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三十岁前,才是活着

我要在三十岁之前死掉,
人一过了三十岁就只能变得丑恶。
这是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里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是他的哥哥,黑泽丙午。
黑泽明是大师,毋庸质疑,若不是因为黑泽明我们也不会知道黑泽丙午何许人也。
黑泽丙午与弟弟黑泽明之间,就如演员德川梦生所说,像是照片的正片和底片。

而黑泽明自己也曾多次提到自己就像是哥哥的影子,“他魂归神坛,把我孤独地留在人间”。
通过黑泽明在自传中对哥哥丙午的描述,不难发现,黑泽明几乎是哥哥一手缔造的“作品”:他和哥哥长相相似,一样喜欢俄国文学、西方绘画、默片艺术,才华横溢。

然而,黑泽丙午深受俄罗斯著名颓废主义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影响,厌世而阴郁。
作为默片配音师的黑泽丙午在默片艺术走向死亡的年代,感到了绝望,于是他在27岁那一年自杀了,就如同他自己所说,“死在了三十岁前”。
与哥哥的消极厌世不同,黑泽明一直是乐观开朗的,但当这位对他来说如偶像一般的哥哥自杀时,他的精神世界却也趋于崩塌。
三十岁之前死去?
“三十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三十而立”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要和过去的张扬或纯真割裂,向世俗和污秽低头。对于黑泽丙午这样的骄傲者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
一想到要获得社会上的成功,代价就是变得“丑恶”,辛苦奋斗之后,却成为了自己最厌恶的那一类人,这样悲观的人生逻辑,真的让人提不起劲来。
这让人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
因为过了这个年龄,
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日复一日,更机械,
更装腔作势地
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三十岁之后,自己应该会加入繁殖廉价劳动力的队伍之中,用微薄的工资和勒紧的裤腰带,支撑起自己举着“伟大父母”大旗的胳膊。
然后一点一点,迅速地变老。
或许这正是黑泽丙午选择将自己留在27岁的原因。
主人死了,影子去往何处?
后来,黑泽明也自杀了,未遂。不过是在另一个坎,六十岁。
在武士家庭长大的黑泽明深信宿命论,在面对首部彩色片《电车狂》的失利,婚姻和健康危机的多重打击时,黑泽明和哥哥黑泽丙午一样,躲进了私宅,只见少数的亲友。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面对着莎士比亚式的问题:是如亡兄一般宿命式的消亡,还是再做一次挣扎?
我们只知道,黑泽明用剃刀割了自己二十一刀,被抢救回来后,黑泽明缄口不言此次自杀。

这一段心路历程在《蛤蟆的油》里没有写,书里只写了黑泽明40岁之前的人生,而黑泽明至死也未再提起过这段脆弱的往事。
不过从黑泽明晚年的力作《影武者》中,我们或许可以见到一点端倪。

其中的一段台词被学者们称为“死亡之愿的回响”,又是“生之欲”的宣言,或许能够解释黑泽明的心理:
主人死了,影子又该何去何从?

文 | 木木
编辑 | 瓶子
本文为每日签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每日签】(ID:meiri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