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 | 历史转折的镇前方

写在前面:特色小镇周年巡礼启动之后,我们实地走过了汤池镇和渔沟镇,从不同维度了解了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的实践、企业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以及民众对于未来生活的理解和期盼。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于是我们决定先行一步,基于前期的资料背书,按照#海尚文旅#在叶广线南北对于特色小镇的观察和研究,从本期来开始到第53周结束,沿着各地市的特色小镇绕一圈刚好迎来特色小镇新的一年。

我们从叶广线起点出发,走进有着独特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的大别山脉。都说“巍巍大别山,最美在六安”,作为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因汉武帝祭祀古南岳天柱山(大别山主峰)时感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之大果别于他山也!”而名声大振。70年前的夏天,刘邓大军挺近安徽、湖北、河南之交的大别山,书写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如今,这片青山绿水红土地,又将如何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最多的六安,走得是怎样的特色之路?我们且从那山、那水来探索这片土地的特色底牌和前路。


六安四千年历史,曾享有“金六安”的美誉。作为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度地带的大别山,肥沃的土地、丰富农林资源,让六安成为全国少有的“鱼米之乡”、“名茶之都”、“特产之仓”,种种赞誉为六安镶上了一道道金边。

到底有多丰富的物产,才能称得上如此盛赞。细细数来,大别山拥有“罗田板栗”等4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茶叶之乡”“药材之乡”“甜柿之乡”,龟峰山、薄刀锋、天堂寨、李时珍故里、闻一多家乡等旅游资源遍布群山,红安、麻城、罗田、英山4处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无论是自然馈赠,还是人文修养,都让这片土地、这万重山,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高效集约、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在近代,大别山地区经历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洗劫,一度发展缓慢。但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经济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或许这就是大山赋予人的精神力量。在长三角产业不断升级与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合作,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西移的重要轴心六安市,具有承东传西的重要战略意义,在承接东产西移的同时迎融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重点打造合六工业走廊六安市产业承接集中区,融入以合肥为轴心的一轴两翼产业发展战略,是合肥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六安四县发展定位各有侧重,错位、特色发展基础较好,一批旅游型、商贸型、产业型、教育型等特色小城镇涌现。

做优做特4大县城与2大产业新城/区,是《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中可量化、有指向的战略步骤。除了6个县城/产业新城和14个中心镇,值得注意的是11个特色小镇的总体发展和布局,这其中就有两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独山镇和毛坦厂镇,以及石斛小镇所在的霍山县。此外,在高速路网和生态空间结构也做了相对完整的规划,这应该是支撑城镇发展的现实基础。



从洋洋洒洒的征求意见稿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六安整个城镇体系中,山和水对于空间格局的划分是个基础条件,也是未来发展的生态资本。

如果说山是构筑六安环境格局和人文意象的主要承载,那么与山相连的水,则是那份古老而长青随生命而流动的深情。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淠河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域面积只有6千平方公里,但她在六安人的心中却是一条最亲切的河,一条最美丽的河。

淠河有个古老的名字,谓之沘水,皋陶后人喝着沘水长大。(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安,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淠河的源头自大别山麓白马尖、天堂寨、佛顶寨等海拔1700多米的高峰顺势而下,走过17976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于正阳关汇流入淮,终与大海相融相合,将六安的故事和六安的文化六安的历史托呈给世界,也孕育着一座座城镇。

“淠河,是六安人的命脉,在陆路交通不便的时代,正是淠河便捷的水路成就了像麻埠、苏家埠、正阳关等这些史上名镇,大别山的麻、茶、木材、竹子等经济作物正是通过淠河进入淮河然后入长江,淠河在当时是大别山丰富物产的对外出口,也是六安人对外交往的最重要的通道。在淠河两岸的湾区,由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适宜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传统农业社会,淠河两岸的人民生活是殷实的。”老作家徐航是这样分析老淠河在史上对六安人的贡献。
淠河,因农而丰,因商而兴。淠河上的渡口均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南北朝时六安的茶、桑就已经名声在外,这正是淠河的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六安创造出惊天动地、名扬四海的人间奇迹——淠史杭工程,她是皖西人民用血汗甚至于生命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五大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龙河口水库)更像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别山深处……因水而生的各类歌谣和船工号子,犹如远逝的天籁之音,而今剩下一个历史文化的符号,剩下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所幸的是,这种传承在新时代下依然焕发着活力。在《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着力构建南北呼应、平衡发展、全面推进的“一心一廊一谷一带”绿色发展新格局。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淠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为全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2016年10月,《六安淠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完成初稿,其中涉及区域安全、山水生态、绿色产业、休闲观光、普惠富民等各个领域,范围涵盖近30个乡镇,这是史迹沉沉的六安,山水地理的背后,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渗透和闪烁着的浩渺文化和人文光环。





从大的城镇战略到小的空间布局,六安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完整的,以点带面的特色小镇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都有哪些有迹可循的发展规律?本期下一篇“论镇的“持久战”和六安的三分之势”,带你一起深聊六安的三个特色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