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最打动我的人物
查看话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想过的生活和你妈想让你过的生活

这几天终于把小说《半生缘》看完了,小时候看翻拍的电视剧,可被祝鸿才吓死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相信:世钧和曼桢这对恋人就这么散了?曼桢真的被姐姐就这么坑害了而毁掉了婚姻和人生? 然而,这段颇“奇”的故事,完整地阅读下来,重心却不在于曼桢被毁灭,因为事实是她即使经历了重大的人生挫折,依然没有被毁灭。 被强奸、产下私生子、与恋人失联、与强奸自己的人结婚、离婚,一个女性经历其中任何一桩,大概都是毁灭性打击。一开始我也是把关注点放在这些“重大”事件上,我以为曼桢会打击报复,会与母亲断绝关系,然而,继续阅读后发现,张爱玲没有将这些作为重点。 被强奸并被囚禁后,曼桢想的是如何出去、如何与世钧取得联系,并告诉他自己遭遇的种种,而不是自己被侮辱后无颜见世钧。 【她的贞操观念当然和从前的女人有些不同,她并不觉得她有什么愧对世钧的地方。】 进而,张爱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曼桢想过的生活”和“别人为她设想的生活”。 鸿才怯于曼桢的反抗,也怕惹上沈世钧的麻烦,便征求曼璐的意见。曼璐非常自信道: 【要你急什么?该她急呀。她反正已经跟你发生关系了,她再狠也很不过这个去,给她两天工夫仔细想想,我再去劝劝她,那时候她要是个明白人,也只好“见台阶就下”。】 曼璐将贞操列为首位,因而认为曼桢与鸿才发生关系了,就是“鸿才的人”了,以为曼桢会迫于社会观念屈服。紧接着,曼璐认为: 【哪天她养了孩子了,你放心,你赶她走她也不肯走了,她还得告你遗弃呢!】 曼璐的逻辑是惯常逻辑,也是她们母亲的思维方式。当曼璐把鸿才强奸曼桢的事告诉母亲后,母亲只是“呆了半晌”,先是说了些不同意的话,但曼璐说了鸿才与曼桢正式结婚的解决办法,母亲就同意了。 嫁给伤害自己的人,母亲这样委曲求全,是把贞操观念放在了第一位。当母亲提出去看看曼桢时,曼璐说她闹着要去警察局,母亲就一下失惊道: 【这种事怎么能嚷嚷出去,自己也没脸哪!】 曼璐也接着说:“大家也没脸。”至此,母亲的观点已十分清晰,不对恶人反抗和惩罚,因为强奸这种事对大家来说都没脸、不体面。最好的、体面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曼桢嫁给鸿才,成为面子上好看的夫妻。 母亲这样的观点直至曼桢逃离祝家后依然没变,那时候曼桢的孩子已经几岁了,曼桢过着独身生活。母亲找到她后,依然劝曼桢嫁给鸿才。 【顾太太叹道:“我说了回头你又不爱听,其实你姐姐她倒也没有坏心,是怪鸿才不好。现在你既然已经生了孩子,又何必一个人跑到外头来受苦呢。”曼桢听他母亲这口吻,好像还是可怜她漂泊无依,想叫她回祝家去做一个现成的姨太太。】 有钱的丈夫、大宅子、自己生的儿子,这样组成一个让人羡慕的、正常的家庭。是不是非常熟悉?是不是很像你妈想让你过的生活?而你是不是就是曼桢呢?抛去曼桢被强奸并产下私生子的表象,其实曼桢不愿意嫁给鸿才,根本在于鸿才不是与她志同道合、三观相契的人,而那个人是世钧,那才是理想对象。同时,曼桢这样一个新女性,她独身生活时,并不是母亲眼中的“受苦”,母亲的“为你好”不过是一个家庭妇女一厢情愿的想象。 【顾太太拭泪道:“我也都是为了你好······”曼桢道:“为我好,你可真害了我了。那时候不知道姐姐怎么样跟你说的······”顾太太道:“我知道你要怪我的。我也是因为晓得你性子急,照我这个老脑筋想起来,想着你也只好嫁给鸿才了,难得你姐姐她倒气量大,还说让你们正式结婚。其实要叫我说,你也还是太倔了,你将来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这段话又是以社会上的大多数现象——一个人有家庭才体面,来衡量个人的幸福。 在老一辈为人父母的人的眼里,独身意味着“嫁不出去,孤独无依”终而至晚景凄凉;而新女性想要过的生活是“不自由,毋宁死”,是要“宁缺毋滥”,是要相惜相知的爱情和婚姻。 曼桢与母亲这次对话的失败,一如在外工作的单身男女过年回家与父母或七大姑八大姨的对话失败。他们设想的世界是我们嗤之以鼻的荒谬,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自以为的不务正业或未来的晚景凄凉。你想过的生活是追求个人自由,经济独立,工作舒适,生活舒适,决不为了社会舆论随便结婚;你妈想让你过的生活是成为一个正常的家庭妇女,相夫教子,符合别人的话题(某某的老公多出息多本事,某某生孩子了,某某的孩子多聪明多好看),什么苦与不快,你只能自己吞(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不能给父母丢脸。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想过的生活和你妈想让你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