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界的猫王 57载飞针走线 让东方艺术震惊日本、西欧
抬眼穿针,低眉引线;
不闻风雨,宠辱不惊!
一心只在手上、针上。
这就是陈水琴每天的生活。
陈水琴,今年71岁,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等称号·····作品《白北京犬》、《三只小猫咪》、《凝视》等作品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陈水琴是杭绣的领军人物,
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浙杭地区首创双面绣、
双面异色绣、三异绣等,
风格自成一派。
13岁就帮妈妈绣鞋的陈水琴,
14岁就上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的她,
又跟随名家王祖识学习。
她最喜欢绣动物,尤其擅长绣猫。
从眼神的勾勒,到毛发的处理,
都深见功夫。
陈水琴也因此得了个,
“猫王”的雅号。
陈水琴还开创了交叉套真技法,
以多种颜色的丝绒和针线细密的手法,
来体现猫的细毛松软、眼神灼灼。
1982年,陈水琴在日本表演刺绣,
吸引近千人观看。
观众一个个目瞪口呆,
表演一度加演数场。
劈线是她多年练就的独门绝技。
一根细丝绒一劈再劈
竟然劈出128多缕。
穿过针眼的一缕丝线,
几乎肉眼难见。
1985年,
40岁的陈水琴访问德国,
花了五个月时间,
为西德总统魏茨泽克绣像。
光鼻子的背暗面就返工六次。
这幅轰动整个西欧的绣像,
被舆论誉为“真正的东方艺术”
至今被总统视为珍品收藏。
1993年,陈水琴九个月绣了一幅
八十一岁的小平爷爷,
与一岁的小孙孙嬉戏的瞬间,
取名《81+1》。
邓小平也一直将它挂在自己书房里。
一天8小时的刺绣,
一副作品短则半年,长则一年。
让陈水琴患了严重的“职业病”,
肩膀和腰都疼得不行。
但她依旧不肯放下绣针,
总觉得绣不够。
总想着能为杭绣,
再多培养一些人才。
她招收了几个徒弟,
没有别的要求:
只要能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她还希望能有个
杭绣历史陈列馆。
可以把好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让更多人关注杭绣。
轻挑慢捻,千般袅绕。
一针一线在时光中穿梭,
拈花一笑,
都在这一条绣布上!
不闻风雨,宠辱不惊!
一心只在手上、针上。
这就是陈水琴每天的生活。
![]() |
陈水琴,今年71岁,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等称号·····作品《白北京犬》、《三只小猫咪》、《凝视》等作品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 |
陈水琴是杭绣的领军人物,
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浙杭地区首创双面绣、
双面异色绣、三异绣等,
风格自成一派。
![]() |
13岁就帮妈妈绣鞋的陈水琴,
14岁就上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的她,
又跟随名家王祖识学习。
![]() |
她最喜欢绣动物,尤其擅长绣猫。
从眼神的勾勒,到毛发的处理,
都深见功夫。
陈水琴也因此得了个,
“猫王”的雅号。
![]() |
陈水琴还开创了交叉套真技法,
以多种颜色的丝绒和针线细密的手法,
来体现猫的细毛松软、眼神灼灼。
![]() |
1982年,陈水琴在日本表演刺绣,
吸引近千人观看。
观众一个个目瞪口呆,
表演一度加演数场。
![]() |
劈线是她多年练就的独门绝技。
一根细丝绒一劈再劈
竟然劈出128多缕。
穿过针眼的一缕丝线,
几乎肉眼难见。
![]() |
1985年,
40岁的陈水琴访问德国,
花了五个月时间,
为西德总统魏茨泽克绣像。
光鼻子的背暗面就返工六次。
![]() |
这幅轰动整个西欧的绣像,
被舆论誉为“真正的东方艺术”
至今被总统视为珍品收藏。
![]() |
1993年,陈水琴九个月绣了一幅
八十一岁的小平爷爷,
与一岁的小孙孙嬉戏的瞬间,
取名《81+1》。
邓小平也一直将它挂在自己书房里。
![]() |
一天8小时的刺绣,
一副作品短则半年,长则一年。
让陈水琴患了严重的“职业病”,
肩膀和腰都疼得不行。
![]() |
但她依旧不肯放下绣针,
总觉得绣不够。
总想着能为杭绣,
再多培养一些人才。
![]() |
她招收了几个徒弟,
没有别的要求:
只要能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 |
她还希望能有个
杭绣历史陈列馆。
可以把好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让更多人关注杭绣。
![]() |
轻挑慢捻,千般袅绕。
一针一线在时光中穿梭,
拈花一笑,
都在这一条绣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