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 | 转学】Hey, Mr. Curiosity | 请对安分保持恐惧——华楚尧(曼荷莲女子学院)
![]() |
“Kathryn A. Finney是一个为拉丁裔黑人女性创业家募集资金投资的人。她的成功案例让后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为少数群体集资。
她在2017届Mount Holyoke College的毕业典礼上讲:很多人希望女性放小自我,但是我告诉你,你要衍生自己,让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
我是我那一届唯一一个非白人,当我在学校竞选学生政府的时候被欺负。我当时很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试图让自己变得很小,变得不存在,
但我父亲有一天找我谈话,问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藏起来?
她说,你让自己变得渺小是在亏欠这个世界,无论你做什么,你正真的耀眼的自己都会闪闪发光,甚至当你试图去掩盖,她也会发光。
Courage to be able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ves, have faith in people, have faith in the world and go out there and do the work that we have to do to make a really free and a justice society.”
——第一百八十届曼荷莲女子学院毕业典礼
[有关决定]
“去反抗,去爱,去改变世界吧!” 5月底,我的朋友圈被这篇纪录MHC 2017毕业典礼的文章刷屏。我感动于作者的价值观,也感动于这所女子文理学院的价值观。我看到了同龄人心中所燃起的火焰,我愿意去相信诗和远方不等于飘渺和虚幻。带着好奇心和勇气,我最终选择了它。
作为一个已经在上海读了两年大学的人,我此前从未想过还能有机会去到我心心念念的文理学院接受本科教育。当我在曼荷莲的admission页面看到“Congratulations-the answer is yes!”几个蓝色的大字时还有些不敢相信。大陆本科转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小众的群体。而文理学院又几乎不招中国转学生。曼荷莲的这份offer真的来之不易,我感谢她选择了我。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很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从小到大都在父母身边乖乖地长大,我对挑战仍有恐惧,但也比不上对安分的恐惧。对于20岁的年龄来说,安分这个词太可怕了。初三那年,我选择放弃了七宝的推优,放弃了和最好的一群朋友们在一个班级的机会,放弃了上学路只要10分钟的便利,而选择租房子去了远在杨浦的复旦附中。高中三年我却过得太安分,在优秀的人群中我甚至有些无所适从。那时的我胆小怯懦,经历了太多的难堪与失意。然而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她,我爱她。我感激附中让我见到什么是优秀,什么是情怀,让我知道怎样去做一个人。高考的失利让我进入了保底的大学,还未入校之前我便带着偏见和peer pressure想要离开。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懒懒散散也毫不思考地准备着复交插班生的考试。以失败告终。于是我终于停下来,观察、思考,国内的大学到底能带给我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 而我又该做什么?
我或许可以在不甘中学会自恃,甚至也能从那种生活状态中挖掘出某种别样的生命力。我也想拒绝任何冒险,对世界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什么期待,做一个安安分分且灵魂有也能有香气的人。回想起来,大一大二这两年确实挺轻松愉快的,加入了喜欢的社团,认识了友善的朋友,吃遍了大学城的外卖,逛遍了文汇路的咖啡馆。其实我可以就这么继续在熟悉的地方轻松地读完大三大四。我能清楚地想象到如果安分地留下来,我未来的两年会是什么样,签到,点名,实习,毕业答辩。那样清晰的画面却让我感到害怕。因为大学的时光对我而言所剩无几,我能拥有的,只是这些剩下的,还数得过来的日子。我知道我不愿意就这样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我还想做更多的尝试,不想妥协,不愿将就。
我听过这么一句话,说是“人长大了,总要和这个世界和解。”原因他却没有很大方地告诉你——在我和世界和解的时候,我也否定了自己。 “你最好喜欢上大家认为你该嫁的人;你最好在一个合适的年龄摆出领证的姿势,然后接收已成体系的祝福致辞;你最好在合适的年纪拥抱后代,然后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没有什么问题。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走过了这样的路。与社会半接轨的这些日子里,我能感觉到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把人拉低,总有一种执拗的怀疑要撕破人文主义的温情面纱。
我知道,和我一样不甘心的人有很多。站在第三方的眼光,倒是可以大言不惭地告诉你“去试一试”,“去过自己的生活吧”。但这件事,终究要自己想通。我并不清楚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安分是让你产生犹豫的。但犹豫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你其实很清楚,这个安分,你并不是很喜欢。如果需要理由的话,这句不喜欢,就够了。
[有关过程]
我曾经认为,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站立,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些可以用尽全身力气去拥抱的对象,于是很多年,我都力图按照某些人提出的某个形象创造自我,并且毫不自知。在申请季之前,我一直接受着太多的外力,以为我好的名义要求我成长,提出种种要求,设定种种期望,企图通过外力来改变我。直到我经历失去,直到我独自一人面对这个申请季——处于孤独之中,一切都需凭自己决断。
我越来越认同昂山素季所说的“真正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藉由他人的存在,我更加意识到个体孤独无依,我们不可能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恒久的安全感。这就意味着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依循与复制的,我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完全由自己承担风险,完全由自己做出选择。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是艰难的,但是一定要做。只要愿意,我们能做的事其实很多。
落到最切实最细小的问题便是:Essay选择什么主题?申请哪几所学校?转到哪一个专业?我在同学们忙着期中考试的时候自学SAT,在室友们的呼噜声中改完一篇又一篇申请essay,在上大课的时候悄悄在底下开着电脑做托福模考……精神负担很重。和高三出国党们相比,转学党身处的大环境完全不同。周围的同学们都是上课玩手机,翘课去市区浪……要,定,心。托福SAT也不是你要面对的唯一的考试,学校里的GPA同等重要。我准备标化的时间不长,3、4个月里学习并考掉了托福SAT。也没有上过什么辅导班,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一切都是自学的,结果就是我四刷了托福,然并卵。[学弟学妹们千万别学我,因为托福我被老板嘲笑过好多次了]那段时间真的是身心俱疲,我记得我是考完SAT紧接着二刷托福然后自学学校里的期末考试紧接着第二天又三刷托福。在这期间我大概是越战越勇吧,一有零碎的时间就在填各种表格,跑教务处,把成绩单送去wes&cdgdc做认证,每天凌晨都还在写essay……由于我的选校list真的很长,所以我有很多很多的essay要写。而我又是个很追求精细的人,每一篇文书都要来回改个4、5遍,电脑里essay文件夹内容估计上百了。因为要写这篇树英成长我又打开了那个文件夹,看着满满的几十篇文书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这是一条很孤单却也很快乐的路,没有人可以理解你,但你自己终于可以理解自己了。
我提交的第一个申请是老板最爱的USC,在大年三十的零点。伴随着电视机里的欢呼声和微信的无数弹窗,我按下了submit。大年初一,我闷在房间里改换了无数遍主题的女神校UNC的文书改了一整天,但收到的第一封拒信,也是来自北卡。那天我还在做兼职,朋友抢过手机帮我看了最终的结果,然后我就看到了一张苦瓜脸对我说“没事,你以后会习惯的。”果然,后来连连收拒信的我真的习惯了这种打击。
我超感谢给我发来offer和waitlist的学校们。曼荷莲其实是我在提交完了所有的原定学校,申请季已经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申请的,没想到会是我最终的归宿啊hhh,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弃疗,没人知道下一颗巧克力会是什么味道。
[有关感谢]
▶[父母]
最最想感谢的就是父母对我无条件的信任。无论是我突然做出的转学这个决定,还是后来选学校,选专业,他们从来都未加干涉却一直支持着我。他们认可“好女儿志在四方”,认可我对安分的恐惧,认可我。我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这样一个家。话不多说,真的感谢。
▶[树英&DTR]
从我决定要转学去美国,到动身寻找留学机构,只间隔了一天。我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去了解了各种中介。如果我没有来树英,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有去读LAC这条路可以选择。没有任何一家中介觉得美国的文理学院有转学进去的可能性,也没有一家中介推荐我去申请。
寻找留学机构的第五天,我来到了树英。和别的机构很不同,没有华丽的大堂,没有正经的前台,只有坐在玻璃房里冲我招手的DTR。老板的个人魅力真是大,让我当下就决定要来这里。
老板说,树英人是理想主义者。是的,功利主义至上的社会,或许唯有保持对人性的好奇,对社会的希冀,唯有记住,无知不是纯洁,愚昧不是德行,偏见不是原则,才能不断冲击着打碎着撕裂着我们原本狭隘的内心。精神生活的荒芜,从几十年前的被迫放弃到今天的主动放弃,历史转了一个圈,我们依然在苍凉的荒野原地徘徊。但,总有些人在还原“人”,总有些人在踏踏实实认识“人”,复旦附中人就是这“有些人”,树英人也是这“有些人”。
▶[Daniel]
我特别感谢树英,让我遇到了这样一位极好的mentor。如果没有他,我这个申请季可能会走得更为艰难。他给予了我文书上切实的帮助,也给予了我精神上无限的支持。邮件里我给他发过无数次的Thanks for your support, 次次无比真诚。每次打开他的feedback我都感叹于他对我文书提出的疑问与改进。在我每一次想不出来essay主题的时候,他都会耐心地引导我;在我否定自己的想法觉得这样不合学校胃口的时候,他鼓励我做自己;在我对Rebecca已经改过很多次的essay仍然精益求精的时候,他耐心地为我写批注。我期待在树英和他的每次会面,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一谈就是一个下午。
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3月的某一天,凌晨两点,我窝在寝室床上,开着暗暗的夜灯,essay一筹莫展。在我发了半个小时呆之后,手机震动,我收到了Daniel发来的刚改好的文书。邮件正文里两个只有两个字[加油]。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矫情,可当时的我看到那两个字的那一瞬间,真的就没忍住哭了出来,感动到甚至想穿过屏幕去给他一个拥抱。
I clearly remember that one day in March at 2:00AM. I snuggled up in bed, feeling lost when writing the essay. After staring blankly for nearly half an hour, I found my phone vibrated. That was the newly-revised essay you sent to me and there were only two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mail body——“加油”. The moment I saw these two words, I burst into tears. I was so moved that I even wanted to go through the screen to hug you. It was you that made me feel that I’m not alone during this period. I cherish your encouragement and I love talking to you at Shuying in that small room. You are so warm. I sent lots of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in the email and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every time I was saying this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Rebecca]
这是另一位素未谋面却也极好极好的mentor。她似乎有一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每次看到她发回来的feedback都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我的拖延症让我常会出现在ddl前两三天才把文章发过去的情况,而面对我这种很不守规矩的做法,Rebecca都会很耐心也很迅速地想办法回我。[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能学我,essay一定要早点发过去!早点发过去!早点发!]
▶[美丽的璐璐姐]
璐璐姐真是年轻美丽又温柔可爱!
总是很耐心地回答我各种零零碎碎的小问题和钻牛角尖的小问题,谢谢你啦!
▶[朋友、师长]
对于你们,想说的太多了,所以一时间竟也不知道在这里写些什么好。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感谢这一路来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
我感谢这一路来听了我无数次深夜崩溃的朋友们
我感谢这一路来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的学长学姐们
我感谢这一路来帮助我的大学辅导员和高中老师们
谢谢你们。
2016届附中毕业典礼的《约定》是我最喜欢的一首MV,熟悉的声音诉说着“就此告别只身走向明天,过去只做怀缅。/ 来年再会长亭外古道边,无穷芳草连天。”待到来年再会,祝愿所有人走在春暖花开的路上——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这样的字句其实很扎实,它通向远方,但绝不虚无和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