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周《吾国与吾民》读书感悟2
读书心得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礼教吃人、束缚人性”,几百年来,如此针对礼教的抨击,在文学作品里、在戏曲创作中、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运动中屡见不鲜。这是不可小觑的力量。针对礼教的反对声让很多人在还未真正理解“礼”之内涵的时候,便已经有了抗拒心理。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其小说《倪焕之》中写的:“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要算往常号称‘国粹’的纲常礼教了。”但这不全是一件坏事,正是由于疑惑和抨击不止,才让用心体悟和探求礼之内涵的人们所做的事,更具使命感和价值。
作为一名有志于从事华语教学的学生,我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一现状带来些许改变。而想要促成改变,等到走上讲台的时候再去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时候,或许有些晚了。
由于在印尼有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我对华语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有很多感悟,其中最深刻的一条便是——要实现成功的语言教学,文化的吸引力必须先行。作为在“礼仪之邦”生活的人,如果对自身土地上生长的文化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又怎能怪罪不同哲学体系下别国人的偏见呢?
国学热在这几年持续升温,很多学校开始设立经典书目诵读等课程,还有孔子文化周、传统服饰文艺晚会等等。但是,很多小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于是,“重视国学”这个极佳的出发点,在执行的时候效果大打折扣了。在小学,穿着厚重礼服的孩子一心想着赶快完成任务,其实,参加活动过程中的讲解和教育才是重点,教师和家长可以合作引导,让孩子或迟或早领悟内涵,而不是做过就不再记起;在大学,辅导员通知这类活动的时候,要在后面加上“有综测加分”这样的字眼,与其这样,不如请参加过的人自愿发表感想,效果要好得多。可惜现实是,“礼之文”太多了,也就是“仪”太多了,而“礼之本”强调地还远远不够。“礼”与“仪”的讨论与分辨,从这些概念产生之初便已开始,可惜至今还是有很多人执念与“礼之文”,刻板教条地执行者与奋勇抗击的反对者,都将人们的眼睛吸引到礼的表面上来,而让人忘了,礼之本,是从仁心而发的敬。
优秀文化要想有效地传播,传播者本人必须理清其道理。正如孔子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其实,教育将诗、礼、乐结合,在如今仍有或者说有更大的实施空间,甚至完全可以运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作为教化的工具和方法,理应要和能启迪人的诗以及能成人的乐结合起来。“人伦之道,诗无不备”;而乐的洗礼更是让人成长为完整的人最好的养料。
作为有志于此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就用《诗经》中最欣赏的《淇奥》篇鞭策自己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日自省,是否切磋琢磨自己的质量,是否知行合一,是否越发有力量和资格,走向那条因使命感而前行的道路上。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礼教吃人、束缚人性”,几百年来,如此针对礼教的抨击,在文学作品里、在戏曲创作中、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运动中屡见不鲜。这是不可小觑的力量。针对礼教的反对声让很多人在还未真正理解“礼”之内涵的时候,便已经有了抗拒心理。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其小说《倪焕之》中写的:“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要算往常号称‘国粹’的纲常礼教了。”但这不全是一件坏事,正是由于疑惑和抨击不止,才让用心体悟和探求礼之内涵的人们所做的事,更具使命感和价值。
作为一名有志于从事华语教学的学生,我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一现状带来些许改变。而想要促成改变,等到走上讲台的时候再去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时候,或许有些晚了。
由于在印尼有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我对华语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有很多感悟,其中最深刻的一条便是——要实现成功的语言教学,文化的吸引力必须先行。作为在“礼仪之邦”生活的人,如果对自身土地上生长的文化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又怎能怪罪不同哲学体系下别国人的偏见呢?
国学热在这几年持续升温,很多学校开始设立经典书目诵读等课程,还有孔子文化周、传统服饰文艺晚会等等。但是,很多小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于是,“重视国学”这个极佳的出发点,在执行的时候效果大打折扣了。在小学,穿着厚重礼服的孩子一心想着赶快完成任务,其实,参加活动过程中的讲解和教育才是重点,教师和家长可以合作引导,让孩子或迟或早领悟内涵,而不是做过就不再记起;在大学,辅导员通知这类活动的时候,要在后面加上“有综测加分”这样的字眼,与其这样,不如请参加过的人自愿发表感想,效果要好得多。可惜现实是,“礼之文”太多了,也就是“仪”太多了,而“礼之本”强调地还远远不够。“礼”与“仪”的讨论与分辨,从这些概念产生之初便已开始,可惜至今还是有很多人执念与“礼之文”,刻板教条地执行者与奋勇抗击的反对者,都将人们的眼睛吸引到礼的表面上来,而让人忘了,礼之本,是从仁心而发的敬。
优秀文化要想有效地传播,传播者本人必须理清其道理。正如孔子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其实,教育将诗、礼、乐结合,在如今仍有或者说有更大的实施空间,甚至完全可以运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作为教化的工具和方法,理应要和能启迪人的诗以及能成人的乐结合起来。“人伦之道,诗无不备”;而乐的洗礼更是让人成长为完整的人最好的养料。
作为有志于此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就用《诗经》中最欣赏的《淇奥》篇鞭策自己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日自省,是否切磋琢磨自己的质量,是否知行合一,是否越发有力量和资格,走向那条因使命感而前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