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蝘
海蝘,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作小菜亦可。(《随园食单》之“海鲜单”) 海蝘即海蜒。我第一次遇见它是在麦德龙超市。其实那天我是想买巢湖小毛鱼,遍寻不着,就遇见一堆海蜒。它们与毛鱼一样小,体长5-6厘米,但不如毛鱼的扁和柔。我想起袁枚说它“味同虾类”,或许可以在餐桌上代替毛鱼呢?但,这是完全错误的。
海蜒很腥。用了很多葱、姜、蒜、辣椒和土酱蒸出来,也无法取得类似蒸毛鱼的口感。接着我又按照袁枚的说法,用它蒸鸡蛋,得到的,却是一盆人神共愤的东西。从此我对海蜒敬而远之。 但,我又错了。因为隔年后在宁波一家餐厅里,遇见一道海蜒蒸鸡蛋,与我蒸的完全不一样——海蜒哪里去了?细察,这里的海蜒居然像小银鱼一样,与鸡蛋浑然一体。难道我买的是假货?我都不好意思问个究竟。这是一个内陆食客的自卑感。 原来,真正美好的海蜒,是极小的,只有2厘米长,非常像巢湖小银鱼,名曰“细桂”。而我买的那种,太大了,泛青黑色。在宁波人眼中,属于“粗桂”。不但价格相差巨大,口感更不能相提并论。难怪袁枚还用它做小菜呢!肯定是海蜒中的“细桂”。至于是不是有虾米的味道,这已经不重要了。好吃,即一切。
请我吃饭的宁波朋友少年时代在象山度过,其爷爷是老渔民,曾带他出海捕海蜒。这种小鱼是鳀鱼的幼体,渔山列岛那边春夏之交盛产此物。到了夜晚,渔船灯火灿烂地向海面驰骋,朋友说,海风海浪里有腥味和激情,很性感。他还记得在渔船的灯光下,海面聚集的海蜒密密麻麻,一网下去,千万条小鱼嚓嚓地蹦跶!当地有支类似古代民谣的歌赞道—— 不用瞎捞不用钩,生成半寸狎浮沤。 灯光射处丁沽集,取尽鱼儿万万头。 ——“丁沽”就是指海蜒。它还有很多名字,如:丁香鱼、烂鱼丁等等。因为季节性很强,且不易保存,一旦捕获海蜒,就得尽快上岸处理。朋友的奶奶是一把好手,她和姐妹们早已在码头支起临时锅灶,烧开水等待老公们满载而归。但,这个场景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2017年我看到一个视频,也是渔民捕捉海蜒的情景。但是,没有“取尽鱼儿万万头”的豪迈,只是几个男人用抄网在礁石边捕捞,一网大约几十条吧?相当寒碜。环境变了。袁枚将海蜒当小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矣。宁波名士全祖望有诗道—— 一瓶蟹甲纯黄酱,千箸鱼头细海蜒。 ——这也是袁枚尝过的味道。那时的大海如此慷慨,将今天名贵的“细桂”贡献给千万普通百姓家的餐桌,可能没人愿意用它蒸鸡蛋吧?因为我还记得餐厅蒸出来的鸡蛋里面,不过十来条1厘米长的“细桂”,可怜巴巴,哪有当小菜吃痛快呢?
回到朋友奶奶的锅灶边。幼小的海蜒们成筐登岸,被迅速抬到女人们身边。那时还年轻的奶奶用铲子小心将“细桂”抄进小篮子,浸入开水,几秒后拎出来,倒在竹席上晾着。如果翌日太阳热烈,当天就可以买卖了。 浙江海边人更喜欢用海蜒做汤。比较简单的一种是与紫菜同煮,加葱花、盐、油即可。但给我的感觉比较清淡。另一种民间吃法是用韭菜花拌海蜒,属于凉菜。先将海蜒蒸几分钟,变软后与韭菜花和葱油、盐同拌。但餐馆里面大多不用“细桂”,而是“粗桂”,与我当年将其当毛鱼蒸出的味道,有点类似。很遗憾。 因为曾经出产量极大,导致象山、宁波一带的海蜒驰名。其实福建连江那边的海蜒也不错。土著称其为丁香鱼,自古有“夏节”来庆祝收获海蜒。其时立夏,正是海蜒繁殖期,土著们将海蜒和米浆混成一种叫“锅边糊”的食物。可惜当今人们很少吃过,也打听不到其做法细节和味道了。
但海蜒在彼处似乎更有历史文化内涵。说的是明朝末年的大文人黄道周,曾治学于东山岛。某日来了位叫“无腹子”的渔夫,恳求黄先生收留,获许。因为天灾,他们受困孤岛。无腹子勇担重任,每天捕丁香鱼煮给黄先生吃。偶然一天,黄先生发现:无腹子竟然用腿当柴为他煮鱼!惊叫:你原来是神仙啊!无腹子大喜,道:叩谢圣人赐封!即成仙而去。据说丁香鱼就是那时出现在福建沿海的,文气香浓,非凡鱼也! 的确,海蜒的含脂量高达26%-30%,是一般鱼的十倍。有人计算过,10克海蜒的营养相当于一杯牛奶。此外,民间医生还将海蜒当药材,治疗慢性肠炎、肺结核等病。如此美好的小鱼儿,当进入人工养殖行业才对。一位山东人说,1965年的老渔民见识过一网拉出海蜒3.5万斤的盛况,听着“如神话一般”。可惜那时候人们“贱”,海蜒多而不贵;如今贵而不多,其反差令人遗憾。 波平风静火光明,海蜒齐来傍火行。 若共冬瓜同煮食,清于坡老鳖裙羹。 ——一位清代的舟山文人赞海蜒的美味超过鳖裙。现在鳖也贵得很。鳖裙通常是给席间长者的。而过去的农村根本不愿将鳖端上大台面。当一盆蒸鸡蛋里面只有十来条海蜒的时候,所谓席间长者,身份其实降低了…… 比海蜒蒸鸡蛋奢侈的,是海蜒炒花生米。每盘大约有二三十条吧?江浙沪那边人挺追捧这道菜。做法是用油和椒盐在猛火中简单翻炒一下。也许袁枚所言的海蜒小菜,也包括了这一种吧?那种咸、鲜、脆、酥的口感,尤其令酒友们欣喜,每每为此浮一大白。 不过,有人说了,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海蜒制品,其实是来自日本的银带鲱。显然,它们不是一种鱼,只是外貌相似罢了。我不了解银带鲱,也无从将其与海蜒比较优劣,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既然是日本小鱼,就不该拿来冒充中国的海蜒。同胞之间,何必欺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