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理论研究2
电视传播理论研究









广播电视传播模式


效果研究(效果的研究统帅了传播学的研究,90年代后转向,开始对受众研究,现在又转向用户)
电视与暴力:社会暴力与电视暴力有关。把国家重点社科梳理一下,这些课题产生什么影响。
麦奎尔 11种 大众传播
受众到达差异化模式 解释了媒体资源效能的层次:提供的信息、可能,实际接受的讯息,被内化的影响程度。
描述了受众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综艺节目收视率1到4。调查收视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10到15个来回答问题。
新闻理解、处理和记忆模式
传递模式的重心是那些于受众记忆和“理解”新闻又关的因素和条件。涉及6个阶段:播出、收看、处理、理解、记忆、学习
新闻处理的接受模式、对个体行为心理模式、编码译码模式。
电视选择模式: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假设,分析直接影响观众选择节目的两个变量--收看群体的影响(如在场家人);节目知晓程度
涵化理论模式:电视具有塑造受众观念、及见解影响其行为的巨大能力,涵化是一个重复、累计、互动的过程,包括两个主要契机:学习和构建(各种社会现实)
话语分析模式:受众的话语世界与植入媒体文本中的话语两者的复合或相似之处,观众的经验和定向对含义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频道的受众选择模式:(中央电视台,分时段竞争力研究)
1 按时段来分析cctv1的优势和劣势(比如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如果把新闻频道一并,中央台所有的品牌栏目全部跟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如朝闻天下等。研究显示,观众分流了,并机直播以后有一部分观众就看新闻频道了。优势被分流。然后对黄金时段晚19点到21点的节目进行分析,焦点访谈从早期的13分钟,学习cbs60分钟新闻,每个版块13分钟,后延至17分钟,每次节目讲两个故事。因故事性强,好莱坞有很多电影从cds新闻60分钟中取材;1978年首期新闻联播)
对策:将焦点访谈做长,将8点05分的电视剧提前。早期在分析湖北台与经视收视率时发现,经视的电视剧早播5分钟,而5分钟的时间,电视剧已近小高潮,夺取了湖北台的观众。
2 电视剧:把十个月的电视剧全部列出来。
10跨国电视流动模式
11受众欣赏程度的影响因素模式:把国家广电总局的文件全部梳理。
三种形式:1感情释放:替代性的感情体验、2愿望想象:替代性的满足感、3有用建议:为受众可能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
罗森格伦展开模式,个人需求构成模式的起点--导致媒体使用。需求体验受社会结构特征和个人特征影响。
传播心理学也是研究范畴
媒介满足的源泉探求
1 是将媒体的内容;2媒介的特性;3媒介的社会语境
(华盛顿市博物馆
净化理论、脱敏理、媒介权力(文化霸权)
伯格纳《暴力与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