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但昭义谈---儿童钢琴教育
但昭义,1940年出生于重庆,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深圳艺术学校教授、四川音乐学院钢琴艺术研究院院长。但昭义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先后师从何惠仙、林瑞芝教授,学习钢琴。但昭义的学生有李云迪、陈萨、左章、张昊辰、何其真、潘林子、古静丹、薛啸秋等,相继在国际、国内多项知名钢琴比赛中获奖,他被称为钢琴界的“金牌教练”。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钢琴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以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成为钢琴家最为看重的顶级赛事。这个赛事五年一届,评审极为严格。近四十年来,我国选手均无缘入围参加决赛。
李云迪是由中国音乐教育家一手培养的钢琴天才,他的获奖,说明中国国内的音乐教育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艺术赛场上获得的最有价值、最具份量、影响力最大的奖项,是我国艺术教育成果最为突出的表现。
但昭义老师的教学确有独到之处,他的学生在世界顶级钢琴赛事频频获奖,绝非偶然。下面是但昭义老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讲话,看一看,或许会从中得到启发。
但老师说:"目前钢琴学习热潮中最大的误区,就是“盲目性”。突然有这么多人都来学钢琴,是不是每个人都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琴呢?一般来说,孩子学琴,是大人做的决定。我了解家长们各种各样的动机,大多有这么几种。有赶时髦的,有为了升学加分的,也有望子成龙,成大师的,有盲目跟风,看见别的孩子弹琴,也跟着潮流走。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这些动机来主导孩子的钢琴学习,都是有害的。家长们对钢琴学习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但关系着我们能不能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学习音乐,也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果以及从中得到益处的多少。
当然,钢琴的普及是音乐艺术的普及,而音乐艺术的普及,本质上也是人类文明的普及,我们不应该因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当前出现的“钢琴热”。
我们说,钢琴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 音乐是什么?用名家最普通的语言来讲,“音乐就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生存需要音乐,人类的情感需要音乐。人类要在音乐的美感中抒发情感,音乐的美和敏感性,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音乐成了最能在人们心灵中发生作用的艺术。
有一个外国钢琴家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音乐是最敏感的艺术,如果你不是以音乐为专业,但是你学了音乐以后,如果你是律师、医生或者科学家,你对事物的反映的敏感度都会提高。”
所有的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钢琴教育的本质,是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千万不要在学琴中,把自然的需要变成孩子们的苦役。我总是对老师和家长强调,钢琴做为一种乐器,它仅仅是个媒介。通过学习钢琴来学习音乐、了解音乐、领悟音乐,让音乐作用于我们的人生,作用于我们的生命,这才是根本的目的。
所以我们要把钢琴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放在我们学习的首位,这就是说,在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要突出音乐教育。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提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学会摆正“音乐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关系。音乐和技术,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弹奏的方法是技术层面,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要想表现出美的声音、创造出美好的音乐内容是办不到的。
技术的训练是必须的。技术的训练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对孩子来讲是件很痛苦、枯燥的事,很多孩子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却不愿意进行枯燥的技术训练,这是一个矛盾。但是不学是不行的,不能因为他没有兴趣就放弃。
在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最重要的要明白,就是用音乐吸引他、教育他。因为孩子热爱的是音乐,所以用音乐去诱导他的情绪,是可行的。
音乐教育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教材要也适应儿童的音乐情趣,用音乐去熏陶他,所以,音乐教育要放在钢琴教育的首位。在音乐性与技术性二者之间,永远都是音乐在前,技术在后这样交替上升的。
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应用教材中生动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特性,来调动孩子们的音乐天性。其实,每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具备了音乐天性。教师如果能调动孩子们先天的音乐天性,激活他们敏感的音乐感觉,就可实现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学习钢琴的目的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钢琴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以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成为钢琴家最为看重的顶级赛事。这个赛事五年一届,评审极为严格。近四十年来,我国选手均无缘入围参加决赛。
李云迪是由中国音乐教育家一手培养的钢琴天才,他的获奖,说明中国国内的音乐教育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艺术赛场上获得的最有价值、最具份量、影响力最大的奖项,是我国艺术教育成果最为突出的表现。
但昭义老师的教学确有独到之处,他的学生在世界顶级钢琴赛事频频获奖,绝非偶然。下面是但昭义老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讲话,看一看,或许会从中得到启发。
但老师说:"目前钢琴学习热潮中最大的误区,就是“盲目性”。突然有这么多人都来学钢琴,是不是每个人都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琴呢?一般来说,孩子学琴,是大人做的决定。我了解家长们各种各样的动机,大多有这么几种。有赶时髦的,有为了升学加分的,也有望子成龙,成大师的,有盲目跟风,看见别的孩子弹琴,也跟着潮流走。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这些动机来主导孩子的钢琴学习,都是有害的。家长们对钢琴学习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但关系着我们能不能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学习音乐,也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果以及从中得到益处的多少。
当然,钢琴的普及是音乐艺术的普及,而音乐艺术的普及,本质上也是人类文明的普及,我们不应该因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当前出现的“钢琴热”。
我们说,钢琴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 音乐是什么?用名家最普通的语言来讲,“音乐就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生存需要音乐,人类的情感需要音乐。人类要在音乐的美感中抒发情感,音乐的美和敏感性,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音乐成了最能在人们心灵中发生作用的艺术。
有一个外国钢琴家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音乐是最敏感的艺术,如果你不是以音乐为专业,但是你学了音乐以后,如果你是律师、医生或者科学家,你对事物的反映的敏感度都会提高。”
所有的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钢琴教育的本质,是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千万不要在学琴中,把自然的需要变成孩子们的苦役。我总是对老师和家长强调,钢琴做为一种乐器,它仅仅是个媒介。通过学习钢琴来学习音乐、了解音乐、领悟音乐,让音乐作用于我们的人生,作用于我们的生命,这才是根本的目的。
所以我们要把钢琴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放在我们学习的首位,这就是说,在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要突出音乐教育。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提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学会摆正“音乐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关系。音乐和技术,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弹奏的方法是技术层面,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要想表现出美的声音、创造出美好的音乐内容是办不到的。
技术的训练是必须的。技术的训练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对孩子来讲是件很痛苦、枯燥的事,很多孩子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却不愿意进行枯燥的技术训练,这是一个矛盾。但是不学是不行的,不能因为他没有兴趣就放弃。
在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最重要的要明白,就是用音乐吸引他、教育他。因为孩子热爱的是音乐,所以用音乐去诱导他的情绪,是可行的。
音乐教育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教材要也适应儿童的音乐情趣,用音乐去熏陶他,所以,音乐教育要放在钢琴教育的首位。在音乐性与技术性二者之间,永远都是音乐在前,技术在后这样交替上升的。
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应用教材中生动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特性,来调动孩子们的音乐天性。其实,每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具备了音乐天性。教师如果能调动孩子们先天的音乐天性,激活他们敏感的音乐感觉,就可实现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学习钢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