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老师 中国电影史专题 课程笔记及感悟1
电影一词之辨析:movie film cinema的差异。三者的词源皆为“运动”;基本上这三个词从左至右,其学术化程度上升;当谈及电影工业(film industry)时,用movie去替换时就显得不妥。
电影是“看”的一种艺术,画面和空间,时间的动势是其区别于其他种类艺术形式的特质。之所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居于其次,不仅是因为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关乎画面的全新呈现形式,而且关于“听”的艺术如广播剧已早于电影这个年轻的艺术形式暴露在广大受众面前,所以无论从艺术谱系的时间轴还是必要性而言,电影艺术无需把重点投掷于声音这个维度的创作中。反观好莱坞的很大一部分电影,如果去除声音再去观看,你会发现画面是如此乏味,故事的叙述是多么单薄,它们明显背离了在上述观点支持下的电影艺术建立的轨迹。声音艺术的年轻代表,如广播剧,目前仍广泛流行于欧洲许多国家(虽然在中国它已经似乎退而成为一小部分爱好者的独享),鬼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在后现代环境下声音艺术的平庸变体。
以上观点和论述虽然及其简单,粗暴地审视了一遍多元解的电影艺术,但也可以为之后的阐述立下基础。
据戴锦华老师查阅到的资料所示,中国的电影艺术最早见于清宫,为慈禧所享受;而据说在胶片放映时胶片曾经着火,史料称“走水”。这个有趣的插曲一度使得胶片film在宫内被视为禁物而拒之门外;贵族由于这个偶然所反映的史实也在当时民间带来并了一系列在当今时代看似荒谬无理的现象:如义和团在起义时将照相馆的老板视为邪魔歪道的操控者,有的甚至被削了头;民间则对胶片及装载胶片的相机(载体)充满疑虑,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冰冷的机器能如镜子一般映射出人眼的图像。而更有甚者将其和摄魂术、巫术联系在一起,进行无端的解读。可见在胶片或者说电影艺术初入中国的时候,其更多被视为一种带有邪魅意味的西洋镜,但也正是这种史实间接验证了上文的观点:即电影是关于“看”的一门艺术。
搞明白电影艺术的特征和其与中国(清朝)封建王朝末期相遇时产生的初始性反映,那么也许可以站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轨迹。
电影像是一种欲望的凝视,隐喻着自由和乌托邦utopia(在后现代语境中乌托邦似乎成为难以实现、带有愚昧意味的嘲讽)。而提到乌托邦,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将其与共产主义,苏联,奥威尔,老大哥这种程式化的名词联系在一起。但讽刺的是,电影艺术(卢米埃尔)确实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产物,这不禁令人感慨于一种制度借助另外一种制度借尸还魂,歌颂自由和欲望的矛盾
19世纪的百年和平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正是电影艺术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媒介转变的过程。Hitler,斯大林等人之所以能得到时代的召唤,依赖于广播技术的诞生,他们的声音穿越话筒,穿越时空,投射进无数人的思想;越战通过电视媒体的直播live,一定程度上改变或者助推了战争的局势,因为美国民众甚至世界人民的眼镜透过电视的画面,寄予了所谓的同情,造就了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当然这些解读可能是片面的,但至少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媒介画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