、大水災、地震,然後基督降臨。從詩的想像力來看葉芝的構想,還是老一套,不神秘。我覺得高山大海沒什麼神秘的,山,許多大石頭;海,許多水也。人和自然是個比例問題。我們撿一塊石頭,喝一口水,不會覺得神秘,高山大海不過如此,怎麼神秘了呢?細節上,我倒覺得動物、植物是神秘的。我讀葉芝的唯美,神秘詩,比較失望,不唯,不美。
⑧ 宇宙中有大記憶。這是詩人本色,是一個不成其為理論的理論,可與柏拉圖的“前世的記憶”、黑格爾的“宇宙的總念”,顧盼生姿。我看葉芝此說是“蛋論”。宇宙是蛋白,葉芝說是蛋黃——我看宇宙是個混蛋。說正經的。我以為宇宙的構成,是個記憶性的構成。或者說,宇宙的結構,類似人腦的記憶的結構。我不說宇宙是記憶的,也不說人的記憶是宇宙。哪一說高明?這樣子——葉芝的說法,是少年的說法,我的說法,是中年的說法,我們來期待一個老年的說法吧。
——以上八點,算我們對這位愛爾蘭的詩人很優待。我和葉芝50年交情。他說:“我心智成熟,肉體衰退。”這種悲歎,每個人都有的,他說出來了。中國嬰兒生出來屁股上都有烏青,打出來的那種烏青,那是因為孩子不願投胎在中國,外國小孩沒有這種烏青的。他說:“一個老人不過是卑微之物,一件披在拐杖上的破衣裳。”(《駛向拜占庭》) 古典藝術順服自然。20世紀藝術,一句話:人工的藝術。我在20世紀60年代熱衷於頌揚人工的藝術,70年代忙於活命,也沒多想,80年代到美國,大開“人工”的眼界,就厭倦了,也看清自己天性中存著古典主義的教養。但我讚賞古典,不是古典的浪子要回家。我是浪子過家門,往裡看看,說:從前我家真闊氣。“人工”這說法,很好,有益處。對於“人工”的理解、重視,對於藝術家是必要的鍛煉。葉芝有先見。也可以這樣即興地判斷:自然是區線的,人工是直線的。畢卡索說,直線比曲線美。我以為這樣說好些:有時,直線比曲線美。
(1)司湯達說:我活過,愛過,寫過。我是:因為活,我愛,因為愛,我寫——我愛中世紀,讀懂我的書,要懂得中世紀,才能真明白。
(2)馬克思說人類有階級和階級鬥爭。我認為人類只有知與無知的鬥爭。一切智慧都是從悲從疑而來。我不知道此外還有何種來源可以產生智慧。
(3)精緻的心理學課題,美暗示愛,頌讚美暗示佔有。
(4)偉人是庸人的最高體現(歌德)。英雄和偉人是不同的。用在歷史人物上,試試看,很靈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偉人。拜倫是英雄,歌德是偉人。歌德一有機會就讚美拜倫,因為在文學上或生活上,拜倫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偉人能欣賞英雄,英雄未必瞧得起偉人。
(5)個人主義:把個人的能量發揮到極點,就叫做個人主義。不妨做個更通俗的圖解:希臘,開始認識自己;文藝復興,是中世紀後新的覺醒;啟蒙主義,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到浪漫主義,是個性解放;到現代,才能有個人主義。我的意思是,別以為從來就有個人主義,不,個人主義是從人的自證(希臘),人的覺醒(義大利),人與人的存在關係(法國),然後才在世界範圍內發展成為個人主義(以英、法、德為基地)。個人主義不介入利己利他的論題,是個自尊自強的修煉——但不必說出來。二次大戰前夕,是歐洲個人主義發展到最豐盛的不言而喻的時期。大戰後忽然糊塗了,乃有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個人主義的走調,個人主義是不言而喻的。中國自外於世界潮流。中國沒有個人主義。“五四”以後,要在幾十年內經歷人家2000年的歷程,也因為沒有個人主義。革命一來,傳統裡沒有“個人”,一擊就垮。
(6)所謂風格:由你來重新估價一切——下手馬上不一樣。估價一切,本錢要足:天性,然後是修養。每個藝術家都要重新估價。(人格即風格)
(7)非正式排排隊:所有以思想“革命”的,有如下幾類:
A.感覺上的民主主義——古代希臘民主思想;
B.感情上的民主主義——啟蒙時代的浪漫主義和自由主義;
C.理論上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D.行動上的民主主義——暴力、獨裁;
E.思想上的民主主義——20世紀成熟的思想家。
——19世紀的民主主義,就是“感情上的民主主義”。雪萊如果不死,世人會說他是個“革命者”,拜倫如果不死,我看他是“反革命”——我喜歡反革命分子拜倫。凡屬於感情上的民主主義,現在看,是受不了的,可以說過時了,預言、反抗,等等,過時了。《西風頌》有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雪萊的名言。世界哪裡是那樣的。好人讀了要上當的。
(8)時代有點像個人:人的心情,明一陣,暗一陣,時代也如此。到阿諾德(19世紀英國),理智和信仰衝突,直到悲觀。再難受一陣子,濟慈的後人又開始走濟慈的唯美道路。先有繪畫的“拉斐爾前派”,後來推廣到文學。什麼都不管,只想古代、中古、唯美。首領就是羅塞蒂兄妹。他們是義大利人,詩人,畫家。
(9)人生多少事,只能“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的幸福,其實就到心嚮往之的底部。整個音樂就是心嚮往之的警戒,是拿不到的東西。
(10)以後大家去,一定要瞭解該國歷史。從前的大人物,一趟旅遊,影響一生。
(11)除了純粹的文學欣賞,偉大的小說是可以測驗人的。哈代,陀氏,是一種方法的兩種用處。公平地說,福樓拜、托爾斯泰,是耶穌的衣服的一部分,重外在;哈代、陀氏,氏耶穌的心靈的一部分,重內在。排小說的位置,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流的。普魯斯特、喬伊絲,不如他們。藝術家貴在自覺。曹雪芹是半自覺的,哈代、陀氏是恰如其分地自覺;普魯斯特、喬伊絲,太過自覺了。
(12)最好的東西總是使人快樂而傷心。魏晉人夜聽人吹笛,曰:奈何奈何?蘭姆寫得這麼好,我怎麼辦呢,也只有好好地寫。
(13)藝術家不能這樣憑著英雄氣息成長的。一個人要成熟、成長、成功,其過程應該是不自覺、半自覺、自覺這樣一個自然的過程。人要從凡人做起,也要學會做觀眾。羅蘭一上來就起點太高,結果並不長進。他在師範大學時寫信給托爾斯泰,是這點水準,到老得諾貝爾獎,還是這點水準。傅雷也相似,上來就給羅曼•羅蘭寫信,從法國留學回來,到紅衛兵衝擊,還在那些觀點。起點高,而不退到觀眾席,老在臺上演戲,那糟糕極了。後來羅蘭訪蘇,簡直失態。
(14)民主VS文學:我以為是不得已,才找個民主制度。民主是個下策。再下策呢?一策也不策——明乎此,才可避免民主的弊端。其他策,更糟,所以乃為上策。所謂民主,是得過且過的意思。一船,無船主,大家吵,吵到少數服從多數——民主。民主是不景氣的,無可奈何的制度。卡萊爾痛恨快速發展的商業工業社會。眼光遠。他反對物質主義。我與他不同的是,他演講,講正經話。我只能講俏皮話,笑話,罵人,寫散文詩——骨子裡,倒是英雄崇拜。我反對民主?這話要有一個前提的。要這樣講下來,把民主和英雄主義對比下來,才可以講講。“歷史是更偉大的聖經。”這話也是他說的。說得好!我們講文學史,是在讀文學的聖經。我們學文學,就是文學的神學。別說我反民主——別誤解。目前,民主是唯一的辦法。我希望今後東歐、中國有了真的民主,不要實現在現成的美國式的民主。拿一個更好的民主出來,這樣子,70年受的苦就沒有白受。不能把西方這種暴力、性、刺青……拿來。
(15)藝術家的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是潛力,不是顯力。道德在土中,滋養花果——藝術品是土面上的花果。道德力量是愈隱愈好。一點點透出來。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耐性多好!哪裡宣揚什麼道德。現代文學,我認為好的作品將道德隱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評斷。
(16)個人的青春是不自覺的浪漫主義,文學的浪漫主義是自覺的青春。
(17)文學是不許人拿來做懺悔用的。懺悔是無形無聲的,從此改過了,才是懺悔,否則就是,至少是,裝腔作勢。人有那麼一種心理,痛悔、內疚,等等,放在心裡深思即可。一出聲,就俗了。就要別人聽見——就居心不良。人要想博得人同情、叫好,就是犯罪的繼續。要懺悔,不要懺悔錄。
(18)一個文學家、藝術家如果被人歸類為什麼什麼主義,那是悲哀的。如果是讀者、評家誤解的,標榜的,作者不過受一番委屈。如果是作者自己標榜的,那一定不是一流。王爾德不錯的,但一標榜唯美主義,露餡了。你那個“唯”是最美的嗎?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現實主義,他光火,但有教養,說:“從最高的意義上,是。”反概括進去的,一定是二流三流。不要去構想,更不要去參加任何主義。大藝術家一定不是什麼主義的——莎士比亞什麼主義?
(19)青年的浪漫:年輕人都經過浪漫這個階段。我們這兩代人,世代動盪,以革命的名義來表達浪漫——入黨、入團、參加少先隊等——其實是庸俗。加上運動轟轟烈烈,勞動的辛苦——你們被剝奪了浪漫主義的人權:浪漫主義是青年的人權。你們的青春沒有花朵,只有標語、口號、大字報。我們的青春在二次大戰烽火中度過,在國共內戰中度過。解放後,浪漫情懷被剝奪。我常常說浪漫情懷,意思是青年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沒有像樣的青春,至今悔恨不已。但可以安慰的,是死乞白賴拉到一點浪漫主義的尾巴,不是豬尾,是孔雀屏,有點光彩的。“五四”得到的,就是西方浪漫主義的一點迴光返照。
(20)談談所謂“獎”:凡有資料比較的競賽,才能排名次。賽跑、跳高,快一秒、高一公分,就分冠亞軍。鋼琴比賽,無法公正評判——“獎”這種東西,鬧著玩玩的,庸人們不識貨,憑得獎,不得獎起哄。這點道理假如不懂,其他的虛榮更是看不破了。
(21)凡是得到世界聲譽的蘇聯作品,都是寫“人性”。尤其是帕斯捷爾納克,他是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Alexander Blok)的好朋友,他就是不服從黨性。自從蘇聯提出“黨性高於一切”,藝術要表現黨性,黨性指導藝術,而高爾基宣稱“文學即是人學”,與列寧唱對臺戲。也許列寧沒有這個意思,沒想到黨性會發展到目前這樣的程度。僅就文學而論,何以蘇聯也有新的、好的文學作品?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索爾仁尼琴的《癌症樓》,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不是寫出來嗎?
(22)回頭再看19世紀的小說家,不是什麼“自然主義”,什麼“批判現實主義”,是一秉西方人文的總的傳統,寫“人”,寫“人性”。追根溯源,就是希臘神殿的銘文:“認識你自己。”動物不要求認識自己,動物對鏡子毫無興趣。孔雀、駿馬、猛虎,對著鏡子,視若無睹。人為什麼要認識自己呢?一,改善完美自己;二,靠自己映見宇宙;三,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獨的,要找伴侶,找不到,唯一可靠的,還是自己。
(23)天才有共性,內在共通。去體會分析這種共性,很有趣,很有玄學價值。聽到聶魯達說馬雅可夫斯基和蘭波很相像,我心中狂喜。沒有人知道我為什麼狂喜。我寫他,心中充滿對他的愛。因為是愛,不能不說老實話。我愛的物、事、人,是不太提的。我愛音樂,不太聽的。我愛某人,不太去看他的。現實生活中遇到他,我一定遠遠避開他。這是我的乖僻。藝術家的乖僻,是為了更近人情。明白這種乖僻,對米開朗琪羅,對貝多芬的荒誕行為,感到特別親切。
(24)中國從未被西方瞭解過。太可憐,太神秘。中國,不可能被西方漢學家來瞭解,還得我們自己來——用他們聽得懂的話,告訴他們不懂的事。所謂東方,中國才是代表,補給西方,正是對的,因為西方最缺的就是中國的東西:含蓄,以弱制勝。東方西方要是真的相通,文明才開始。可是要喚醒東方,中國,非得西方來理解。(要講清楚,我講的中國,是指嵇康他們。我講俄國人,是講普希金,不是講他的第九世孫——一個大胖子,又胖又蠢)
(25)戰敗國心態:慕古、愛國。
① 米芾收字,只收到晉代為止,唐字不收。
② 蒙田只和古人交朋友。
③ 海德格爾唯讀希臘古文,人問他現代如何,他想想,說:“梵古畫的靴子。”希臘古文——梵古的靴子。所謂理想主義,要麼是向未來看,要麼,其實是向古代看。“現在”沒有多大意思。
(26)關於翻譯:德國在19世紀還沒有讀到莎士比亞。近代文學,沒有翻譯,不可設想。民國時稱創作是處女作,翻譯是媒婆:“啊,又在做媒婆啦?”“是呀,我做不了處女呀!”什麼叫“嘉年華”?就是狂歡節。和“謝肉祭”是一回事,嘉年華(Carnival)是音譯。當時愛倫•坡譯介到法國,如同嘉年華,大轟動。俄國文學譯介到法國,又大轟動。少有一種中國的新譯本超過老譯本。中國有些新譯家和新詩人一樣,寫封信,寫個便條,別字連篇,文句不通,卻在翻譯世界名著。
(27)什麼是悲觀主義?我以為就是“透”觀主義。不要著眼於“悲”,要著眼於“觀”——萬事萬物都會過去的,人是要死的,欲望永遠不能滿足,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就是悲觀。悲觀主義是一個態度,是一個勇敢的人的態度。得不到快樂,很快樂,這就是悲觀主義。如此就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一切都無可奈何,難過的,但是透徹。
(28)任何天才免不了模仿期(貝多芬的第一、第二交響樂,就明顯地受莫札特、海頓的影響),而天才的特徵,又是不顧死活要找自己的風格。“風格”的定義,我最近想到的詮釋是:“敏於受影響,烈于展個性,是謂風格。”當年巴丘什科夫自以為循循善誘,規範普希金,普希金回答道:“不,我要艱難地走自己的路。”就我少年的記憶,模仿別人風格時,不知怎的,神閒氣定,儼然居高臨下,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風格在哪裡。姐夫姐姐看了我的詩,兩人商討:“弟弟年紀這樣輕,寫得這樣素淨,不知好不好?”我心裡反駁:“年紀不輕了,素淨當然是好。”但我知道他們的憂慮。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淨是不祥之兆,要出家做和尚的。
(29)浩浩蕩蕩的歷史小說,我歸入通俗文學。凡通俗文學,我把它當人生看,不把它當藝術看,看得心平氣和。生活中遇到一個人,蠻有意思,又沒有多大意思——通俗文學。這樣就心平氣和。這就是為人之道,藝術之道。
(30)我反對“主義”。一個藝術家標榜一個主義,不論什麼主義,態度非常小家氣。顧炎武說過一句話:“一為文人,便無足觀。”好像連他的笑容也能看到,如見其人,聞其聲。我擴大一下:“文學、哲學,一入主義,便無足觀。”
(31)靠文學藝術來解決社會問題,開始就打錯算盤。我從來不想靠筆濟世救人。魯迅,論文學改造過國民性,完全失敗。可是魯迅的文學,無疑是“五四”以來第一人。)談易蔔生《傀儡之家》(又《玩偶之家》),寫娜拉,戀愛結婚,丈夫有經濟困難,娜拉假冒簽名,救了丈夫。丈夫知道後,看不起她,平時當她玩偶,娜拉漸知,出走。好在對話,好在真實。主題更好,影響了歐洲和全世界。走後如何?各不相同。許多人還是回去了。中國只有一個真的娜拉——秋瑾,革命,赴死。她是完成了的娜拉。其他娜拉都未完成,中國許多娜拉走過一條路:去延安。文學,這樣地寫,這樣地影響,後來說這樣的結果——也蠻有意思。現在上演,不會有太多觀眾了。但這個劇本還是好。
(32)唯有天才才能接受影響(只有健全的胃口才能消化影響)。敦煌、雲岡,受到多來外來文化的影響!魯迅之為魯迅,他是受益于俄國文學的影響,寫好了短篇小說。他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也一流。但他接受得有限,成就也有限。與魯迅同代的,郁達夫學盧梭,郭沫若學歌德,矛盾學左拉,巴金學羅曼•羅蘭——學得怎樣?第一心不誠,第二才不足。
(33)藝術家是敏于受影響的。受了影響而卓然獨立的,是天才。過去沒有受過影響,現在補受也不遲。受了影響,不要怕自己不能獨立。我(木心)曾模仿塞尚10年,和紀德交往20年,信服尼采30年,愛陀思妥耶夫斯基40多年。憑這點死心塌地,我慢慢建立了自己。不要怕受影響。“智者,是對一切都發生驚奇的人。”
(34)不要為自己得不到風格而著急,要把性格磨煉得鋒銳。性格在,風格就在,性格越鋒銳,風格越光彩。
(35)最高一層天才,是早熟而晚成——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有的是晚而不成。林風眠,後來畫的畫不能看了。他的年齡超過葉芝,晚年卻如此悲慘。他自己講過:“我晚年不好的,64歲要死。”結果沒死,但60幾歲時,“文革”起來,入獄。
(36)詩不能注解,一注解,就煞風景。含義過分隱晦,是一種失敗。T.S.艾略特的詩,太隱晦,太多注解。我寫詩,從不肯注解。中國古詩,好用典故。我警惕,不願落在這種美麗的典故裡。我隨時克制自己,一多用,就落俗套。如果用典,我很慎重。
(37)木心根據葉芝觀點整理的自己的觀點:
① 他(葉芝)反商業社會。商品社會是人際關係的惡化。商業社會的緣起、形成,到意識形態。到了意識形態,即成極權。木心:我只是想說,商業社會,不是文化,也不是文明。例如美國。美國的治國大計,是實用主義理論。最有名的是杜威,還有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詹姆斯(William James)——這種哲學是沒有遠見的庸人哲學。什麼是實用主義?認為真理是相對的,隨時代變而變。見效,是真理。不見效,非真理。總之,要為我所用。我,第一性;真理,第二性。推論下去,是沒有真理。真理,被架空了。這個架構,是很迷人的。所以紐約港口的大女人是“自由女神”,不是“真理女神”。實用主義,但從理論上不失為一種見解。在實際效果上講,美國因此大富大強,可是世界卻在壞下去。我從小鄙視好萊塢和美國生活方式,所以在痛恨商品文化上,我和葉芝一致(實際生活中我們有機會賺錢,還是要賺,賺到後,還是反商業文化)。可怕的是,這已經形成了。形成了,就很難回去。所以西方很多人懷舊,懷念那種樸素的人際關係。
② 歷史發展螺旋體。這比喻很好。簡單說,所謂“螺旋”,周而復始,又不在一個平面上,歷史事件確實往往重複,又不是翻版。有人說歷史是進化的,此說只能一班迷戀物質的凡夫俗子。進中國博物館,光看瓷器,一朝不如一朝,越古越好,越現代越不好。 到底何謂文明?愛因斯坦寫給5000年後的信裡,大意是說:20世紀除了交通、通訊發達,餘無可告美,希望以後的人類以我們的狀況為恥辱,而能免於這種恥辱。 葉芝此說是詩人之說,說說也好。以我這“散文人”看,世界是沒有定向、沒有規律的。世界這只大船根本沒有船長,有人毀壞,有人修補,但不問這船究竟航向哪裡。可以預見,這船會爆炸,會沉默,沉默在宇宙裡。
③ 兩千年大年。這說法有點意思。從巴比倫到耶穌,兩千年,從那時到現在,又是兩千年。此說完全是西方的演算法,中國對不上。很多智者寄希望于新世紀,我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21世紀不會出現什麼奇跡,不會回到莫札特,不會“第三波”(The Third Wave),但也不會完。商業社會是個帝君,共產主義敗在帝君手中。
④ 世界已失中心,將來反文明。後一句是對的,前一句只是講講。世界曾經有過中心嗎?第一、第二世界,羅馬、大唐,也只是一方之霸。真要說世界精神文化的中心,沒有看見過。看歷史,這中心不可能。沒有救世主,不會有一致的方向。他講的世界中心,大概是指基督教。 反文明,則早在反了。所有現代文明,只是新技術,新技術不產生任何真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革新,不是精神文明的發展。 文化,是一個概念;文明,不是一個概念。現在,我覺得,文明、文化是一個含義,文明不能包括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高明,不等於文明高明。從前用刀殺人,現在用槍殺人,文明嗎?更野蠻。 文明,應該是指精神道的的高度。文化,應該是指心靈智慧的創造。 現象上看,科學技術的方便非常文明似的。家用電器在中國成了人生奮鬥目標,可是經濟起飛不等於文化起飛。倒是相反,經濟起飛,價值觀顛倒了,大家唯利是圖。而空氣污染,生態破壞。所以葉芝的“反文明”不失為“預言”,證實了詩人所見不謬。
⑤ 貴族政治。我以為是政見,是理想主義的。葉芝生在19世紀末,有這種政見,其實是在為貴族政治唱挽歌。貴族的沒落消亡有二:自身衰落,王朝淘汰。 以中國清宮世襲而言,一代不如一代。法國皇朝,近親通婚,漸出白癡,沒落(普魯斯特《往事追蹤錄》,有所描寫),這是貴族自身的問題。而政治制度,當今早已大變。日、英等皇家都只是擺設,模特兒。 葉芝所謂貴族政治,是處於概念,一廂情願。馬克思以為工人階級是當然的統治階級,也是一廂情願,出於概念。 我以為貴族政治不可能了。由藝術家來統治?有幾個藝術家有政治頭腦?物質上的貴族,不可能執政。精神上的貴族,也不會去執政,他有自己的境界。藝術家是無人保護的,不求人,自己好好生活。《易經》有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豈非貴族得很!
⑥ 人類歷史是“旋體”(gyre),比較形而上。旋體,一個數學詞,葉芝將它分為正旋、反旋,究指何意,不詳。葉芝把道德/美感、時間/空間、主觀/客觀對立,我以為不是。“社會科學”一說,不成其為科學,我當初就不承認。 人類本身是不確定的易變體,人人不同,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又要變。如此情形,如何科學分析歸納為公式定律? 大思想家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短句,而不是他們的體系。明白社會科學不成其為科學,再去觀察分析人,倒每有真知灼見。
⑦ 世界末日問題。西方1000年以前就以為世界末日到,大為恐慌,因為10世紀時,民智未開,以為要來,結果不來,過了1000年,也不來。“耶穌重臨”是比喻,不是事實。他來不來,與我無關。他的才智性情使我著迷。我不是基督徒,不想進天國哦,人間已寂寞,天堂是沒有沙的沙漠——天堂裡不是已經有很多人了嗎?但丁、浮士德……真要是面對面,多不好意思——葉芝是希望耶穌來得。托爾斯泰和高爾基談道:啊,耶穌要是來了,俄國這班農民怎麼好意思見他?我的看法,是耶穌來了,還是從前的耶穌——人類卻不是從前的人類了。所以耶穌還是不要來好。零零碎碎的耶穌,不斷會來的。 葉芝晚年趨神秘。但他的神秘,恐怕也不出乎奇跡出現的那個模式:假先知橫行、毒龍噴火、大水災、地震,然後基督降臨。從詩的想像力來看葉芝的構想,還是老一套,不神秘。我覺得高山大海沒什麼神秘的,山,許多大石頭;海,許多水也。人和自然是個比例問題。我們撿一塊石頭,喝一口水,不會覺得神秘,高山大海不過如此,怎麼神秘了呢?細節上,我倒覺得動物、植物是神秘的。我讀葉芝的唯美,神秘詩,比較失望,不唯,不美。
⑧ 宇宙中有大記憶。這是詩人本色,是一個不成其為理論的理論,可與柏拉圖的“前世的記憶”、黑格爾的“宇宙的總念”,顧盼生姿。我看葉芝此說是“蛋論”。宇宙是蛋白,葉芝說是蛋黃——我看宇宙是個混蛋。說正經的。我以為宇宙的構成,是個記憶性的構成。或者說,宇宙的結構,類似人腦的記憶的結構。我不說宇宙是記憶的,也不說人的記憶是宇宙。哪一說高明?這樣子——葉芝的說法,是少年的說法,我的說法,是中年的說法,我們來期待一個老年的說法吧。
——以上八點,算我們對這位愛爾蘭的詩人很優待。我和葉芝50年交情。他說:“我心智成熟,肉體衰退。”這種悲歎,每個人都有的,他說出來了。中國嬰兒生出來屁股上都有烏青,打出來的那種烏青,那是因為孩子不願投胎在中國,外國小孩沒有這種烏青的。他說:“一個老人不過是卑微之物,一件披在拐杖上的破衣裳。”(《駛向拜占庭》) 古典藝術順服自然。20世紀藝術,一句話:人工的藝術。我在20世紀60年代熱衷於頌揚人工的藝術,70年代忙於活命,也沒多想,80年代到美國,大開“人工”的眼界,就厭倦了,也看清自己天性中存著古典主義的教養。但我讚賞古典,不是古典的浪子要回家。我是浪子過家門,往裡看看,說:從前我家真闊氣。“人工”這說法,很好,有益處。對於“人工”的理解、重視,對於藝術家是必要的鍛煉。葉芝有先見。也可以這樣即興地判斷:自然是區線的,人工是直線的。畢卡索說,直線比曲線美。我以為這樣說好些:有時,直線比曲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