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城市建筑美学
查看话题 >柏林现代建筑与废墟地图
柏林很像北京。去柏林之前一天,朋友这样对我说。讲真,我也想不出更贴切的形容了。
或者说,假如你在北京寒冷的雾霾天里咒骂过,在三环四环五环上堵过,在深夜的酒吧门口呕吐过,在被城管撵走的小贩车后跟跑过,却还热爱北京,那你一定也会喜欢柏林。柏林确实很像北京,具体点儿说的话——更脏,更乱、更冷,更散漫,更疯狂,伤痕累累,又十足傲慢。站在灰蒙,压抑,散发着刺鼻尿骚味的柏林街头,一种模糊而莫名的熟悉感始终萦绕着我。
28年前被拆除的柏林墙,犹如一道褪色的伤疤,无形地横亘在这个寒冷的城市里。勃兰登堡门附近,它是满足游客好奇心的大型投币机,东边画廊一带,它是窥探旧日伤疤的猫眼。即便柏林墙已被过度解读,我还是不能免俗的试图沿着已不复存在的柏林墙,寻找东西建筑微妙的差异。
就按照东柏林/西柏林/柏林墙废墟来写吧。

COZY WEST BERLIN-西柏林篇
01-Shell-haus蚌壳屋
回过神来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蚌壳屋楼下,这幢位于街角的德国表现主义建筑有着一个可爱的名字,远远地接近它,细长的带状窗子在起伏的外墙上流动,建筑的外轮廓线从平直跳跃到曲线,像一小段轻松的音符。

透过关闭的大门,可以看到整洁的走廊亮着灯。拉了拉,门没开。又猛拉了一次,还是没开。转到另一侧的楼门外,用尽全力,这次门开了,里面走出了两个身穿跑步衣的人。面对我“是否能参观”的疑问他们的脸上刷出了:原谅这个无知的死游客吧的围笑:这里是国防部。
建筑看点:Shell-haus位于兰德维希河畔,建筑形如其名,在楼外走上半圈,你一定会由衷地感到,把“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拿来形容它,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冷战结束以后,德国大量政府机构从波恩迁到了柏林,大概因为正对着国防部大楼,蚌壳屋也被征用了。在楼下看看就好,千万不要像我一样硬闯啊,身材结实长相凶恶的游客尤需慎重。
Architect:Emil Fahrenkamp
Project Year:1932
Location:Reichpietschufer 60,Tiergarten,10785
02-Bauhaus-Archive包豪斯设计博物馆
柏林虽然不是包豪斯学院的诞生地,这个由格罗庇乌斯于1964年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博物馆,却有着全世界最全多、最全面的包豪斯作品。难能可贵的是,馆内有中文解说导览器。

兰德维希运河畔,距离蚌壳屋不远,一幢蜿蜒扭转的白色包豪斯风建筑就是了。
纪念品商店里有很多有趣而无用的小玩意。其中包括一种红蓝黄绿色块的玩具。这种简单的色块是那个时期的网红设计,很多艺术家都很喜欢这样搞。


Architect:Walter Gropius
Project Year:1964-1979
Location:Klingelhoferstrabe 14, tiergarten,10785
03- Bierpinsel啤酒刷
在Joachim-Tiburtius-BRUCKE和Schloßstraße的交界处是个风口,我怀疑那儿是不是全柏林最冷的地方。


原本的打算是看看它灯火通明的样子。然而等我在刺鼻的尿味中沿着露天水泥台阶爬到半路,被大到莫名的风吹到不得不蹲下去以免被刮到高架桥上,甚至还在台阶看到了一点儿积雪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崩溃了,去他妈的粗野主义,粗野主义就非得在积雪里尿尿吗?
建筑看点:这个头重脚轻的大蒜头建于1976年,是德国粗野主义的标志性作品。47米的巨大塔楼,居高临下地俯瞰着周边相形之下太过寻常的建筑们。像所有的粗野主义建筑一样,它曾经只有纯粹不修边幅的混凝土外观,2010年,街头艺术家Honest和Sozyone Gonzales给建筑刷上了红漆。

曾经,这里是象征舒适、自由的西德,高高在上的三层建筑里装着几家餐厅,夜店。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或许还有点眺望神秘东柏林的意味?不过对我来说,这幢建筑带着刺鼻的气味和刺骨的记忆,清晰地定了格:【粗野主义公共厕所】。
Architect:Architect couple Ursula and Ralph Schuler
Project Year:1976
Location:17 Schloßstraße Steglitz Berlin, 12163(Schloßstraße metro station)
延伸阅读:https://www.iconeye.com/opinion/icon-of-the-month/item/12497-the-bierpinsel-berlin
04-Neue Nationalgalerie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未去)
新国家美术馆坐于柏林波茨坦广场的南面,乌黑厚重的钢架平顶建筑,钢与玻璃的精妙组合,这座建筑在 1960 年代初刚刚落成时,成为新生的柏林的一个象征,也被看作是密斯·凡·德罗的建筑美学最淋漓尽致的一次表演。

整个建筑共设两层,地面层用于举办特展,地下层用于主要馆藏展示。他只用了 8 根柱子就支撑起了地面部分,而且没有角柱,其间体现出来的结构美学令人惊讶。四面钢架与玻璃构造出来的巨大透明墙体,则能看出密斯·凡·德罗想要追求的纯粹感。

Architect: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Project Year:1968
Location: Potsdamer Straße 50, 10785 Berlin
05- Residential building on dessauerstrasse 30,1994德骚大街30号住宅(未去)
为缓解战后紧张的住房问题,IBA1987年邀请了一大批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设想西柏林的新的中低收入住房。其中也包括这一幢扎哈的早期作品,轮船般向前倾斜的建筑形体,像一个太空来物,又像一个金属块,尖锐地刺在街角。

IBA项目延伸阅读:https://architectureinberlin.wordpress.com/2008/04/12/the-berlin-iba-1987/
Architect:Zaha Hadid
Project Year:1986-1993
Location:Dessauerstrasse 30
06-Corbusierhaus(未去)
位于柏林最西,如果你不嫌路远,决心一定要去瞻仰下大师作品,可以顺路去一趟魔鬼山(下条)。



07-Wohnhaus Schlesisches Tor(未去)又名:Bonjour Tristesse(你好,忧愁)
IBA1987年的住宅项目

Architects:Álvaro Siza Vieira
Architect in Charge: Álvaro Siza Vieira
Project Year:1984
Location:Schlesische Straße 1-8, 10997 Berlin, Germany,与东边画廊隔河相望。
08-Kreuzberg Tower and Wings(未去)
IBA项目。



Architects:John Hejduk
Project Year:1988
Location:Charlottenstraße 97A, 10969 Berlin
09-Teufelsberg魔鬼山(未去)
位处平原地带的柏林没有山,魔鬼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假山,因附近的魔鬼湖(Devil’s Lake)得名。柏林封锁期间西柏林燃料短缺,大量运不出去的瓦砾被堆在此处,也把从未建成的纳粹军事防御学院(WehrtechnischeFakultät)深深的埋在了其下。

这里有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冷战期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魔鬼山顶上建造了一个监听站;有美国人修过滑雪道;冷战后,还有公司买下山头打算建酒店、公寓,甚至打算把监听站改为间谍博物馆。然而几经辗转(柏林战后各处新建筑拔地而起,也让这里无利可图),最终还是成为了涂鸦、废墟探险者和滑翔伞爱好者的去处。
大卫林奇曾经表示,魔鬼山是他开设灵修学院的理想地点。
没能去上这里也是我在柏林最大的遗憾。可是实在太特么远了,草率估计需要一整天。
Location:Teufelsseechaussee 10, 14193 Berlin, Germany
东柏林篇
我有限的了解中,东柏林是柏林疯狂夜生活和天体艺术的核心所在,然而夜店和白天只能任选其一。实际上让我花了最多时间的,是两个废墟。
被遗弃的工厂、发电站、主题公园、医院……柏林大量的战后废墟让废墟探险遍地开花,或许,这是一种与历史接触的最好方式,从残破的废墟中,踏入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10-Weissensee Abandoned Children's Hospital
Weissensee是个惊喜。它是我在柏林见过的唯一自然风光,让我在这座迷之压抑的黑白城市终于有机会喘了口气。湖边宽阔的草地上,人们支起了烤肉架,芳香四溢。



然而我乘了近2小时车,实际上是为了一座废墟-------曾几何时,帝国时代最尖端的儿科机构。

有点惴惴不安的,我从破烂的围墙翻了过去。第一幢破屋外,一个身高超过1米9,浓妆艳抹的异装男吓了我一跳。跟他让人记忆深刻的外观相比,身旁在从容野餐的家人实在是显得过于平常了,我们简单聊了几句。他显然对我第一次来柏林就跑到这种地方表示不解,我也不大理解他在一幢随时可能坍塌的房子下野餐个什么劲儿。最后他说这里很多地方都烂了,叫我小心点。




这是我去过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废墟,除了有点意外的开场,后面我几乎全程是在白眼度过的——如此creepy的地方,到处都是举着相机的人。有情侣约会的,组团探险的,摄影协会的,爷爷奶奶周末遛狗的……很多热门的位置还需要排队才能拍上。柏林这满地开花的废墟探险热情还真是碉堡了。



建筑看点:这里是废墟爱好者,城市探险者的完美去处,周末人多需错峰,在人少的破楼里一定要特别当心,很多地板都腐烂了,一失足很可能让你从3楼一口气跌到地下室(不开玩笑)。
Project Year:1908
Location:BERLIN, GERMANY-Hansastraße 180 Berlin
11-Spreepark斯普雷公园



Spreepark外就是彻彻底底的郊外,走过去一路上会看到很多农田,再穿过一片迷人的树林,就能看到荒草丛生空无一人的Spreepark了。


12-归来的母牛-The Return of the Cows(东)
沿着宁静得甚至有点荒芜的Dietrich-Bonhoeffer街区走,抬头看看,墙上将会忽然出现一小片牧着大型奶牛的绿色田野,在一幢柏林战前的公寓侧面“走”着。Sergej Dott异想天开的公共艺术装置The Return of the Cows让这里多了点儿可爱的味道。

到那儿的时候附近正在施工,绕楼(巨大)一圈也没能找到可以进去的入口。

不过这一带有很多值得一逛的艺术商店和小画廊,特别是里边售卖的某些商品,还没被国内的设计师买手店卖到满街满淘宝都是。


Project Year:1969
Location:Dietrich-Bonhoeffer Strasse 23Berlin, 10407
柏林墙废墟上的新建筑
柏林墙倒塌了,留下了一片巨大的废墟,伴随这一过程的,则是德国史无前例的建筑热潮,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应邀参加了层出不穷的新首都设计竞赛。
13-Reichstagsgebäude-国会大厦改造工程
1933年2月27日被焚毁。二战后国会大厦及其周围一片废墟,市民一度使用周围的空地种马铃薯和蔬菜。1954年11月22日拱顶被拆——理由是为了减轻对被损的建筑物的负担。
1991年,联邦议会会址迁往柏林,德国国会大厦改造工程招标,福斯特获胜,他按照旧日设计的玻璃穹顶使人们能直接走到顶上俯瞰议会大楼,较以前的穹顶有了更多政治寓意,能让人体会到政治制度的开放和透明。


参观穹顶需要预约。可以提前在官网上预约,也可以提前2小时在国会大厦南边过街的对外服务处(Serviceaußenstelle)登记,然而我刚好没带护照……所以也没有去成……

Architect:Sir Norman Foster
Project Year:1990年代
Location:Platz der Republik 1, 11011 Berlin
14-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DHM-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走进那个转角,就可以看到一幢灯火通明的玻璃建筑,夜色中如同一只发光的棱镜。这幢通透的玻璃钢架结构螺旋楼梯塔,巧妙而别具一格地融入了周围的古典环境当中,一扫旧馆军械库的威严与沉闷。

建筑看点:德国的国家历史博物馆由新旧两个馆组成。北侧的新馆是博物馆在德国统一后大修葺时新增的。面对如何尊重历史,并体现其现代性、吸引游客的需求,贝聿铭选择了用透明的现代建筑连通旧馆与新馆,让原本沉闷的一个街角生动了起来,这里也是柏林的唯一贝聿铭作品。
Architect: Ieoh Ming Pei
Project Year:2004
Location:Unter den Linden 2,Mitte,10117
15-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欧洲犹太人被害纪念碑(东)
从英国大使馆左侧出来,大可不必紧张地盯着GPS。只要走过这条街,远远地就会看到这一片巨大的混凝土立方体。近3000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设计师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使用。没有雕刻遇难者姓名和任何装饰,石块朴素纯粹,反而更加庄严和肃穆。人们可从四个方向走入碑群,密密麻麻,在平坦的地面上陈列出高低起伏的波浪感,有身处洪流的迷失和彷徨。



Architect:Peter Eisenman
Project Year:2003-2005
Location:Cora-Berliner-Straße 1, 10117 Berlin
16-Jewish Museum Berlin犹太人纪念馆


Architect:Daniel Libeskind
Project Year:1999
Location:Lindenstraße 9-14, 10969 Berlin
17-Sony Center索尼中心
柏林的重建中,索尼中心代表着新的技术愿景和秩序,外在看只是一个大斗篷,一旦走进仰望则会深感身处虚拟世界,再由另一侧的出口回归现实。这其实不是我喜欢的那类建筑,更吸引我的是这个闪闪发光的建筑入口,有一个电影商店。
从SONY CENTER出来,我躲在街边的


Architect:Helmut Jahn and Peter Walker
Project Year:2000
Location:Bellevuestraße 5, 10785 Berlin
18-British Embassy in Berlin英国驻柏林大使馆
同样是勃兰登堡门附近曾经的的死亡地带上,英国驻柏林大使馆,四面对称的米黄色大楼,中央明快亮骚的2大几何色块,让它在周围米色灰色为主的直男风的建筑中脱颖而出,昭示着与众不同的腐国气质。

英国大使馆落成后,被德国建筑学家评论家批评为“平庸,布局缺乏想象,细节糟透了”以及 "More hot air than cool Britannia".这句没看懂哪位好心的同学给翻译一下?然而英国女王赞扬了该设计,称其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的公开透明和创新精神。(来源:18 July, 2000, 10:33 GMT 11:33 UK BBS NEWS)
BBC顺便点名嘲笑了同期的美国大使馆:称“其他计划建造新大使馆的国家就没这么走运了。根据美国当时对大使馆的规划,需要移动勃兰登堡门,或者至少拆掉一两条东西柏林的主要通道。美国正为此与柏林当局进行激烈的斗争。”
Architects:Michael Wilford
Project Year:1990年代
Location:Wilhelmstraße 70 – 71 10117 Berlin
19-Berlin Netherlands Embassy荷兰驻柏林大使馆(未去)

Architect:Rem Koolhaas
Project Year:2004
Location:Klosterstraße 50, 10179 Berlin
20-Kapelle der Versöhnung-和解教堂
一个阴天傍晚,搭了好久的车,我来到了这幢位于米特区原柏林墙位置的一个小教堂,结果非周日,教堂没开门,只能看到教堂的椭圆形外观和一个小小的雕塑。网上的图片显示,晴天时回廊外围木栅会向内投下斑驳的光影,晚上亮起灯也很美,但我非常怀疑教堂没活动的时候晚上是否会开灯。


建筑看点:和解教堂坐落在东西德交界处,为庆祝东西德的和解而建,本身规模就已经很小,还分为教堂核心与外圈回廊两部分,看样子只够举办一场小小的社区礼拜。可以明显感到这座教堂的象征意义大于宗教意义,就像是覆盖在柏林伤疤上一块小小的创可贴。
Architect: Peter Sassenroth , Rudolf Reitermann
Project Year:1999
Location:Bernauer Str. 4, 10115 Berlin
柏林5天6夜,对中国人的签证来说或许已经是个奢侈的安排,然而对柏林来说,还远远不够。虽然糟糕的天气让我在清醒时的每分每秒都在骂娘,柏林依然是我想一去再去的地方。柏林,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