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8 几个重要的问题
隋朝之前的《切韻》音系中包括35個聲母和142個韻母,聲調為“平、上、去、入”四聲。
中古的介音系統:開合口和洪細。
古今學者對《廣韻》的韻類、韻母作系聯合分析,總是結合韻圖的排字列圖來進行的。
在研究反切和被切字之間,韻圖和系聯之間,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如下:
·唇音反切字的開合口問題
開合口是韻母的區別性特征,所以,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開合口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就有了問題。
在唇音裡面,就亂套了。經常合口切開口,開口切合口。
《廣韻》“門方、趟、橫”都以“盲”作切下字,若系聯則必歸為一類,但《韻鏡》列“門方、趟”為開口,列“橫”為合口。
解釋:唇音不分開合口(語言學的同化問題,因為唇音都是圓唇的,而合口韻和圓唇的發音類似,於是同化。)古人並不知道這一點,古人是根據聽感來反切的,所以就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比如“分”和“昏”經常被讀成一個音。
·“重紐”問題
紐是聲母,聲母就是用小韻來區分的。小韻當然也叫做紐,小韻的代表字叫做紐目。小韻裡面的字一定是同音的,不會有兩個反切。
一個字不會出現兩個音相同的反切。但是,《廣韻》中有這些字,它們的反切字違反了這個原則。


現在對重紐問題的看法:
1.認為重紐並不是讀音的不同,同音,只是古人處理不同。
2.支持重紐是讀音的差別。大多數人認為是介音的區別。或者說是因古代的來源不同。

總結一下:重紐,在廣韻的音系里,同音字組,聲韻調等呼完全一樣,廣韻卻有兩個不同的反切,而在韻圖里,不同的反切分在了三等和四等的位置上,但是它們都是三等韻。一般把放在四等的叫做重紐A類,放在三等位置上的叫做重紐B類。
重紐的這種現象,可以在日語的對音,以及一些方言里有所體現。重紐的A類和B類可能在某些方言里發現有不同的讀音。
·“重韻”問題
在廣韻裡面分成了兩個韻,但是實際上,這兩個韻的讀音差別不大。但是廣韻為什麼要分開,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