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上)
英国自从十六世纪战胜了西班牙,夺取了海上霸权,对美洲进行贸易和殖民扩张,便一跃而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时期的英国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一方面也是反映当时英国文艺实践情况的。
培根
培根和莎士比亚同生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的时期,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在英国的体现。他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
由于重视观察和实验,培根攻击长期统治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的偏重演绎法的形式逻辑,指出由个别事例上升到一般原则的归纳法更有助于科学发明。把感情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信任根据观察和实验的归纳法,以及强调认识的实践功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是培根。”
培根对于美学的贡献就在于他把人类学术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部门,把人类知解力也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智三种活动,认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
“世界在比例上赶不上心灵那样广阔。因此,为着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就须有比在事物的自然本性中所遇到的更宏伟的伟大,更严格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因为真实历史中的行动和事迹见不出能使人满足的那种宏伟,诗就虚构出一些较伟大,较富于英雄气概的行动和事迹。”——培根《论美》
霍布士
霍布士早年做过培根的秘书,在哲学里他排除了有神论和目的论。在美学方面,霍布士的贡献在于他在《论人性》里以及在《巨鲸》里有系统地深入地讨论了人类心理活动。他可以说是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
“在思想的承续中,人们对他们所想的事物只注意到两方面:它们彼此相类似或不相类似,它们有什么用处或怎样用它们来达到目的。能看出旁人很少能看出的事物间的类似点,这种人就算是……有很好的想象力。能看出事物间的差异和不同,就要靠在事物中进行分别,辨识和判断,在不易辨识的地方能辨识,这种人就算是有很好的判断力。”——霍布士《巨鲸》
总之,想象力用来求同,判断力用来辩异。这两种认识功能是互相补充的,在诗和一般艺术中也是如此。
“有三种善:在指望中的善,即美;在效果上的善,即欲念所向往的目的,叫做愉快的;以及作为手段的善,叫做有用的,有利益的。恶也有这三种。”——霍布士《巨鲸》
夏夫兹博里
经验主义是十七八世纪的主要思潮,但是当时也还有一股次要的对立的思潮,那就是剑桥派的新柏拉图主义。夏夫兹博里是接近这一派的。
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人天生就有审辩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审辩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辩美丑的美感根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行动一经察觉,人类的感动和情欲一经辨认出,也就是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可爱可赏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可恶可鄙的。这些分辨既然植根于自然,那分辨的能力本身也就是自然的,而且只能来自自然,怎么能否认这个道理呢?”——夏夫兹博里《道德家们》
哈奇生
哈奇生是夏夫兹博里的门徒,他继承了夏夫兹博里的主要观点,即美感与道德感是想通的,一致的而且是天生的。在对美作分类尝试的美学家中,哈奇生算是较早的一个。他把美分为本原的和比较的两种。
哈奇生认为对象本身引起绝对美观念的是对寓变化于整齐的感觉。
“在对象中的美,用数学的方式来说,仿佛在于一致与变化得复比例:如果诸物体在一致上是相等的,美就随变化而异;如果在变化上是相等的,美就随一致而异。”——哈奇生《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
寓变化(多样性)于整齐(一致),从杂多中见整一,这是历来从形式看美的美学家们所一致看重的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