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Day 5 充满动物精神的世界
Day 5 充满动物精神的世界
№25 思考与讨论
№26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27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
№28 为什么少数族裔存在特殊的贫困
№29 今日总结
№25 思考与讨论
今天,我们将阅读《动物精神》一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探讨的主题同样是与日常生活切身相关的经济问题: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为什么少数族裔存在特殊的贫困?
案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保持着每年10%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对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总投入高达1兆日元,大规模建设促成了建筑业、运输业、服务和通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了日本经济的全面腾飞。在短短两年之内,日本的不动产价格较之前上涨了接近一倍。为了扩大营业份额,日本银行想尽各种办法,利用超低利率拼命发放贷款,国际资本的涌入加速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日本的地价疯狂飙升。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在短短三年内增长了近2倍,而同一时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很快破灭,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70%。从1991年开始,日本的平均地价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尽管经过了长达20年的艰难调整,但日本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
我们似乎认为房地产投资是必然增值的,但是日本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案例二: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最为严重的一轮衰退周期中。2002—2006年是本轮周期的上升期,经历了明显的房地产膨胀,并在次贷危机之后进入下行阶段。由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透支了未来的房地产需求,又因为1990年之后美国出生率下降所导致的房地产自然需求增长缓慢,预计本轮衰退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以为的最佳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也会存在衰退的状况呢?房地产的衰退与宏观经济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一经济现象与动物精神理论的结合点又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
№26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从历史来看,金融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并不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判断和规律。美国股票市场的例子就能够说明这一问题。1920年到1929年美国的股市真实价值上升了五倍多,在萧条时期又完全跌落了,50年代到70年代股市的真实价值翻了一番,可是1973到1974这一年之内就损失了一半。1982年到2000年的发展期内,股票市场大幅上涨近八倍,但到了2008年,又缩水了将近一半。股票市场这么剧烈的波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每次都会有政府官员站出来呼吁大家在股市巨幅下跌的时候“保持信心”,因为“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然而,如果股票和经济的基本面之间确实有关联,那么基本面的状况一定能够有助于预测未来股票收益,从而影响股价。然而股票价格的多变要远比这复杂得多,并且价格波动远远超过了能用经济基本面来解释的范围。
可是大部分支持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都不承认这一理论出错,只是坚持股票的价格变动基本上是合乎理性的,基本面必然会随着股票发生变化。他们的说法逻辑上确实没错,但是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明,没有人能够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市场波动是合乎理性的。
有一种经济现象叫做从价格到价格的反馈,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机制,投资者在市场预期看好时希望增值,而在市场疲软时希望保值,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在价格上涨时买入、在价格下跌时卖出,所以他们对之前的价格变动做出的反应就可能会反馈到相同方向的进一步价格变化。当然,只有价格到价格的反馈是不足以制造出引发经济动荡的资产价格泡沫的,不过价格之间还存在不同种类的反馈。尤其是深受泡沫影响的资产价格(特别是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相反馈。当金融资产价格反馈到实体经济时,产生影响的是包括金融投机者在内的所有人。一个普通的汽车装配工虽然从未投资于金融,但同样会因为企业的破产而被解雇。从资产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机制有多重途径,首先是影响消费的动机,其次是通过商业投资或住房支出来影响投资决策,各种反馈机制都会直接影响到公众的信心,并通过乘数效应放大。
多数公众的思维方式可能并不能够思考比较广泛的反馈问题,比如多数人认为与股票市场一同上涨的实际收益增加,就能够“证明”股票市场的上涨是理性的,却没有意识到收益上升也许仅仅是股市上涨的暂时体现而已。同样的,如果房价持续走高的时期房租也上涨了,他们会以为租金的增加正好说明了房价升高的合理性。然而事实也许是房租上涨只是房价升高的暂时表现。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书强调的动物精神理论,及其在反馈机制中的作用,我们不妨用一组对比案例来说明。1933年成立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1955年成立的阿根廷的凯撒公司(IKA公司)之间的对比,非常明确地展示了动物精神理论的诸多内涵。
丰田公司成立时,日本已经有许多欧美的汽车工厂,而且日本缺少许多能够支撑汽车的上游工业,比如钢板冲压企业。不过在日本文化中的自信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国民精神,从拉开日本现代化的旗手福泽谕吉(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那里就奠定了这种善于学习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最终,日本的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相反,IKA公司是阿根廷政府为了创建国内汽车工业而引进的美国破产汽车制造商。管理人员大多是美国人,而且阿根廷当时并没有形成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也就不能引发强烈的艰苦奉献和追求成功的自信。没有使命感的汽车工人影响了效率,并且频繁罢工、抗议,进行破坏活动。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爱国精神和信念大不相同。日本人充分的上进心和使命感,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且在日本,工会概念一直不同于欧美,日本人不能接受罢工的观念,雇主通常也更具人情,比如尼桑公司就实施了终生雇佣制度。而阿根廷的劳工运动非常强大,劳工和管理层的冲突非常激烈。
从动物精神理论来说,日本和阿根廷两个汽车公司的成与败,来源于在信心和公平感上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心理反馈是不能够被标准方法量化的,所以不能令人信服。
本章,我们讨论了为什么资产市场如此易变以及影响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心理因素,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反馈等问题。美国经济的预测者都遵循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为自由市场大唱赞歌。资本主义确实能够提高效率,创造奇迹,但同样也会产生像洛克菲勒的父亲一样卖假药的人。资本主义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病,必须时刻加以看护,而金融市场尤其需要进行监管和守护。有个例子可以轻松地说明这一举措的原因:一位只受过中等教育的中老年妇女,不愿意花费很多精力来研究和处置她的财务状况,在金融市场中,她由于不了解金融信贷产品,极有可能接触到虚假产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本人并没有买这些产品,而是授权给那些专业投机者去处置她的退休金、存款账户,如果她比较富裕的话还可能授权给对冲基金经理去购买那些产品。一旦金融市场出现动荡,那些基金交易者依旧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而我们的主人公则会被卷走财产,一无所获。而且,我们在本书中所探讨的是宏观经济,当足够多的人都像主人公一样受到损失,就会引起普遍的信心跌落,严重的衰退也就有可能随之而来。
№27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
前面我们讨论了股票市场,实际上,房地产市场也一样变化莫测,这一点相信中国民众在最近几年里体会更深。各类不动产的价格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泡沫。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动物精神的各种要素——信心、腐败、货币幻觉以及故事,在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不动产投资这一理财方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流行方式,地产价格飙升,不动产投资也迅速发展。在房市的繁荣期,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房价暴涨,也促进了全世界的经济和股票市场的繁荣。而当这轮繁荣期结束后,出现了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房产危机——次贷危机。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兴衰周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投资房地产的人都有同一个信念和直觉——房价只涨不跌,因为土地资源一定,住房作为刚性需求必然会持续上涨,这种直觉在房价上涨的时期最容易吸引大众眼球,而且往往伴随着房地产繁荣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这种想象也似乎很合理。而房地产投资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很可能也有货币幻觉的原因。当我们听到很久以前购买房屋的价格,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房价时,会懊悔当初为什么就没有眼光投资房产呢?可实际上如果换算真实价值可能只涨了很少一部分。(这里指的是美国的房市)
现值分析理论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贴现分析,以便正确地衡量投资收益、计算筹资成本、评价企业价值的理论。具体地说,就是在评估几个投资项目的时候,由于每个项目成本、投资时间长短不一致,就会使得投资产生的现金数量和收益时间不一致。现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某个项目在什么时候会产生收益,然后将投资的收益按一定的贴现率贴现。比如美国2007年的GDP是1929年的13.3倍,也就是GDP年增长率在3.4%左右,假设地产的投资回报能够和GDP的增长持平,也在3.4%左右,拿它和别的投资相比较,就会发现股票的投资实际回报率远远高于地产(7%),所以土地的收益并不见得高于其他投资。更何况,农用地的真实价值在美国每年仅有不到1%的增长率,远远低于GDP的增长率。
房地产周期是指房地产经济会产生有规律的波动,通常表现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扩张与收缩的现象。1933年,霍默·霍伊特在《百年来芝加哥地区土地价值》一书中第一次描述了房地产周期。在常规模式中,房地产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复苏与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房价会开始回升,少数投机者进行投资,市场交易量增加,房屋不动产的空置率下降。
第二是繁荣阶段,房地产开发量激增、品种增多,投机者活跃,市场投机需求高于使用需求。
第三是危机与衰退阶段,自住需求者基本退出市场,导致房屋的销售难度加大,交易量下降,空置率增加,消费者普遍悲观。高房价将真正的自住需求者排斥出市场,仅靠投机资金支持,一旦有意外状况发生,就会使房价急剧下降,炒家惊恐抛售,房地产价格暴跌。开发商破产,部分在建工程烂尾,大量投机者被套牢,房地产业失业人数激增。
第四是萧条阶段,房地产周期进入持续时间相当长的寒冰期。房价和租金持续下降,大量房地产商破产。随着消费者市场正常需求缓慢增长,政府减少限制性干涉,市场波动开始平稳。
为什么美国房价在2000年后上涨幅度如此之大?部分原因在于和房地产业有关的经济制度的演变。按照本书的观点,动物精神也与此现象紧密相关。人们的不公平感——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不公平感倒逼了经济制度的一些变化,因为人们相信,房价上涨的机会并未被所有人公平地分享,所以制度必须要进行相应地改革。伟大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儿子,小马丁·路德·金,在1999年发表了著名的评论《少数族群的住房困境:房地产公司的工作远远不够》,他在文中悲叹少数族群社区的困境,呼吁少数族裔也应该获得分享财富的机会。少数族裔分享房产机会的不平等迅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反应,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积极要求房地产公司向弱势族裔社区增加法定贷款。而这一规定进一步使抵押贷款的放款人放松了贷款标准。
在深入观察住房市场后,我们又一次确证了动物精神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作为美国经济繁荣和衰退的重要因素,住房投资变化的原因绝大部分可以归因于动物精神理论,比如信心及其乘数、公平、货币幻觉以及故事。
№28 为什么少数族裔存在特殊的贫困
在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两年后,1965年8月,美国白人终于承认,从建立殖民地以来,整个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区隔是不合法的。一切基于种族歧视的隔离都被禁止了,平权行动正式开始,其所倡导的平等也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如今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只不过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半以上的美国黑人收入已经属于中产阶级,但同样有23%的黑人依旧处于贫困中,是白人的三倍,黑人的失业率也是白人的两倍。事实比数据还要复杂,除了贫困,黑人的问题还包括但不限于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毒品、单亲家庭、依赖福利救济等等。解释少数族裔存在特殊贫困的现象,虽然涉及更多社会学的内容,但同样也应该是宏观经济学要进行讨论的重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一旦在受访者中区分不同的群体,就很容易产生分裂和偏见,在经典案例中,实验对象按照出生日期是单数还是双数被分成了两组,而这种毫无意义的分类,竟然也使得受访者对与自己相同的人好感更多,对与自己存在差异的人更易产生偏见。社会学家米歇尔·拉蒙特,写了著名的《劳工的尊严》一书,书中清晰说明了种族之间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造成的影响。拉蒙特通过民族志的方法收集了不同种族群体关于自己的故事。白人劳工认为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竞争激烈,但制度完善,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才没有成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更高,认为成功与失败都是个人的责任。黑人所讲述的自身故事就略有不同。当然黑人也共享一些想法,譬如对自己的努力工作感到自豪。不过他们将自己成功的不易视作由“他者”的阻挠而造成的后果,白人对黑人的优越感和敌意使得黑人不得不团结一致,并且坚定了他们同情失败者和弱者的想法。
在考量过历史、公平感等作用后,我们会发现,美国黑人的经济困境并不全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他们不仅缺少资源,而且要面对“他者”对自身的隔离。在黑人和原住民的困境故事中,都反复提及自己受剥削的不公平感。
平权运动无论结果如何,至少在已经确立的政治正确层面,说明了白人承担起了责任,这在向黑人传递信心和弥补公平感方面十分重要。虽然平权运动不乏反对者,比如很多人认为平权实际上难以实施,也有人认为已经存在不断壮大的黑人中产阶级,政府措施也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应该留给市场来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各级政府都能够利用很多资源来改变黑人的处境。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学的研究,从黑人孩子进入学校开始,就已经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感受得到种族之间的差异,而且黑人的孩子较为贫穷,身边的人有问题的也要更多,至少所属社区的问题会更多。而学校往往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推广的场所,对加州伯克利的某所学校调查显示,教师倾向于因为贫困生的行为举止与富裕学生不同而对他们进行惩罚。这种区别对待很容易造成强烈的不公平和愤怒。研究同时也表明,在那些政府投入了资源的地区,黑人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质量的反应非常灵敏,很多试验推广的学校,在采用了更好的师资配备和教学方法以后,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教育只是帮助少数族裔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如提供政府的工作等等。总而言之,许多领域中政府都能够利用资源来消除不同族群、社区之间的分裂。通过信心、公平感的塑造,我们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本书始终承认市场的力量,但并不能同意试图把此类问题都留给机遇和市场来解决的观点。
№29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动物精神》一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首先,我们讨论了为什么资产市场如此易变以及影响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心理因素,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反馈等问题;其次,我们讨论了房地产投资的相关问题,包括房地产投资风靡的成因,房地产市场周期的变化等;最后,我们讨论了在美国,少数族裔的困境以及动物精神理论如何提供了这一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
从价格到价格的反馈,现值理论,房地产周期,公平感
要点:
- 价格到价格的反馈,主要指投资者面对价格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投资者在市场行情走高时期望增值,而在市场疲软时希望保值,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在价格上涨时买入、在价格下跌时卖出,所以他们对之前的价格变动做出的反应就可能会反馈到相同方向的进一步价格变化。
- 现值分析理论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贴现分析,以便正确地衡量投资收益、计算筹资成本、评价企业价值的理论。
- 房地产周期是指房地产经济有规律地进行变化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房地产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复苏与增长阶段、繁荣阶段、危机与衰退阶段、萧条阶段。
思考与讨论:
让我们回顾一下之前的思考与讨论。当时的两个案例分别说明了日本和美国房地产的低迷与波动,也质疑了房地产投资必然取得收益的想法。在住房市场,动物精神是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虽然住房投资(主要是开发商的新楼盘建设)直接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衰退相关,但是住房投资变化的原因却基本上都来自于动物精神的各项要素——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故事。
充满了动物精神的世界需要政府的合理干预。本书作者并不赞同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自由放任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因为正如本书说明的那样,人们并非是按照理性的经济动机来行事的,所以为了避免经济的剧烈摆动和金融市场的混乱,本书作者呼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