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两分钟
生活是荒寺,有过虔诚,偏又劫灰满目
我在暮色中,从这里走到那里,只为见你

周末回家带了两本书,原本想着认真读一会儿书的,收到了朋友发的微信

有段时间没去省图了,原本打算过几周再过去还书的,看到这条微信还是没有忍住去看了看。

师大后面的这条街,在我的记忆里是满满两排的旧书店,现在仅剩的也不过一两家了。奶奶的书店没有牌子,其实应该是叫“老蔡书店”的,因为爷爷姓蔡。
把车子停好,走进了那个不足10平米的小店。人还是有一些的,全是因为媒体的报道而前来买书想要帮帮奶奶的。
我没有摘墨镜,没有打招呼,静静地走了进去开始挑书。好像又回到了初高中每个周末在图书馆写作业写累了就来翻翻旧书的日子,真的太久没回来了。。。
一边看书,一边听着不断涌进来的媒体和顾客与奶奶的对话。
A:“奶奶,你是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是吗?他们现在都在哪里呢?”
B:“奶奶,爷爷的病情有好些了吗?”
。。。
听着奶奶平静的声音,似乎感受不到太多的悲伤。人渐渐散去,开始下大雨了,我看着奶奶铺了一层塑料袋在外面的书上,然后匆匆坐回店里。
纠结了很久,摘下了眼镜,轻轻唤了声,奶奶。她看着我,点了点头,
“你很久没来了”
我走到奶奶身边,搂着她,才发现她连我的肩膀都没到,“我上大学了,的确很久没来了。这个店,还打算开多久呢?”
“不知道啊,要看老头子啊。。。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病,医生叫我们去上海。。没有钱。。。前几天刚从一附医院被人家赶走了。。。没有钱啊。。。已经花了十多万了。。。”
我后悔自己提出的这个话题,因为来之前我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就这样在我面前哭着诉说生活的不容易,我却无能为力,只能将她搂得更紧然后拼命忍住在眼眶打转的泪水。
“电视台来了,现在还挺好的,很多人都在这里买书。刚刚那几个都是学生还有老师,这些书能卖掉挺好的。人家邻居看我几天没吃饭,刚还送了饭给我。”说着,便指了指放在书上的饭碗,“可我吃不下去啊!你说。。上海哪是那么好去的。。人家电视台帮我们联系都没挂到一个号啊。。。挂一个号都要2000。。。”
又是一段令人揪心的哭诉。。。
我不喜欢如此压抑的气氛,又或许是想帮帮奶奶,只能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会有办法的,一定。我先去选几本书!” “恩,你随便看。”
最终我挑了5本书,给了奶奶60元。收钱的时候又让我有股突如其来的感伤。
印象里,爷爷应该比奶奶更懂书,也更爱书,店里的书也全是爷爷一本本淘来的。还有很多书是爷爷珍藏不卖只外借的。所以我们每次去买旧书的时候总是爷爷说价格,奶奶负责收钱。
可现在,当店里只剩奶奶一个人的时候,她只能通过爷爷留在扉页的价格来卖,但通常都会低一点。我知道,她也想早点卖掉这些书。
临走的时候,我笑着跟奶奶说,我还会再来看的,记得照顾好自己。
骑车回来的路上,因为戴着墨镜,所以我开始肆无忌惮地大哭起来。我很难说清楚,到底为什么难过。是因为爷爷的病情还是他们生活的不易或是这家陪了我一整个青春的书店。
我喜欢看书,对于我来说, 看书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感觉不那么空荡荡 比如,当我看到白云, 脑子里隐隐会有一句“白云苍狗” 看到下雨, 脑子里隐隐会有一句“雨打金玲” 至少隐约还有东西。
对于那些曾徘徊在文教路旧书店的那些人来说,他们应该更能明白这种感受。
我不再敢标榜这种所谓的情怀。因为我越来越明白,情怀,向来都没和金钱的投入成正比,在朴实和年代里的那些大师的作品我们从来不会以廉价来换取。情怀这种事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众,很难再有全民的情怀了。


我似乎离开了太久太久。。。甚至不知道奶奶和爷爷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一点都不知道。。。
这就像是你坚持五年都在同一家店吃拌粉,出去旅行回来发现那家拌粉店已经被拆了一样的难过和失落。
我开始在网上寻找一些我想要的答案,至少是我无法亲口向奶奶问出的一些东西。

我找到了这条微博和一个视频
仅此而已。。。
这终究是逃不过的感伤,
本以为可以淡然,
可还是抵不过鲜活的人和他们的神色。
想拥抱当下的他们,
却又害怕显得唐突和矫情,
只好手足无措。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真心地想对你说一声谢谢。如果可以,请帮我,去看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