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西南行记
爱尔兰语诗人诺拉 尼高纳尔(Nuala Ní Dhomhnaill)在土耳其最西南部爱琴海沿岸的穆拉省(Muğla il)有一幢度假小屋,而且她对这一省内的希腊罗马和早期基督教遗迹非常熟悉。我们今年夏天有幸受邀请拜访她。
从都柏林出发至伊斯坦布尔转机,当晚我们抵达了博竺(Bodrum)和米拉斯(Milas)之间的小机场,诺拉已在等候我们。车以疯狂的速度穿过闷热沉重的夜色,行至米拉斯忽然开始下起小雨,司机高兴地跟诺拉说起些什么,诺拉转头:“Mulat说你们把爱尔兰的雨水带来了这里,夏日的雨水很少见,植物得到灌溉,他们很喜欢”。接下来一周我们将借宿巴珐湖畔(Lake Bafa)。当晚住下时,我忽然想到自己很多年没到需要纱窗和蚊帐的地方了。
第一日在巴珐湖畔醒来,透过一片银灰色的橄榄树林,看见了暑热中迷雾濛濛的蓝色湖水。湖畔巨石嶙峋,并不葱郁,也不见多少人烟,显得遗世独立。架上挂满了葡萄藤,紫黑色的葡萄刚刚成熟,在舌尖迸射出一夏的甘甜。无花果树亦果实累累,我们摘下熟透的无花果,连果皮一起吃下,那新鲜的甜蜜像节日一样美好。巴珐湖曾是爱琴海的一处海湾,大门德雷斯河(Büyük Menderes Irmağı,亦爱奥尼亚语中的Meander)注入爱琴海的出海口。巴珐湖畔出产洁白的大理石,建造著名的阿波罗神庙和城内的美杜莎的面具的大理石材皆发掘于此处,自海上运向狄迪姆(Didyma)和周边的其他希腊古城,如著名的米利都。如今出海口已干涸退向内陆,巴珐湖成了一处内陆湖畔,因海水倒灌湖水咸涩不堪,影响到周围的饮用水。我们沿着巴珐湖畔散步,看到了一处在湖水中倒立的巨大的大理石。按理它应当被送至其中一处古城,据说是运送时不慎倾覆,重新搬运上船又太耗人力,于是被弃置在湖中。天哪,我们这说的可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诺拉和她的司机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狄迪姆的阿波罗神庙。这座美丽的城市兴建于爱奥尼亚殖民时期,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人摧毁之后,以弗所和德尔斐等地都陆续得到重建,唯有此地随着曾经的神谕一直废杞。波斯军队入侵时逼迫神庙祭司把城内宝藏尽数呈交,否则屠城将无一幸免,祭司照做了。一百多年后亚历山大大帝收复米利都(Miletus)和狄迪姆,却把曾经的祭司后人全部杀死,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向敌人的军队贡献宝藏。我正对此处的逻辑唏嘘不已,小朋友已经扯着诺拉把古城中所有的柱头式样问了一遍。他好像对美丽的藤蔓缠绕的爱奥尼亚式柱头和简洁庄重的柯林斯式柱头通通不感兴趣,而是一直要拉着诺拉数柱头处镶嵌的卵形石头。学者们对这种神秘的镶嵌物和它们出现的数量及频率意见不一。小朋友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开始觉得自己和诺拉是世界上最懂得这些eggs的人。狄迪姆这一处的阿波罗神殿极为紧凑而庄严,巨大的石柱森严罗列,地下则整齐排列着极大数量的带远古动物浮雕的祭坛式石台。神庙外的剧场已经完全倾杞,著名的石面具特别是美杜莎和波塞冬的头像却仍然保存完好,带着目盲的仿佛对世界或神意的恐惧。
在去往米利都的路上我们另外造访了一座希腊古城Priene。据说Priene是如今传世的能最好欣赏希腊古城形制的地方。大部分希腊时期的城市要么完全废杞,要么经历了极大的罗马时期和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改造,原本的面貌已经十分疏落。Priene的整个城墙,城内道路,通水渠,神庙和剧场的大体形制都保存下来了,大概是位于深山中,没有经历任何罗马化的重建。背靠陡峭的山峰,面朝一望无际的穆拉省平原,古代剧场和雅典娜神庙显得尤为壮观而高贵。诺拉告诉小朋友剧场内那些带人形雕塑的椅子都是给VIP坐的,小朋友很高兴地就这样坐上去了,然后摘了一朵野花送给诺拉,告诉她it’s from a very important person,诺拉高兴地把花别在纽扣上,并告诉小朋友这不起眼的白色野花叫做denizati(海马)。
随后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米利都,十二座爱奥尼亚城邦之一。去年夏天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亲见米利都城门和市场,占据了两个巨大的展厅。如今遗址上最显眼的却是罗马时期兴建的巨大圆形剧场,希腊化时期的古迹已经非常稀零,散落在原野之中。穆拉省一带在八月中旬气温直达四十度,我们耐到午后三四点才出门,整个下午和傍晚仍然在热浪中几乎动弹不得。当我们到达米利都时已经接近七点,热浪稍稍退却,我觉得重新又能呼吸了。小朋友很高兴地在圆形剧场巨大的隧道中窜来窜去,我出发去找他时,却无意走到了剧场后的原野。此处看起来又有五六处遗址,皆是小型生活处所类的。不知不觉偏离了游访的歩径,我漫步在布满破瓦残垣的原野上,夕照在橄榄树上落下橙红色的阴影。回望剧场和原野中四落的城市,仿佛在黄昏巨大的阴影之下缓缓地呼吸,沐浴着入夜的微风,浸透在悠长的梦境之中。这和柏林博物馆中那副著名的骸骨如此不同。找回隧道的其中一处入口后,我又回去找小朋友,期间生生撞上了一只大蝙蝠和一只黑色斑纹的大蜥蜴,不觉惊叫起来。
诺拉的司机Mulat来自湖对岸的村庄Kapıkırı,沿路带我们游访。一路上我问起诺拉Kapikiri村庄的生计,这片遍布史前岩画和古代城市的地方如今植被稀疏,牲畜都被圈养在狭窄的空间里,人们生计贫乏。古时此地因交通不便,大理石无法运达,所以建造城市和神庙的石材是红色花岗岩。几年前才通了水路和陆路,如今此地依然不为人知,几乎没有游客前来。于是本地人并无任何文物保护的概念,小学操场直接建在古代希腊城市的剧场之上,没有任何路标指示通往史前岩画的路,几处神庙荒草萋萋,周围没有任何游客设施。我们沿着古代城墙拾级而上走向雅典娜神殿,俯瞰陡峭的岩壁和热雾中蔚蓝的湖水,远处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要塞比古代城市的遗址要气派得多。随后我们沿着村庄内弯曲的小径步行前往拜访著名的恩底弥翁长眠地。这位向诸神索要永生的美少年,被赋予的是永恒的蜇眠。诺拉年轻时曾在此地过夜,心想要在梦中碰碰这美少年的魂魄,没曾想极不舒服地入睡后,半夜惊醒看见一地流浪狗,遂悻悻退场。我走进这荒草丛生的眠床,心里想着这少年梦中与月亮女神的罗曼史,又为诺拉摘了一朵denizati。
一番辗转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以弗所,赶在阳光尚未开始炙烤时抵达亚底米神殿遗址群。亚底米神殿是希腊化时期世界最大的建筑,里面供奉着被希腊人称作阿尔忒弥斯的“以弗所女神”。这个遗址群保存了历史上的好几种文明,发掘出的重要文物包括迈锡尼陶器和挂满神秘生殖崇拜式样雕饰的以弗所女神塑像,除了女神塑像保存在当地博物馆之外,大部分文物目前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其保存的城市形态中,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形态和神庙遗存已经很稀落了,主要保存完好的是罗马城市的主要结构,包括著名的罗马化的狄安娜女神神龛、图书馆,公共浴室和圆形剧场。罗马统治时期,以弗所的人口高达四五十万人,几个公共浴室的规模都蔚为壮观,圆形剧场能容纳大概两万五千观众。此地的狄安娜女神神龛是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妹妹阿尔西诺伊四世最后的避难所。凯撒和安东尼前后已经致死了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所有的共治兄弟。阿尔西诺伊四世公开抗击罗马军队,自立女王,后来被凯撒带回罗马被迫参加凯旋仪式,此后被流放,在以弗所的狄安娜女神神庙内避难。安东尼统治时期,他为了确保克利奥帕特拉作为托勒密王朝女王的统治合法性,以献祭的名义在神庙的台阶上处死了阿尔西诺伊四世。此举触怒了罗马人,人们从此纷纷预言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两人不得善终,最后也的确如是。此地的塞尔苏斯图书馆为以弗所的其中一任罗马执政官所建的公共图书馆,诺拉说图书馆的门面立壁的结构十分精巧,巧妙地运用了柱头和横梁的比例使得图书馆看起来比实际的要大。我的确觉得这本身是极为美丽的建筑,洁白精致,小朋友被已经开始炽烫的阳光晒得蒙头蒙脑,躲进图书馆遗址巨大的阴凉透风的内院不肯出来。随后我们沿着庄严笔直的大理石大道游访了贵族住宅、公共浴室和巨大的圆形剧场。这个大型遗址至今只挖掘了一部分,尚未出土的城市部分和文物令人向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此地出土的文物将送入本地的博物馆,而遗址上的建筑亦不会再被移动和漂洋过海,而将永久地栖息在它们的长眠之地。
早期基督教五大牧首区中的两个都位于当今的土耳其境内,东部的安提阿是耶稣的追随者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称作“基督徒”的地方。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启示录中的七教会(The Seven Churches of Revelation)亦位于当今的土耳其。据《启示录》第1章,基督指示《启示录》的作者拔摩岛的约翰:
“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等七个教会”。
《启示录》第2-3章记录了分别给上述七教会的七封信。使徒约翰在图拉真统治时期在以弗所带领该省的众教会,保罗也在此地写下著名的《以弗所书》。在正午时分,诺拉带着我们来到了使徒约翰墓和教堂遗址。教堂兴建在以弗所省城的高地上,一览穆拉省平原和亚底米神庙遗址上的城市曾经通往地中海海滨的笔直壮观的大理石大道。土耳其玫瑰在圣徒的墓前怒放,吐露着芬芳。然而此时,逼近四十度的气温和艳阳在洁白的大理石上反射的巨大热浪向我们逼迫而来,我已经基本无法思考和听讲了。小朋友这时候还突突问了诺拉说,你爸爸为什么来到这里要哭啊?诺拉解释说以弗所的使徒约翰墓和圣母玛利亚最后的终老之地(Our Lady’s last home)已是信徒们心中的朝圣之地,诺拉的父亲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自然有感而发。
住在巴珐湖畔的一周倏忽而过,从以弗所回来的第二日傍晚,我们启程前往诺拉的土耳其度假屋所在地妲察(Datça)半岛。从都柏林出发前我和方哲在地图上查看妲察的位置,惊讶地发现妲察跟诺拉在爱尔兰的故乡丁戈尔半岛(The Dingle Peninsula)的形状和出海位置简直一模一样。跟诺拉说起时她大笑说yes Datça to Anatolia is like Dingle to Kerry. This is my Turkish Dingle. 除了妲察的房子,诺拉和她已故的土耳其爱人在黑海边上有另一座房子,但已经准备卖掉了。诺拉说她花了三年目前才刚刚从丈夫过世的悲伤中走出,又回到了较为活跃的文学界生活,每年回土耳其两三个月跟儿孙度假,但再过一些年,大概这里会是她的终老之地。
妲察是十分典型的地中海小岛,美丽而单纯,不太为人所知,通常是土耳其本土的普通中产家庭夏日的度假地。诺拉早年嫁到土耳其并生活五年多才回到爱尔兰,多年来每年都会在土耳其许多时日,土耳其语已经十分流利。在英语完全不通行的妲察,我们变得非常依赖诺拉,方哲也不时把他的初级土耳其语拿出来秀一下,交交朋友。诺拉和她的司机带着我们大致看了妲察半岛的地貌,和著名的科尼多斯(knidos)希腊古城。古城在蔚蓝的地中海边上,洁白无暇,轻轻呼吸着海风,极为美丽动人。这是世界上第一尊裸女塑像展出的地方,在裸男雕像遍地的古希腊,那却还是相当的丑闻。于是众多旅客慕名而来偷看这巨大的丑闻。如今这雕像已经消失在历史中,其罗马时期的复制品在巴黎卢浮宫中展出,依然艳绝了展厅。妲察半岛内陆有一处十分生活化的希腊老城,因处于岛屿中心所以没有受到海盗的袭击。妲察本地十分通透,海风使得仍是很高的气温变得不再那么令人难耐,我们在傍晚时分来到老城,浓荫庇佑的屋舍和遍布老城墙垣的极为柔美多姿的藤蔓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在一处花卉极为多彩美得全然不真实的庭院另外尝试了两种本地特饮,分别由紫色欧堇和红色罂粟花的果实制成,本地蜂蜜稍浓烈的甜腻被香草的青涩中和了,再加入薄荷后,口感十分完美。老城弯曲有致,石板地面和花岗岩城墙常常中断在其中一户住户的门口,又从庭院另一处穿出,结构十分神奇。余下的时间里小朋友基本快乐地泡在地中海中,跟小鱼一起游泳,吃大量本地特产的新鲜水果蔬菜,浸透了香草的橄榄油和汁水四溢的新鲜烤肉。我们依然每半天就尝试一种新的冷饮,当碾碎的柠檬、薄荷和紫色欧芹的清香在我舌尖绽放时,我感觉呼吸的空气都变得像蜂蜜一样甜美。
离别时诺拉我和方哲都对诺拉这么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十分感谢,约好了回都柏林后再见。行程的倒数第二日,我们依依不舍地乘渡轮离开了住了五天的妲察,回到博竺。
博竺属于卡里亚省。多利亚希腊人(Dorian Greeks)在博竺建起哈利卡纳索斯(Halicarnassus)古城。“哈利卡纳索斯”这一地名是已经消落的卡里亚语,属于印欧语系安纳托利亚语族中的卢维语(Luwien)。有些学者认为卡里亚人相信波塞冬的儿子安狄斯(Anthes)是原初的建城者,“哈利卡纳索斯”一词源自其称号(Alosδkarnosδ)。 希波战争时期,哈利卡纳索斯的统治者因政见不同处死了希罗多德的叔父,著有《伊奥尼亚诸城的建立》的诗人尼阿西斯(Panyassis),迫使希罗多德在公元前457年离开了哈利卡纳索斯。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博竺作为卡里亚省的首府享受一定的自治自由。总督摩索拉斯在博竺建起了城墙和公众建筑,为今日城市形态的基础。摩索拉斯死后,其遗孀请了著名的希腊建筑师为其建摩索拉斯陵墓,今日的“陵墓”(mausoleum)一词就源于此。亚历山大大帝随后收复了整个卡里亚地区。
十字军骑士在1402年抵达博竺,利用摩索拉斯陵墓的残余建起了博竺城堡(Castle of Saint Peter)。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马尔他骑士团(The Knights Hospitaller)又在苏丹的授权下重建了在战争中残损的壁垒,为如今的博竺城堡。世界上最大的海底考古博物馆就坐落其中,里面却也保存了从古希腊一直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各种建筑和文物。我们见到许多古希腊时期的墓碑,带着清晰美丽的墓龛壁画。另一面的高塔上却是缠绕着美丽装饰的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墓碑。海底考古队在这一带发掘了众多古希腊时期的远航遗物,从酒桶、贮存食物的容器、精致的玻璃和陶器到货币、衣物和人体,布展解说也十分细致,真真大开眼界。
在妲察和博竺,旅馆和民居一样覆满了三角梅的藤蔓和无花果树。我和小朋友入夜后在旅馆游泳池游泳,美丽的花朵轻轻飘落水面,又在我们的轻触中沉入水中。第二日我们清晨即起,赶去博竺-米拉斯机场乘早航班赴伊斯坦布尔。后来在伊斯坦布尔机场转机时见到许多将赴麦地那朝圣的家庭。然而在博竺清冽的晨风中,我们驶过原野时,心思仍未离开米拉斯、以弗所和妲察的一切。飞机起飞时朝阳正升起,我在橙红色的阳光中最后看了一眼这诸神曾经行走的大地。
从都柏林出发至伊斯坦布尔转机,当晚我们抵达了博竺(Bodrum)和米拉斯(Milas)之间的小机场,诺拉已在等候我们。车以疯狂的速度穿过闷热沉重的夜色,行至米拉斯忽然开始下起小雨,司机高兴地跟诺拉说起些什么,诺拉转头:“Mulat说你们把爱尔兰的雨水带来了这里,夏日的雨水很少见,植物得到灌溉,他们很喜欢”。接下来一周我们将借宿巴珐湖畔(Lake Bafa)。当晚住下时,我忽然想到自己很多年没到需要纱窗和蚊帐的地方了。
第一日在巴珐湖畔醒来,透过一片银灰色的橄榄树林,看见了暑热中迷雾濛濛的蓝色湖水。湖畔巨石嶙峋,并不葱郁,也不见多少人烟,显得遗世独立。架上挂满了葡萄藤,紫黑色的葡萄刚刚成熟,在舌尖迸射出一夏的甘甜。无花果树亦果实累累,我们摘下熟透的无花果,连果皮一起吃下,那新鲜的甜蜜像节日一样美好。巴珐湖曾是爱琴海的一处海湾,大门德雷斯河(Büyük Menderes Irmağı,亦爱奥尼亚语中的Meander)注入爱琴海的出海口。巴珐湖畔出产洁白的大理石,建造著名的阿波罗神庙和城内的美杜莎的面具的大理石材皆发掘于此处,自海上运向狄迪姆(Didyma)和周边的其他希腊古城,如著名的米利都。如今出海口已干涸退向内陆,巴珐湖成了一处内陆湖畔,因海水倒灌湖水咸涩不堪,影响到周围的饮用水。我们沿着巴珐湖畔散步,看到了一处在湖水中倒立的巨大的大理石。按理它应当被送至其中一处古城,据说是运送时不慎倾覆,重新搬运上船又太耗人力,于是被弃置在湖中。天哪,我们这说的可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诺拉和她的司机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狄迪姆的阿波罗神庙。这座美丽的城市兴建于爱奥尼亚殖民时期,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人摧毁之后,以弗所和德尔斐等地都陆续得到重建,唯有此地随着曾经的神谕一直废杞。波斯军队入侵时逼迫神庙祭司把城内宝藏尽数呈交,否则屠城将无一幸免,祭司照做了。一百多年后亚历山大大帝收复米利都(Miletus)和狄迪姆,却把曾经的祭司后人全部杀死,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向敌人的军队贡献宝藏。我正对此处的逻辑唏嘘不已,小朋友已经扯着诺拉把古城中所有的柱头式样问了一遍。他好像对美丽的藤蔓缠绕的爱奥尼亚式柱头和简洁庄重的柯林斯式柱头通通不感兴趣,而是一直要拉着诺拉数柱头处镶嵌的卵形石头。学者们对这种神秘的镶嵌物和它们出现的数量及频率意见不一。小朋友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开始觉得自己和诺拉是世界上最懂得这些eggs的人。狄迪姆这一处的阿波罗神殿极为紧凑而庄严,巨大的石柱森严罗列,地下则整齐排列着极大数量的带远古动物浮雕的祭坛式石台。神庙外的剧场已经完全倾杞,著名的石面具特别是美杜莎和波塞冬的头像却仍然保存完好,带着目盲的仿佛对世界或神意的恐惧。
在去往米利都的路上我们另外造访了一座希腊古城Priene。据说Priene是如今传世的能最好欣赏希腊古城形制的地方。大部分希腊时期的城市要么完全废杞,要么经历了极大的罗马时期和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改造,原本的面貌已经十分疏落。Priene的整个城墙,城内道路,通水渠,神庙和剧场的大体形制都保存下来了,大概是位于深山中,没有经历任何罗马化的重建。背靠陡峭的山峰,面朝一望无际的穆拉省平原,古代剧场和雅典娜神庙显得尤为壮观而高贵。诺拉告诉小朋友剧场内那些带人形雕塑的椅子都是给VIP坐的,小朋友很高兴地就这样坐上去了,然后摘了一朵野花送给诺拉,告诉她it’s from a very important person,诺拉高兴地把花别在纽扣上,并告诉小朋友这不起眼的白色野花叫做denizati(海马)。
随后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米利都,十二座爱奥尼亚城邦之一。去年夏天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亲见米利都城门和市场,占据了两个巨大的展厅。如今遗址上最显眼的却是罗马时期兴建的巨大圆形剧场,希腊化时期的古迹已经非常稀零,散落在原野之中。穆拉省一带在八月中旬气温直达四十度,我们耐到午后三四点才出门,整个下午和傍晚仍然在热浪中几乎动弹不得。当我们到达米利都时已经接近七点,热浪稍稍退却,我觉得重新又能呼吸了。小朋友很高兴地在圆形剧场巨大的隧道中窜来窜去,我出发去找他时,却无意走到了剧场后的原野。此处看起来又有五六处遗址,皆是小型生活处所类的。不知不觉偏离了游访的歩径,我漫步在布满破瓦残垣的原野上,夕照在橄榄树上落下橙红色的阴影。回望剧场和原野中四落的城市,仿佛在黄昏巨大的阴影之下缓缓地呼吸,沐浴着入夜的微风,浸透在悠长的梦境之中。这和柏林博物馆中那副著名的骸骨如此不同。找回隧道的其中一处入口后,我又回去找小朋友,期间生生撞上了一只大蝙蝠和一只黑色斑纹的大蜥蜴,不觉惊叫起来。
诺拉的司机Mulat来自湖对岸的村庄Kapıkırı,沿路带我们游访。一路上我问起诺拉Kapikiri村庄的生计,这片遍布史前岩画和古代城市的地方如今植被稀疏,牲畜都被圈养在狭窄的空间里,人们生计贫乏。古时此地因交通不便,大理石无法运达,所以建造城市和神庙的石材是红色花岗岩。几年前才通了水路和陆路,如今此地依然不为人知,几乎没有游客前来。于是本地人并无任何文物保护的概念,小学操场直接建在古代希腊城市的剧场之上,没有任何路标指示通往史前岩画的路,几处神庙荒草萋萋,周围没有任何游客设施。我们沿着古代城墙拾级而上走向雅典娜神殿,俯瞰陡峭的岩壁和热雾中蔚蓝的湖水,远处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要塞比古代城市的遗址要气派得多。随后我们沿着村庄内弯曲的小径步行前往拜访著名的恩底弥翁长眠地。这位向诸神索要永生的美少年,被赋予的是永恒的蜇眠。诺拉年轻时曾在此地过夜,心想要在梦中碰碰这美少年的魂魄,没曾想极不舒服地入睡后,半夜惊醒看见一地流浪狗,遂悻悻退场。我走进这荒草丛生的眠床,心里想着这少年梦中与月亮女神的罗曼史,又为诺拉摘了一朵denizati。
一番辗转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以弗所,赶在阳光尚未开始炙烤时抵达亚底米神殿遗址群。亚底米神殿是希腊化时期世界最大的建筑,里面供奉着被希腊人称作阿尔忒弥斯的“以弗所女神”。这个遗址群保存了历史上的好几种文明,发掘出的重要文物包括迈锡尼陶器和挂满神秘生殖崇拜式样雕饰的以弗所女神塑像,除了女神塑像保存在当地博物馆之外,大部分文物目前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其保存的城市形态中,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形态和神庙遗存已经很稀落了,主要保存完好的是罗马城市的主要结构,包括著名的罗马化的狄安娜女神神龛、图书馆,公共浴室和圆形剧场。罗马统治时期,以弗所的人口高达四五十万人,几个公共浴室的规模都蔚为壮观,圆形剧场能容纳大概两万五千观众。此地的狄安娜女神神龛是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妹妹阿尔西诺伊四世最后的避难所。凯撒和安东尼前后已经致死了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所有的共治兄弟。阿尔西诺伊四世公开抗击罗马军队,自立女王,后来被凯撒带回罗马被迫参加凯旋仪式,此后被流放,在以弗所的狄安娜女神神庙内避难。安东尼统治时期,他为了确保克利奥帕特拉作为托勒密王朝女王的统治合法性,以献祭的名义在神庙的台阶上处死了阿尔西诺伊四世。此举触怒了罗马人,人们从此纷纷预言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两人不得善终,最后也的确如是。此地的塞尔苏斯图书馆为以弗所的其中一任罗马执政官所建的公共图书馆,诺拉说图书馆的门面立壁的结构十分精巧,巧妙地运用了柱头和横梁的比例使得图书馆看起来比实际的要大。我的确觉得这本身是极为美丽的建筑,洁白精致,小朋友被已经开始炽烫的阳光晒得蒙头蒙脑,躲进图书馆遗址巨大的阴凉透风的内院不肯出来。随后我们沿着庄严笔直的大理石大道游访了贵族住宅、公共浴室和巨大的圆形剧场。这个大型遗址至今只挖掘了一部分,尚未出土的城市部分和文物令人向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此地出土的文物将送入本地的博物馆,而遗址上的建筑亦不会再被移动和漂洋过海,而将永久地栖息在它们的长眠之地。
早期基督教五大牧首区中的两个都位于当今的土耳其境内,东部的安提阿是耶稣的追随者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称作“基督徒”的地方。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启示录中的七教会(The Seven Churches of Revelation)亦位于当今的土耳其。据《启示录》第1章,基督指示《启示录》的作者拔摩岛的约翰:
“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等七个教会”。
《启示录》第2-3章记录了分别给上述七教会的七封信。使徒约翰在图拉真统治时期在以弗所带领该省的众教会,保罗也在此地写下著名的《以弗所书》。在正午时分,诺拉带着我们来到了使徒约翰墓和教堂遗址。教堂兴建在以弗所省城的高地上,一览穆拉省平原和亚底米神庙遗址上的城市曾经通往地中海海滨的笔直壮观的大理石大道。土耳其玫瑰在圣徒的墓前怒放,吐露着芬芳。然而此时,逼近四十度的气温和艳阳在洁白的大理石上反射的巨大热浪向我们逼迫而来,我已经基本无法思考和听讲了。小朋友这时候还突突问了诺拉说,你爸爸为什么来到这里要哭啊?诺拉解释说以弗所的使徒约翰墓和圣母玛利亚最后的终老之地(Our Lady’s last home)已是信徒们心中的朝圣之地,诺拉的父亲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自然有感而发。
住在巴珐湖畔的一周倏忽而过,从以弗所回来的第二日傍晚,我们启程前往诺拉的土耳其度假屋所在地妲察(Datça)半岛。从都柏林出发前我和方哲在地图上查看妲察的位置,惊讶地发现妲察跟诺拉在爱尔兰的故乡丁戈尔半岛(The Dingle Peninsula)的形状和出海位置简直一模一样。跟诺拉说起时她大笑说yes Datça to Anatolia is like Dingle to Kerry. This is my Turkish Dingle. 除了妲察的房子,诺拉和她已故的土耳其爱人在黑海边上有另一座房子,但已经准备卖掉了。诺拉说她花了三年目前才刚刚从丈夫过世的悲伤中走出,又回到了较为活跃的文学界生活,每年回土耳其两三个月跟儿孙度假,但再过一些年,大概这里会是她的终老之地。
妲察是十分典型的地中海小岛,美丽而单纯,不太为人所知,通常是土耳其本土的普通中产家庭夏日的度假地。诺拉早年嫁到土耳其并生活五年多才回到爱尔兰,多年来每年都会在土耳其许多时日,土耳其语已经十分流利。在英语完全不通行的妲察,我们变得非常依赖诺拉,方哲也不时把他的初级土耳其语拿出来秀一下,交交朋友。诺拉和她的司机带着我们大致看了妲察半岛的地貌,和著名的科尼多斯(knidos)希腊古城。古城在蔚蓝的地中海边上,洁白无暇,轻轻呼吸着海风,极为美丽动人。这是世界上第一尊裸女塑像展出的地方,在裸男雕像遍地的古希腊,那却还是相当的丑闻。于是众多旅客慕名而来偷看这巨大的丑闻。如今这雕像已经消失在历史中,其罗马时期的复制品在巴黎卢浮宫中展出,依然艳绝了展厅。妲察半岛内陆有一处十分生活化的希腊老城,因处于岛屿中心所以没有受到海盗的袭击。妲察本地十分通透,海风使得仍是很高的气温变得不再那么令人难耐,我们在傍晚时分来到老城,浓荫庇佑的屋舍和遍布老城墙垣的极为柔美多姿的藤蔓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在一处花卉极为多彩美得全然不真实的庭院另外尝试了两种本地特饮,分别由紫色欧堇和红色罂粟花的果实制成,本地蜂蜜稍浓烈的甜腻被香草的青涩中和了,再加入薄荷后,口感十分完美。老城弯曲有致,石板地面和花岗岩城墙常常中断在其中一户住户的门口,又从庭院另一处穿出,结构十分神奇。余下的时间里小朋友基本快乐地泡在地中海中,跟小鱼一起游泳,吃大量本地特产的新鲜水果蔬菜,浸透了香草的橄榄油和汁水四溢的新鲜烤肉。我们依然每半天就尝试一种新的冷饮,当碾碎的柠檬、薄荷和紫色欧芹的清香在我舌尖绽放时,我感觉呼吸的空气都变得像蜂蜜一样甜美。
离别时诺拉我和方哲都对诺拉这么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十分感谢,约好了回都柏林后再见。行程的倒数第二日,我们依依不舍地乘渡轮离开了住了五天的妲察,回到博竺。
博竺属于卡里亚省。多利亚希腊人(Dorian Greeks)在博竺建起哈利卡纳索斯(Halicarnassus)古城。“哈利卡纳索斯”这一地名是已经消落的卡里亚语,属于印欧语系安纳托利亚语族中的卢维语(Luwien)。有些学者认为卡里亚人相信波塞冬的儿子安狄斯(Anthes)是原初的建城者,“哈利卡纳索斯”一词源自其称号(Alosδkarnosδ)。 希波战争时期,哈利卡纳索斯的统治者因政见不同处死了希罗多德的叔父,著有《伊奥尼亚诸城的建立》的诗人尼阿西斯(Panyassis),迫使希罗多德在公元前457年离开了哈利卡纳索斯。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博竺作为卡里亚省的首府享受一定的自治自由。总督摩索拉斯在博竺建起了城墙和公众建筑,为今日城市形态的基础。摩索拉斯死后,其遗孀请了著名的希腊建筑师为其建摩索拉斯陵墓,今日的“陵墓”(mausoleum)一词就源于此。亚历山大大帝随后收复了整个卡里亚地区。
十字军骑士在1402年抵达博竺,利用摩索拉斯陵墓的残余建起了博竺城堡(Castle of Saint Peter)。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马尔他骑士团(The Knights Hospitaller)又在苏丹的授权下重建了在战争中残损的壁垒,为如今的博竺城堡。世界上最大的海底考古博物馆就坐落其中,里面却也保存了从古希腊一直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各种建筑和文物。我们见到许多古希腊时期的墓碑,带着清晰美丽的墓龛壁画。另一面的高塔上却是缠绕着美丽装饰的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墓碑。海底考古队在这一带发掘了众多古希腊时期的远航遗物,从酒桶、贮存食物的容器、精致的玻璃和陶器到货币、衣物和人体,布展解说也十分细致,真真大开眼界。
在妲察和博竺,旅馆和民居一样覆满了三角梅的藤蔓和无花果树。我和小朋友入夜后在旅馆游泳池游泳,美丽的花朵轻轻飘落水面,又在我们的轻触中沉入水中。第二日我们清晨即起,赶去博竺-米拉斯机场乘早航班赴伊斯坦布尔。后来在伊斯坦布尔机场转机时见到许多将赴麦地那朝圣的家庭。然而在博竺清冽的晨风中,我们驶过原野时,心思仍未离开米拉斯、以弗所和妲察的一切。飞机起飞时朝阳正升起,我在橙红色的阳光中最后看了一眼这诸神曾经行走的大地。
fejgl
(Dublin (Baile Átha Cliath), Ireland)
My soul into the boughs does glide There like a bird it sits and si...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