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与马东之争
查看话题 >许知远*马东,谁补了谁的色彩
最近,文化公知许知远采访了国民道长马东,引起了一场大讨论。许知远不太讲究策略的文艺腔,招架不住马东的“好好说话”之道,从表达到思想上似乎都输得有点难看。我喜欢这场讨论,因为它真诚,没有和气的附会,许知远对马东不理解就是不理解,没有因为怕难看而伪装什么;马东的自信也是真自信,没有因为刺耳有所收敛。看视频的时候,我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很想替马东帮腔,一方面又认同许知远的焦虑:一个知识分子凭自己的力气能给这个年代留下什么?
针对这个天问,马东分了群体,他代言的是95%的人,许知远则是那5%。然而在高校普及率越来越高、生存压力又不特别避开“知识分子”的今天,95%和5%已经发生了混融。这场讨论敲打到的也可能正是混合地带的神经们。
○许知远提供的舒适圈
“十三邀”第二季拿马东X许知远打头炮,在我这里特别有意味。我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也有这样的巧合,离开大学,在精神上,我们需要新的去处。线上,我像吗啡上瘾一样依赖米未出品的“奇葩说”“好好说话”“说说而已”“饭局的诱惑”;线下,我需要经常去“单向空间”,摸一摸新书,听一听沙龙上的新见解。
在奇葩说之前,我曾沉迷于许知远的播客“单读”,它陪我度过了许多丧的时刻。就算是在煮饭,听许知远以沙哑的声音,讲他“非常喜欢的”李香兰、莫里斯·贾尔、阅读奥兹、加缪、帕斯捷尔纳克……也像是穿着围裙走进了沙龙。“文艺”是种气体,由丧气的底色和愿意了解更大的世界的冲动混合成。前提是你自以为“文艺”,自觉甚至自虐地把自己驱赶到这种状态里。它不一定会让你感觉很好,至少感觉很特别,找到了可以不谙世事的舒适圈。许知远的播客尤其会给人这种安全感。
文化人的魅力不光来自于自负,更来自偏执。许知远相信他的精英立场,怀念那个远去的充满人文主义光芒的过去。N年前,他和张帆、于威在圆明园草创一间书店时,借了本雅明的书名“单向街”。
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现代思想家,很有名的是,他曾花1000马克买下保罗·克利的画《新天使》,他迷恋新天使的脸:痴痴看着过去,却被未来这场进步的大风暴越吹越远:满满的对于过去的乡愁。
当然,对许知远来说,过去更泛泛,是一个松紧可调的概念,一流的作家学者都可同框,前提得是他“非常喜欢的”,他们一起要对抗的就是这个“没有文化、信仰崩零、越来越粗鄙化”的时代。
许知远既然有“洞见”,也就一定会有“盲见”。看到和看不到的总是一体两面。看重了当今的娱乐致死、信仰危机,就看轻了草莽丛生的新经验。
其实也并非没有全看到,只是许知远的知识贵族气太重,在策略上,他接受这个多元时代,和风投公司合作,拓宽单向空间的产品线;在战略上,他坚守心里的自留田,只有退回他的精英庄园,他才是他许知远。
○看马东是对看许知远的矫正
对我而言,看马东是看许知远的矫正。不管是视野上还是趣味上。马东说他和许知远本质一样,他把自己的文人之忧虚化成一团悲凉的底色,萦绕在那儿,然后卸下顾忌,拥抱这个知识化的商业主义全线铺开的时代。带着自嘲的坦率,他向金主爸爸“谄媚”;带着从俳谐中挣扎出的正经脸,他兜售非常健康的价值观。借用罗振宇的说法,知识分子凭知识赚钱是这个时代最正当的事业。
马东和马东的战队是大众群体的意见领袖,讨论的是柴米油盐、房子票子孩子、恋爱和焦虑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每天睁眼即见的。这些个生而为人的纠结,你假清高它也在,你越回避它就越显眼,少有谁可以文艺成“哲学家”,将它抹了不见。马东们面对它,大张旗鼓地讨论它,从表到里,摸出淹没在表象下的任督二脉,又俏皮又准确地指给你看。
《奇葩说》是深度轰炸,语言的装饰感极强,不靠理论、甚至不靠道理说服你,仅凭修辞本色的声势把你卷走;在看似不同的意见里来回摔打,理未见得越辨越明,对于生活的理解却可能越来越宽容。尊重个性、生活和爱,往往就是诡辩之下的立足点。
《说说而已》则是金句横行,30秒钟发射一个观点,没有废话,直怼要害。比如“有可能你舒适富足的生活反而成了我努力赚钱的一个动力,如此一来,我又怎会讨厌在我身边装逼的人呢”。我喜欢《说说而已》在势能上带给我的碾压感;随大流,模棱两可,没有主张,在现实当中太常见了。人们缺乏表达的精度,更缺乏表达的思路。
在这个意义上,马东给了我们新的教养。之所以说是“教养”不是“说教”,更因为形式感的愉悦,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没有“文化”,是不是粗鄙、俗,没关系,幽默又有态度,就会翻转成为精致。看米未的产品,所以觉得既高级又放松。
○两件值得警觉的事
许知远给我们的自信是“我在关心我之外的事。”
马东给我们的自信是“原来我的事也可以值得关心。”
许知远给我们的自卑是“还有这么多的作者我们没读过。”
马东给我们的自卑是,“还有这么多的活法我们没有趟过。”
哪一个更优越呢?好像这道题目并没有那么好选,所以就不选,依照心里犯痒的直觉去想去的去处,就好了。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纠结的。两个人的态度却提醒我们有两件需要警觉的事。
☆大学精神的“狭隘化”更值得被警觉
剪辑版的视频很好地暗示了许知远的形象。背景是书房,是大轮廓下的人来人往,然后是正襟危坐、冥思苦想。他是人文精神的讴歌者,却只喜欢作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这样的“大写”人,而不是俗人,不是你我。听他、读他,需要聚精会神,需要在大家和小我之间不断“找茬”,需要有抓起书本恶补无底的知识漏洞的紧张感。这很像大学里人文教育的风格。在大学里,毫不违和;但出了校门,就会显出围墙还在的狭隘。
“狭隘”,放在许知远身上,其实并没有大碍。选择什么样的事业和生活,全在个人,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值得警觉的,倒是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这是我从大学nerds跳出成为职场人,对学院派的统一警觉。许多教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年又一年重播PPT、嚼冷饭,更可怕的是怀着权威学者的舒适感,没有负担地忽视这个时代的新动态。和学术的恋爱,渐渐变成对个人成就史的自恋。
作为天资不好的Nerds,我也或多或少感染了这种傲慢,空无一物、只剩疲软的傲慢。教授们已经出师,对于半瓶子醋的学生,这种念头真是有百害无一利。你很容易变成眼高手低的虚无论者。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样的“盲见”会比没有钻研好一门学问,给一个人的成长造成更大的障碍。和父母好好聊一场天,踏踏实实写好一篇文,不厌其烦打磨一个ppt,和队友合力办好一场活动,在执行难度和意义的高级感上并不亚于写一篇论文。更何况,有多少论文都是复制黏贴的快手货。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已经没有了思辨传统和人文理想,我始终相信,在年少轻狂的时候遇见人类最高贵的思想,是人一生最幸运的时刻。大学有理由鼓励严肃的读书人,在学问的险境上勇敢而执着地走下去;同时,也有责任向大多数学生提示现实:生活的题目不高贵,也不发光,却和我们的成长血肉相连。尤其当人们面临这样一个挑战:知识付费时代正碾压过来,认真生活的人都有权开讲,拒绝开眼看未来的人未来也看不见他。
☆“奇葩星球”可能成为新的霸道
还有第二件事值得警惕:“奇葩星球”避免不了对自身美学的复制,虽然它小心翼翼地添加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但还是会有大家走向一个风格的倾向。如果所有人都成了同一种画风,“奇葩”恐怕就是假奇葩了。嬉笑怒骂、声势夺人,炮制有趣,不接受“无聊”:也可能成为新的霸道。在看“奇葩大会”,大咖选人时毫不遮掩的喜好判断,尤其会这种担心。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跟奇葩说的名嘴们不太相像的那些人。不管是大众娱乐的属性,还是先来者的霸权,“奇葩星球”最大的危险都在于它有一天会失去自己所标榜的宽容。
记得采访的最后,马东说,“我一点不讨厌许知远,我喜欢他,因为他提供了新的色彩。”我相信这是真心话。兜兜说许知远可能是马东内心深处渴望成为而没有成为的人。或许不错。不管怎样,我很感激十三邀策划的这一次访谈。看见不一样的色彩,看见自己的单调,和可能存在的狭隘,是许马对话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
针对这个天问,马东分了群体,他代言的是95%的人,许知远则是那5%。然而在高校普及率越来越高、生存压力又不特别避开“知识分子”的今天,95%和5%已经发生了混融。这场讨论敲打到的也可能正是混合地带的神经们。
![]() |
○许知远提供的舒适圈
“十三邀”第二季拿马东X许知远打头炮,在我这里特别有意味。我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也有这样的巧合,离开大学,在精神上,我们需要新的去处。线上,我像吗啡上瘾一样依赖米未出品的“奇葩说”“好好说话”“说说而已”“饭局的诱惑”;线下,我需要经常去“单向空间”,摸一摸新书,听一听沙龙上的新见解。
在奇葩说之前,我曾沉迷于许知远的播客“单读”,它陪我度过了许多丧的时刻。就算是在煮饭,听许知远以沙哑的声音,讲他“非常喜欢的”李香兰、莫里斯·贾尔、阅读奥兹、加缪、帕斯捷尔纳克……也像是穿着围裙走进了沙龙。“文艺”是种气体,由丧气的底色和愿意了解更大的世界的冲动混合成。前提是你自以为“文艺”,自觉甚至自虐地把自己驱赶到这种状态里。它不一定会让你感觉很好,至少感觉很特别,找到了可以不谙世事的舒适圈。许知远的播客尤其会给人这种安全感。
![]() |
文化人的魅力不光来自于自负,更来自偏执。许知远相信他的精英立场,怀念那个远去的充满人文主义光芒的过去。N年前,他和张帆、于威在圆明园草创一间书店时,借了本雅明的书名“单向街”。
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现代思想家,很有名的是,他曾花1000马克买下保罗·克利的画《新天使》,他迷恋新天使的脸:痴痴看着过去,却被未来这场进步的大风暴越吹越远:满满的对于过去的乡愁。
![]() |
保罗·克利新天使 |
当然,对许知远来说,过去更泛泛,是一个松紧可调的概念,一流的作家学者都可同框,前提得是他“非常喜欢的”,他们一起要对抗的就是这个“没有文化、信仰崩零、越来越粗鄙化”的时代。
许知远既然有“洞见”,也就一定会有“盲见”。看到和看不到的总是一体两面。看重了当今的娱乐致死、信仰危机,就看轻了草莽丛生的新经验。
其实也并非没有全看到,只是许知远的知识贵族气太重,在策略上,他接受这个多元时代,和风投公司合作,拓宽单向空间的产品线;在战略上,他坚守心里的自留田,只有退回他的精英庄园,他才是他许知远。
○看马东是对看许知远的矫正
对我而言,看马东是看许知远的矫正。不管是视野上还是趣味上。马东说他和许知远本质一样,他把自己的文人之忧虚化成一团悲凉的底色,萦绕在那儿,然后卸下顾忌,拥抱这个知识化的商业主义全线铺开的时代。带着自嘲的坦率,他向金主爸爸“谄媚”;带着从俳谐中挣扎出的正经脸,他兜售非常健康的价值观。借用罗振宇的说法,知识分子凭知识赚钱是这个时代最正当的事业。
马东和马东的战队是大众群体的意见领袖,讨论的是柴米油盐、房子票子孩子、恋爱和焦虑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每天睁眼即见的。这些个生而为人的纠结,你假清高它也在,你越回避它就越显眼,少有谁可以文艺成“哲学家”,将它抹了不见。马东们面对它,大张旗鼓地讨论它,从表到里,摸出淹没在表象下的任督二脉,又俏皮又准确地指给你看。
《奇葩说》是深度轰炸,语言的装饰感极强,不靠理论、甚至不靠道理说服你,仅凭修辞本色的声势把你卷走;在看似不同的意见里来回摔打,理未见得越辨越明,对于生活的理解却可能越来越宽容。尊重个性、生活和爱,往往就是诡辩之下的立足点。
![]() |
《说说而已》则是金句横行,30秒钟发射一个观点,没有废话,直怼要害。比如“有可能你舒适富足的生活反而成了我努力赚钱的一个动力,如此一来,我又怎会讨厌在我身边装逼的人呢”。我喜欢《说说而已》在势能上带给我的碾压感;随大流,模棱两可,没有主张,在现实当中太常见了。人们缺乏表达的精度,更缺乏表达的思路。
![]() |
在这个意义上,马东给了我们新的教养。之所以说是“教养”不是“说教”,更因为形式感的愉悦,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没有“文化”,是不是粗鄙、俗,没关系,幽默又有态度,就会翻转成为精致。看米未的产品,所以觉得既高级又放松。
○两件值得警觉的事
许知远给我们的自信是“我在关心我之外的事。”
马东给我们的自信是“原来我的事也可以值得关心。”
许知远给我们的自卑是“还有这么多的作者我们没读过。”
马东给我们的自卑是,“还有这么多的活法我们没有趟过。”
哪一个更优越呢?好像这道题目并没有那么好选,所以就不选,依照心里犯痒的直觉去想去的去处,就好了。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纠结的。两个人的态度却提醒我们有两件需要警觉的事。
☆大学精神的“狭隘化”更值得被警觉
剪辑版的视频很好地暗示了许知远的形象。背景是书房,是大轮廓下的人来人往,然后是正襟危坐、冥思苦想。他是人文精神的讴歌者,却只喜欢作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这样的“大写”人,而不是俗人,不是你我。听他、读他,需要聚精会神,需要在大家和小我之间不断“找茬”,需要有抓起书本恶补无底的知识漏洞的紧张感。这很像大学里人文教育的风格。在大学里,毫不违和;但出了校门,就会显出围墙还在的狭隘。
“狭隘”,放在许知远身上,其实并没有大碍。选择什么样的事业和生活,全在个人,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值得警觉的,倒是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这是我从大学nerds跳出成为职场人,对学院派的统一警觉。许多教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年又一年重播PPT、嚼冷饭,更可怕的是怀着权威学者的舒适感,没有负担地忽视这个时代的新动态。和学术的恋爱,渐渐变成对个人成就史的自恋。
作为天资不好的Nerds,我也或多或少感染了这种傲慢,空无一物、只剩疲软的傲慢。教授们已经出师,对于半瓶子醋的学生,这种念头真是有百害无一利。你很容易变成眼高手低的虚无论者。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样的“盲见”会比没有钻研好一门学问,给一个人的成长造成更大的障碍。和父母好好聊一场天,踏踏实实写好一篇文,不厌其烦打磨一个ppt,和队友合力办好一场活动,在执行难度和意义的高级感上并不亚于写一篇论文。更何况,有多少论文都是复制黏贴的快手货。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已经没有了思辨传统和人文理想,我始终相信,在年少轻狂的时候遇见人类最高贵的思想,是人一生最幸运的时刻。大学有理由鼓励严肃的读书人,在学问的险境上勇敢而执着地走下去;同时,也有责任向大多数学生提示现实:生活的题目不高贵,也不发光,却和我们的成长血肉相连。尤其当人们面临这样一个挑战:知识付费时代正碾压过来,认真生活的人都有权开讲,拒绝开眼看未来的人未来也看不见他。
☆“奇葩星球”可能成为新的霸道
还有第二件事值得警惕:“奇葩星球”避免不了对自身美学的复制,虽然它小心翼翼地添加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但还是会有大家走向一个风格的倾向。如果所有人都成了同一种画风,“奇葩”恐怕就是假奇葩了。嬉笑怒骂、声势夺人,炮制有趣,不接受“无聊”:也可能成为新的霸道。在看“奇葩大会”,大咖选人时毫不遮掩的喜好判断,尤其会这种担心。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跟奇葩说的名嘴们不太相像的那些人。不管是大众娱乐的属性,还是先来者的霸权,“奇葩星球”最大的危险都在于它有一天会失去自己所标榜的宽容。
记得采访的最后,马东说,“我一点不讨厌许知远,我喜欢他,因为他提供了新的色彩。”我相信这是真心话。兜兜说许知远可能是马东内心深处渴望成为而没有成为的人。或许不错。不管怎样,我很感激十三邀策划的这一次访谈。看见不一样的色彩,看见自己的单调,和可能存在的狭隘,是许马对话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