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以学府名都小区为例
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以学府名都小区为例
文/王光旭
好邻居,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当中国进入城镇化时代后,大量的农村人进入城市生活,希望城市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但城市的变化太快,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常常被一种由陌生、疏离带来的压抑感代替。
人们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楼房,防盗门,防盗窗,猫眼将城市人区隔开来。门里门外,邻里之间两个世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现代人的处事哲学。
但,人是社会性的,需要通过情感交流获得认同。过去东家有事西家忙,前院着火后院帮,邻里间互帮互助,嘘寒问暖,谁家有什么事也用不着藏着掩着,邻居间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以至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才是人们怀念过去邻里关系的理由。
不过,细细想来,与从前那种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相比较,生活节奏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居住方式的变迁都不是让邻里关系变得疏离的真正原因,而是缺少了一个关系再造的契机。
个性不是穿戴花哨就能得到认可,创新更不是颠覆,它是对关系分寸的把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即子女把家中刚煮好的一碗汤送至老人住处时,汤依然温热,以此来形容两代人相对独立而又亲密的距离。
将这一理论用在邻里之间,也不为过。面对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尴尬疏离状态,人们对空间的情感营造重新赋予了居住空间新的内涵与生命力,让生活重新回归关爱、温情、安全感与归属感。它不仅限于家居生活,更延展到人与邻居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碗汤的距离”更多的是心理上层面的亲密距离。两颗心灵之间的距离,要用温度来测量,而不是用直尺。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
远亲不如近邻
不管竞争和戒备在那里蔓延,你也无需把自己关闭。我们深知和谐的人际环境将改变你的生活,唤醒你深藏内心的美好向往。多年来我们精心构筑和谐互动的人际交往平台,潜移默化地塑了一个个情感浓郁氛围亲和的社区,正如你之所见。
社区是家的延伸。人们怀着怎样的情操和他人相处,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分的和谐美好。
然而,就在一群年轻人居多的学府名都小区,一个Q群和一个微信群在努力构建邻里互信,让服务与被服务者和谐相处,让住户与住户间建立邻里亲情,并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建立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有需求并依靠且温暖着
每天这个小区的群都会上演,邻居咖啡家装修时水泥多了,于是在群里“喊一声”。这边乳胶漆应答了,我家正好缺一袋,你几楼几号?
还有在外地奋斗的人想了解小区的进展情况,也来“喊一声”便有邻居上传几张实时的直播画面。
"好邻居"----麦子(张黎明)
在学府名都,有一个平凡的热心青年叫张黎明(网名麦子),他有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不但自己积极参加小区各种问题的讨论,并每天坚持回答各类他已知的问题。小区里的大事小事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他是学府名都小区群里的“活雷锋”,是邻里之间的“万事通”。
每人真情奉献,让家更美好
从孔子的“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
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和谐,及乎天、地、人、关乎你、我、他,但和谐决不会从天而降。
比如,上面所说的水泥之事,本来很陌生的一对邻居,结果让一袋没有情感的水泥牵线搭桥成了好朋友、好邻居,这种人际交往是多么的美妙呀!
不光一件事能让人成为朋友,一声问候和一个答疑解惑也可以。比如“麦子”邻居的“万事通”就让小区大多数最先认识了他这个人。一句话让两人有了亲密之感。一句话让人品得到道德的考验,这种考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付出无价,友爱第一!
为了让我们的小区更加和谐,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更温馨,请记住这五个词:友谊,帮助,交流,文明,爱心。
文/王光旭
好邻居,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当中国进入城镇化时代后,大量的农村人进入城市生活,希望城市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但城市的变化太快,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常常被一种由陌生、疏离带来的压抑感代替。
人们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楼房,防盗门,防盗窗,猫眼将城市人区隔开来。门里门外,邻里之间两个世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现代人的处事哲学。
但,人是社会性的,需要通过情感交流获得认同。过去东家有事西家忙,前院着火后院帮,邻里间互帮互助,嘘寒问暖,谁家有什么事也用不着藏着掩着,邻居间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以至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才是人们怀念过去邻里关系的理由。
不过,细细想来,与从前那种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相比较,生活节奏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居住方式的变迁都不是让邻里关系变得疏离的真正原因,而是缺少了一个关系再造的契机。
个性不是穿戴花哨就能得到认可,创新更不是颠覆,它是对关系分寸的把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即子女把家中刚煮好的一碗汤送至老人住处时,汤依然温热,以此来形容两代人相对独立而又亲密的距离。
将这一理论用在邻里之间,也不为过。面对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尴尬疏离状态,人们对空间的情感营造重新赋予了居住空间新的内涵与生命力,让生活重新回归关爱、温情、安全感与归属感。它不仅限于家居生活,更延展到人与邻居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碗汤的距离”更多的是心理上层面的亲密距离。两颗心灵之间的距离,要用温度来测量,而不是用直尺。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
远亲不如近邻
不管竞争和戒备在那里蔓延,你也无需把自己关闭。我们深知和谐的人际环境将改变你的生活,唤醒你深藏内心的美好向往。多年来我们精心构筑和谐互动的人际交往平台,潜移默化地塑了一个个情感浓郁氛围亲和的社区,正如你之所见。
社区是家的延伸。人们怀着怎样的情操和他人相处,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分的和谐美好。
然而,就在一群年轻人居多的学府名都小区,一个Q群和一个微信群在努力构建邻里互信,让服务与被服务者和谐相处,让住户与住户间建立邻里亲情,并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建立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有需求并依靠且温暖着
每天这个小区的群都会上演,邻居咖啡家装修时水泥多了,于是在群里“喊一声”。这边乳胶漆应答了,我家正好缺一袋,你几楼几号?
还有在外地奋斗的人想了解小区的进展情况,也来“喊一声”便有邻居上传几张实时的直播画面。
"好邻居"----麦子(张黎明)
在学府名都,有一个平凡的热心青年叫张黎明(网名麦子),他有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不但自己积极参加小区各种问题的讨论,并每天坚持回答各类他已知的问题。小区里的大事小事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他是学府名都小区群里的“活雷锋”,是邻里之间的“万事通”。
每人真情奉献,让家更美好
从孔子的“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
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和谐,及乎天、地、人、关乎你、我、他,但和谐决不会从天而降。
比如,上面所说的水泥之事,本来很陌生的一对邻居,结果让一袋没有情感的水泥牵线搭桥成了好朋友、好邻居,这种人际交往是多么的美妙呀!
不光一件事能让人成为朋友,一声问候和一个答疑解惑也可以。比如“麦子”邻居的“万事通”就让小区大多数最先认识了他这个人。一句话让两人有了亲密之感。一句话让人品得到道德的考验,这种考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付出无价,友爱第一!
为了让我们的小区更加和谐,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更温馨,请记住这五个词:友谊,帮助,交流,文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