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的一千米
![]() |
十五岁很难喜欢跑步,正如十八岁很难喜欢月考跟五三。
体育老师一句冷冰冰的“女800男1000,下节课测”意味着延期的痛苦,虽然因时间久远,每堂课的细节已化为一团混沌的烟雾,但不会忘记的是在初四那年,1000米只意味着钉在初中末尾的,逃不掉的成绩。
考试那天勉强跑进4分10秒,虽然平庸但没拖后腿。后来十年,再也没系统性地跑过——足球赛前的绕圈热身不算。比起足球跟乒羽网,跑步太枯燥,无队友无对手,快乐没人分享,痛苦发自胸腹。
而昨天上午望向窗外的知春路,一群穿着荧光色衣服的人正奔跑在晶莹剔透的天空下——请允许我用这个过分夸张的词,毕竟九月以来北京极少像这天一样蓝——说实话是有点羡慕的,这种天气加班简直是浪费生命。
跑步具体何时被封为“中产阶级新宗教”已不可考,村上春树那本书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一批批商业名流对跑步的迷恋也在网上迅速蔓延,似乎每个正跟腰围和发际线作战的中年大叔,都应该自我标榜一句“我跑,我见,我征服”。城市马拉松短短几年席卷全国,既让无数普通人加入跑步大军,也让不少专业运动员尝到了脱离体制靠参赛吸金的甜头。
作为有效的所谓“阶级区隔”方式,跑步简单易行,置办一套专业装备,迈开双腿戴上耳机,办公室政治与我无关,绩效与我无关,那些油头满面的暴发户,夜夜笙歌的夜店动物,统统见鬼去吧。朋友圈打卡、刷PB、到各地参赛攒完赛奖牌,更是让这项原本孤独的运动变得诱人且甜美。
与此同时,另一群旁观者则冷眼观潮,在他们眼里跑步的原罪不仅包括炫耀性,更来自其运行逻辑中的群体狂热与攀比。在他们的视角里,跑步风潮就像一种平庸审美的胜利,一场盲目的政治运动。它气势汹汹地改变了私人生活,还带来了闹哄哄的城市景观:红墙上的尿渍、满地的纸杯跟选手的奇装异服,如同硕大的恶之花插在钢筋水泥森林里,俨然一场原始人的狂欢,只有身体,没有头脑。
所以,不跑步,绝对不跟风。拒绝即独立,抵抗即正义。
跑步被当作论战工具,让完全相反的两种意见在舆论场上撕扯得不可开交,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特有的奇观。毕竟如果没有朋友圈里满天飞的跑步照片,也就很难激起与之针锋相对的,腻烦与逆反的情绪。
只是,在这条鄙视链两端互相叫阵的人,某天也可能和解甚至互换位置,但往往是讨厌跑步的喜欢上跑步,原本喜欢的则很难退出,这也是跑步人群壮大的重要原因——它的磁力太大。跑步也是座围城,外面的不想进去,但里面的很少出来。
在跑步作为一种展示性行为霸屏时,它也悄悄完成了一次审美置换,仿佛跑步的意义皆来自那张配速与里程截图,而真正的所指——跑步过程则隐退不见。一场0比0的足球赛不一定枯燥,但一次没有成绩展示的跑步过程,似乎是不值得发朋友圈给人点赞的,毕竟足球赛有集锦,跑步可没有。
只是,和没有微博微信的时代比,社会风尚和群体心理在变,跑步本身真的变了么?
没有,跑步还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和2000多年前费里皮德斯从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城报捷的路上一样孤独。哪怕加入五花八门的跑团,也很少有团队合作与对抗。跑步时你不断流汗,你反复调整呼吸,你努力摁压胸肋部试图消除岔气,你拼命抵抗来自双腿的酸痛,你想,这次的配速能不能比上次更好,后程还能不能发发力?
这些,朋友圈一般是不会说的,那里不适合展出痛苦。
但跑步终究是疲惫的,“累并快乐着”五个字已成为不容置喙的真谛,没有什么抵得上跑完后如释重负的快乐。但这几公里路上,累往往大于快乐。
![]() |
中考后告别了跑步,工作后重新开始跑步。没加入跑团,没想过用跑步扩大人际圈,也许这和每个人性格有关。有的人喜欢一群人跑互相打气,时不时热热闹闹聚个餐,有的人喜欢一个人跑,简单自由,省时省心。我在中央美院的400米操场上跑了整整三年,看的永远是一成不变的风景,只有在周末才去奥森刷个10公里,体验爬坡的感觉。
至今也不敢说多喜欢跑步,和我热衷的骑行、登山、滑雪与各种球类运动相比,跑步只是保持日常锻炼的必需手段,它太简捷了,因简捷而不可替代,而内化为和吃饭、上班一样不可缺少的行为。
我不认同为了发朋友圈而跑步的动机,但理解这种从众心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只要不是三分钟热血,最终将跑步坚持下来,就无可指摘。
百年前那句著名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今天仍旧适用。精神的文明与体魄的野蛮,二者不应人为划出高下之分,这也是我为什么怀疑那些鄙视全民跑步的论调,在这些论调看来,精神丰满之意义似乎远高于体魄之野蛮,而跑步这种“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妨碍人在精神层面作出“深刻”的思考,也远不如阅读与写作优雅。
跑步作为最古老的体育运动,其挑战自我、超越痛苦的终极内涵,在今时今日并不被过多彰显,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压力生活的逃避、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对社会认同的期许,并作为时髦的身体政治得到大众与官方最广泛的认可——改造社会太难太危险,改造自我简单又安全。
但是,跑步终究不是教人娱乐至死的综艺,内生性的力量确保了它在提供逃避感的同时,激发个体热爱更多体育运动,实地感受屏幕外的真实世界。对自我的改造,最终也可能导向对社会的改造。
跑步不是宅文化和丧文化的同谋,而是其颠覆者,我不赞成所有人都跑步,但支持每个人尝试。在跑步的问题上,结果最重要,而跟风并不可耻。
只是,我们都十五岁过,都曾跑过那条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头的跑道,第一次体验这项运动的苦痛。所以,请不要对跑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拍照修图发朋友圈前,迎面而来的是人生的第一个五公里,孤独的五公里。跑步孤独,人的本质也是孤独,从来如此。
我们给跑步加的戏已经太多,就让体育回归体育吧,像学生时代跑800和1000米一样开始跑吧,跟自己的意志品质作战,而不是跟别人的配速作战。那时的跑步何其纯粹,无关经济水准与阶级地位,无关文化程度与审美高低。十五岁的操场上,藏着我们每个人遗忘的青春。
不是跑步太复杂,是我们自己变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