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在假装“做更好的自己”?
![]() |
这个话题得从我朋友最近的朋友圈状态说起。
前些天,他发了这样一条状态:“别人遇到一件好玩的事发到朋友圈。Ta一字不落地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朋友圈,还在回复里说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请问这是一出什么戏?”
这样一件事,乍看之下我只是觉得“奇葩”:“什么鬼?我只知道蹭饭、蹭wifi、蹭热点,居然这都有人蹭?!”但仔细琢磨之后,却有几分“细思极恐”的味道。
虽说朋友圈里人人都是戏子,所有人都习惯了朋友圈里的“前途光明”和“岁月静好”。
有的人喜欢转发马云语录或者“90后CEO如何如何”之类的励志故事,“与有荣焉”;有的人则倾向于晒旅行、秀恩爱、逛吃逛吃,“活在当下”。同样都是表演,没有高下之分,但有方向上的不同。
近些年来有个热门的说法,叫“做更好的自己”,我更倾向于称之为“自我成长与完善”。
人在自我成长与完善的路上,无非有两个维度的追求:“有用”(即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有趣”。
如果说追求有用(成功),是人在价值交换基础上获取安身立命的物质资料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追求有趣则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是人与人于隐秘处相逢之所在,至少不是社会协作系统的必选之项,更没有必要“借用”他人的经历卖力表演。
人的自我成长与完善,十万八千里的修炼之路,一寸一寸地精进与拔节,无疑是一段极其漫长艰辛的旅程。我相信人有向善向好或崇壮崇强的内在渴望,但也深谙人性倾向安稳自适的本能,按常理来看,能实践并坚持自我成长与完善的终归是极少数。
当全社会都在一刻不停鼓吹和表演“做更好的自己”时,与其说彰显着这个社会的努力、上进,不如说恰好折射出它的焦虑与浮躁。
在此之前对于社会的“焦虑症”,我的感受还仅限于:“人们对成功者太过赞美,以至于看起来寻常日子都让人无法忍受的样子。人们对失败者太过苛刻……太多人需要心怀抱歉地活着,为了自己不够貌美,为了自己不够多金,为了自己不够出名,为了自己不够成功,仿佛是欠了这个社会一点什么东西似的。”(和菜头语)
现在看来,“焦虑”这场疟疾的肆虐范围比我想象的要广袤得多——为了看起来在“做更好的自己”,人们不仅要扮演“有用”(成功),还得扮演“有趣”,在任何可以攀比的维度上,都得努力地“高级”。
在当今中国社会这辆风驰电掣的列车上,没有人敢慢下来“焦虑”成了社会的底色,也成了深居其间的几代人的宿命,命里的病,无药可医。如果能在焦虑的强力之下,脚踏实地奋勇行进,倒也是修行“自我成长与完善”的一种有效之法,但若是仅仅止步于卖力表演之后的自我感动与虚荣满足,那么,“做更好的自己”不就沦为了看似高级的欺人和自欺?
所谓“做更好的自己”,“be better”的前提在于“be yourself”,而“be yourself”的底气源于“know yourself”。对于明天更好的自我的期待与要求,基于对当下自我的确切认知及真实欲求。
长辈、前辈及这个社会都对我们施加了太多的要求和期许,这些大多出于善意而且不无道理。可是,至于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有能力争取的、哪些是自己当下可以承受的……无一不得不在仔细思量、小心分辨之后取舍、践行,而不是当作美德教育或社会准则,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终究无意或无力,只能借“做更好的自己”之名逢场作戏。
黑泽明在他的自传里写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外表极丑,而且还有好多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子前,蛤蟆生平第一次看到自己,被镜中丑陋的样子,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都是患者,但即便被焦虑裹挟着一路狂奔,也希望能保有不时从习以为常之中抽离的能力,观照自身,洞见荒诞。
更多精彩原创,请关注婉妖的微信公众号“妖洞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