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是聪明人,马东是真聪明
原创 刘炎迅 首发于微信公号《有个故事》

1、许知远是聪明人。马东是真聪明人。
2、看上去,聪明人许知远,由表及里的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马东则是真聪明,似乎更接近于实用主义。
3、聪明人许知远爱读书,是个饱学之士。
他从早年到如今,文风最显著之处,就是掉书袋,字里行间绵密的理论溯源和概念摘引,以及各种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咖们的金句,信手拈来,展现出独特的翻译腔的文本。
他早年成名于报社,但并不擅长实地的采访和面对面的交谈,这一点再后来的《十三邀》里,呈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文艺青年和理论爱好者,他更愿意也更擅长写评论。
他喜欢做观察家,善于运用书本上的道理,去解读眼前的现实,却又缺乏足够的耐心。
他曾经试图用很长的时间,扎进中国的现实里,去实地走一走,从东北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完成一本保罗·克鲁式的游记,从而去离开书本,去理解这个国家。但遗憾的是,他没有耐心,这场原本精心计划的旅途,只在开始后的40天就草草结束。
正如他当时自嘲:“耐心与观察力的双重不足,让我经常选择用历史背景来填充现实描述的不足。”
他坦言:“我是个容易厌倦的观光客,经常对于眼前的人、物、风景视而不见。我中了理论太深的毒,总以为要将一切装入一个分析框架中,才觉得心安。”
这样的坦白,是在大概7年前,那时他不过33岁左右年纪,而立之年,踌躇满志,但一晃这7年,如今41岁的他,并没有四十不惑,甚至从他在《十三邀》里与马东对谈时,依旧显示出7年前的那种心理状态。
他试图定义马东,这是一个与他一样满腹经纶之人,也是对家国世道忧心忡忡的家伙,所以他会去问,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你不感到不舒服吗?等等类似的问题,是在发问,也是在向知己的倾诉和表白。
从镜头里他的坐姿就看得出,他一开始很放松,仰着靠在椅背上,翘着展开式的二郎腿,一副见到知己老友准备一吐衷肠的姿态,但马东呢,却不是,看上去也放松,但保持着克制和礼节,坐姿上是端正,挺直,呈现出亲切的距离感。
所以在随后的交谈里,一上来,许知远抛出几个问题,试图挖出他以为的马东藏在心底的某些知识分子的时代困惑和不合时宜的怀疑,但得到的答复却是马东微笑的回答:“我没有那么自恋。”
马东是真聪明的那一类人,大概都是很早就独自去闯江湖的年轻人,独自熬着苦日子滚地躺过雷的那种人,再加上也是饱读诗书,家学渊源,见过比一般人更多的冷暖生人,他不会概念先行,缺乏耐心的面对现实。
虽然都已经是中年,按照流行的话说是端起保温杯的年纪,但很明显,聪明人许知远还是个单纯的老书生,而马东真是聪明,活的很透彻,啥都明白,所以会说“能爽一会是一会儿”。

4、聪明人许知远脱离爱他的那个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小圈子,会被大众人群视为一点迂腐,活的开心一点不好吗,想那些没用的道理说那些无趣的观点,有啥意思呢?
而马东真聪明的细节,在《奇葩说》里呈现的淋漓尽致,尽管这是一档看上去舞台浮夸、装扮古怪的节目,但骨子里却并不粗鄙和浅薄,我认真的看了几期,惊叹于其中辩手们对于一个辩题的解构和分析,那些话,骨子里也都是在讲道理,甚至有煽情,但却没有让人感到迂腐,哈哈呵呵之间,全盘接受,成为最牛逼的时尚。
所以当许知远在问马东这个时代是不是粗鄙化了,显然是问错了人,也表错了意,他这样的提问,是想当然了,也是缺乏对采访者基本事实的有耐心的了解。
所以当马东一句“我们曾经精致过吗?”许知远一下子有点蒙,回了一句最失败的话:“我们曾经向往过精致。”
5、聪明人许知远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里,有几个他坚持的打开这个世界的几把钥匙,比如对商业和钱的羞耻感。
所以他会问马东,在节目里念广告,会不会不适应?
而马东真聪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找到了他所说的“艺术创造”和金主爸爸之间的平衡和自我舒适感。他在节目里做总结陈词,一副严谨认真的样子,说着说着,话锋一转,就能赚到赞助商牛奶的广告词上:“脑后吐真言”,这让许知远有点哭笑不得,直呼“这也转的太快了”,但同时也不免的觉得还不错。
而当编导在问许知远,如果能赚很多钱,让你去做这样的节目,去念这样的广告,你接受吗?许知远是犹豫的,他说的是自己怕是干不好,而不是断然拒绝。
可见,在这个时代下,他的愤怒或者怀疑,恐怕也有几分跟不上时代迭代的焦虑和不安。
《奇葩说》这样的节目,每一个人都是伶牙俐齿,都是刀尖子上滚着舌头,针尖麦芒,不玩抽象和虚的,理论联系实际,都是人情练达即文章,许知远还真的未必能胜任,他文章能写,但人情尚未练达。
6、聪明人许知远总是强调自己对技术进步忧心匆匆,技术的进步不一定都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他在采访马东时候一再怀疑的,以至于马东笑着说,我觉得你是那种凡事儿都得找点负面的人。
知识分子的怀疑精神当然很重要,但一定不能空中楼阁,否则只会让自己的怀疑和担忧变得不切实际,以及让人呲之以鼻。
马东是真聪明的人,他不怀疑,而是拥抱,去学习,去掌握,拿起新一代的大宝剑去战斗。
至少从采访中的言谈是这样的,当然他在采访中也还是说了一句“底色是悲凉的”,这句话,是真心话,但与其说是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和担忧,倒不如理解成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嗟叹和自怜。这是他鲜有真情流露的一刻,但很快就收起来。
聪明很好,难得糊涂更难能可贵。
7、聪明人许知远喜欢回忆往昔岁月静好,而马东更愿意很聪明的去看未来相信时间的沉淀。
所以他两讨论时代优劣和大众文化中的精致和粗鄙的问题时,马东的理解更准确一些,时代是反复迂回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个大众文化消费的过程,最终时间沉淀的,才是后来人觉得的精致和文化成果。
所以梅兰芳就是那个时代的刘德华。
8、其实聪明人许知远和真聪明人马东,都是我喜欢的,他们之间不是对错之别,而是利弊和得失的拿捏。
从另一个层面,他们不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体两面。
我们有时更愿意做许知远,有时也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马东一些。
就这么回事。
做许知远的时候,我们不是装逼,我可以心怀偏见,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去向往这个世界存在某种精致化的理想状态。
变成马东一些,我们先把日子过得扎实一点,不也挺好。
9、最后我总觉得,41岁的许知远,在这个年纪做这档节目,其实是一个机缘。
他需要被打破,走出书本,更耐心的去接触这个世界,去与马东这样的嘉宾聊,将偏见变成不惑。
少了点愤怒,也或许少了一点悲凉。
那样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