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电影研究——一班杨德昌研究第二周(李强)
(第二周)The second week
One. 组员:李强 (写) 向睿杰 王尚奇
Two. 所选演:杨德昌
Three.杨德昌电影研究
前言:
“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见解。若你只说好话,不说难听话,不会让我感到你有所思想,你有思想的话一定是双面的。所有的事情都有双面。”
——杨德昌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次美学观念的大变革。自1982年以来,一批电影导演坚持有创作意图、有艺术品位、有文化自觉的电影意识,以朴素的感性经验和清新的电影语言,突破六十年代以来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的限制,创作了大量的新电影作品。杨德昌自1982年独立导片以来,其作品数量并不多,却都获得国内外电影界的整体好评,这与其电影创作的理性思辨风格是密不可分的。而台湾电影与新新电影的创作技巧,无一例外地受到欧洲新电影运动的影响。运用西方电影技法较成熟的导演除杨德昌之外,还有侯孝贤、王童、蔡明亮、李安等一批人。跟侯孝贤等台湾新电影导演相比,杨德昌几乎是一个不受传统文化和台湾电影约束的特立独行者。在他导演的一系列都市题材影片中,细腻的心理剖析与现代人的悲剧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一以贯之地呈现出一种冷静疏离的现代性影像,为中国电影文化史增添了新的内涵。
戴锦华在其论文《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一文中强调,杨德昌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中一意孤行,不肯用“毛笔去写中国的故事”,注定要使其电影的创作陷入寂寞的境地,即使在世界上有相当的名声也只能是弱势文化所能获取的边缘状态。其实,自《光阴的故事.指望》开始,杨德昌就一直坚守着“写中国故事”的阵地。他运用从西方借来的“原子笔”——西方新电影的技巧——给国人乃至世界展现了东方儒教社会在现代西方文明冲击下奋力前行的历史图卷。
杨德昌运用西方电影技法,以特有的冷静与客观,用电影影像与声音理性地展示出他对于现代都市文化的透视深度,让观众从人与人、人与物质的疏离与割裂中感悟影像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化发展方向。杨德昌电影作为台湾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之林中的特殊现象,庞大、复杂、隐秘、沉闷而又充满张力,非常值得仔细而认真地研究分析。杨德昌电影给台湾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索,即在现代化进程中,东方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根基的地区,新旧文化观念与东西方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得以最好地融合。这种理性的思辨使其在国外获奖颇丰,在岛内的电影艺术界也广受好评,但是它的商业性却远不如电影后起之秀李安。普通观众总是为杨德昌电影呈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往往不愿意花上3小时左右的时间去体会杨德昌电影呈现出来的深刻思考。但即使如此,他仍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坚持对现代台湾都市社会进行冷静而客观的思辨。
杨德昌的所有电影其实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其对压抑闭锁的都市空间的展呈,还是对寂寞空虚的成长论述,亦或是阐释自省内敛的现代理性,都是杨德昌对于都市化台湾现状的整体认识。本文力图从杨德昌对上面三个部分(压抑闭锁的都市空间的展呈,寂寞空虚的成长论述,阐释自省内敛的现代理性)的阐述和其电影叙事、选材、语言、片名以及具有象征性的结局等方面入手,结合其具体影片,对其电影错综复杂表象背后的理性思辨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One. 组员:李强 (写) 向睿杰 王尚奇
Two. 所选演:杨德昌
Three.杨德昌电影研究
前言:
“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见解。若你只说好话,不说难听话,不会让我感到你有所思想,你有思想的话一定是双面的。所有的事情都有双面。”
——杨德昌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次美学观念的大变革。自1982年以来,一批电影导演坚持有创作意图、有艺术品位、有文化自觉的电影意识,以朴素的感性经验和清新的电影语言,突破六十年代以来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的限制,创作了大量的新电影作品。杨德昌自1982年独立导片以来,其作品数量并不多,却都获得国内外电影界的整体好评,这与其电影创作的理性思辨风格是密不可分的。而台湾电影与新新电影的创作技巧,无一例外地受到欧洲新电影运动的影响。运用西方电影技法较成熟的导演除杨德昌之外,还有侯孝贤、王童、蔡明亮、李安等一批人。跟侯孝贤等台湾新电影导演相比,杨德昌几乎是一个不受传统文化和台湾电影约束的特立独行者。在他导演的一系列都市题材影片中,细腻的心理剖析与现代人的悲剧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一以贯之地呈现出一种冷静疏离的现代性影像,为中国电影文化史增添了新的内涵。
戴锦华在其论文《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一文中强调,杨德昌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中一意孤行,不肯用“毛笔去写中国的故事”,注定要使其电影的创作陷入寂寞的境地,即使在世界上有相当的名声也只能是弱势文化所能获取的边缘状态。其实,自《光阴的故事.指望》开始,杨德昌就一直坚守着“写中国故事”的阵地。他运用从西方借来的“原子笔”——西方新电影的技巧——给国人乃至世界展现了东方儒教社会在现代西方文明冲击下奋力前行的历史图卷。
杨德昌运用西方电影技法,以特有的冷静与客观,用电影影像与声音理性地展示出他对于现代都市文化的透视深度,让观众从人与人、人与物质的疏离与割裂中感悟影像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化发展方向。杨德昌电影作为台湾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之林中的特殊现象,庞大、复杂、隐秘、沉闷而又充满张力,非常值得仔细而认真地研究分析。杨德昌电影给台湾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索,即在现代化进程中,东方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根基的地区,新旧文化观念与东西方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得以最好地融合。这种理性的思辨使其在国外获奖颇丰,在岛内的电影艺术界也广受好评,但是它的商业性却远不如电影后起之秀李安。普通观众总是为杨德昌电影呈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往往不愿意花上3小时左右的时间去体会杨德昌电影呈现出来的深刻思考。但即使如此,他仍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坚持对现代台湾都市社会进行冷静而客观的思辨。
杨德昌的所有电影其实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其对压抑闭锁的都市空间的展呈,还是对寂寞空虚的成长论述,亦或是阐释自省内敛的现代理性,都是杨德昌对于都市化台湾现状的整体认识。本文力图从杨德昌对上面三个部分(压抑闭锁的都市空间的展呈,寂寞空虚的成长论述,阐释自省内敛的现代理性)的阐述和其电影叙事、选材、语言、片名以及具有象征性的结局等方面入手,结合其具体影片,对其电影错综复杂表象背后的理性思辨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