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反抗与超越——鲁奇诺·维斯康蒂晚期电影研究
书 名:向死而生的反抗与超越——鲁奇诺·维斯康蒂晚期电影研究
书 号:9787504372017
作 者:潘虹燕 著
出 版 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C i p分类:J905.546
C i p核准号:2014第158011号
主 题 词:维斯康蒂,L.1906~1976-电影评论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开 本:16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13.75
页 数:220
字 数:189千字
定 价:38.00元
作者简介:
潘虹燕,生于1981年,重庆人,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教师,201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中文类、新闻传播类和体育类CSSCI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已参与编写著作两部,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著作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等。研究方向涉足广播影视文艺学、新闻传播学、体育文化学等。目前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一项,主持厅局级课题三项,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省级和校级创新团队项目研究。
内容提要:
这部著作讨论的是一个既让人着迷、又让人沉重的话题——怀旧,况且,还是以一个与我们在地理空间和内心深处相隔遥远的意大利著名导演维斯康蒂作为研究个案。我知道,这一研究的契机源于作者研究巴勒斯坦裔、美国籍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论晚期风格》的心得。研究本身有着自身的规范和惯例,诸如研究状况综述、引经据典、文本细读、清晰而流畅的表达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接受专业学术训练的人来说,自然必须严格遵守。但我想说的是,在此之外,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自身的心得和反思。这是比遵守种种规范更加困难的事情,更何况,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生活于各种社会思潮、战争、破坏此起彼伏之世道的导演,如何去理解他?如何从对他的研究中领悟到人生在世的真谛?正如本书“绪论”所言:“人类永远都在追忆上界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灵与肉永远都是分离的,人类虽然活在当下,但心灵永远怀念着天上的世界,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人类永恒的怀1日情绪。”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而来。意大利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在他的晚期电影中就呈现了反思性的怀旧,他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的思考从维斯康蒂早期与晚期电影之间的分裂展开,试图通过对晚期电影怀旧的研究,找出晚期电影在看似个人的呈现中,隐藏的对现代社会的审视以及对逝去的贵族世界的反思,并指出作为媒介的电影,其怀旧具有的社会功能。同时,通过分析怀旧中传达的对封建贵族阶级的灭亡、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反思,结合贵族阶级的衰落与个体的衰老,指向作为老人的维斯康蒂内心对阶级与个体死亡命运的反抗与超越。本文的研究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展开,全文总体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明维斯康蒂晚期电影怀旧的复杂性.第二部分是电影文本分析,从电影语言和电影故事的角度出发,挖掘出导演通过怀旧的电影语言表达对现代艺术的反驳,分析出电影怀旧中包含的反思性,并阐述电影对贵族阶级与个体生命的死亡的反抗与妥协。第三部分为电影怀旧的生成因素与社会影响分析,从记忆与身份认同等角度入手,挖掘影片的怀旧对意大利人、意大利社会以及意大利电影业产生的积极意义。第四部分为电影怀旧内涵的哲学意味分析。最后是结语,通过对维斯康蒂晚期电影怀旧的研究,发现晚期电影对于维斯康蒂而言,既是反抗也是超越。晚期电影中复杂的怀旧情绪也为现代人的生存境况进行了艺术上的探讨,把矛头指向了现代社会,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目 录:
绪论怀旧的隐喻与“最后的贵族”1
一、作为疾病隐喻的怀旧3
二、 以怀旧进行美学思考:维斯康蒂晚期电影的怀旧11
第一章颓废的古典:晚期电影语言的怀旧17
第一节 画面:浓墨重彩的怀旧19
第二节 节奏:慢的艺术24
第三节 布局:重绘贵族生活的“肖像”28
第四节 音乐:“感受一种内在的和神秘的渴望”33
本章小结38
第二章反抗中的妥协:晚期电影故事的怀旧41
第一节革命话语中的死亡意象43
一、贵族的挽歌44
二、同处一室的“豹”与“狼”53
第二节“诸神的黄昏”59
一、欲望与堕落的泥潭60
二、美的追逐与灵魂的堕落65
三、艺术王国的堕落72
第三节 向死而生的美学79
第四节“无意的”回忆与有意的对抗:晚期电影中的普鲁斯特84
一、返回贵族生活84
二、打捞无意识的记忆碎片86
本章小结89
第三章 怀旧:一种审美批判现代性体验91
第一节“恶托邦”:时代的精神状况94
一、对“民主政治”的缺憾及其影像呈现95
二、现代文明的后果及其审视100
三、破碎的“美国梦”105
第二节“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108
一、“沉沦”的世界108
二、以通俗景观呈现的精英姿态113
三、戏剧化:对贵族文化标本的救赎118
四、晚期:身体状况与美学风格之关系122
第三节 怀旧:一种颓败的表意实践126
一、个体身份的认同127
二、集体记忆的重建131
三、对商业化的抵制与反抗136
本章小结139
第四章 晚期电影怀旧内涵的哲学意味141
第一节怀旧与颓废143
一、电影文本中的怀旧与颓废143
二、颓废与现代性147
第二节 怀旧与“晚期”155
一、电影文本中的怀旧与晚期155
二、晚年与死亡157
第三节 怀旧与自我放逐165
一、电影文本中的怀旧与自我放逐165
二、自我放逐与自我认同167
本章小结173
结 语作为一种预设的死亡的怀旧美学 175
附 录 183
参考文献 187
后记 205
文 摘:
柏拉图曾说,灵魂是“努力追随神而最近于神的”,当灵魂附着在人身上,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就会“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人类永远都在追忆上界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灵与肉永远都是分离的,人类虽然活在当下,但心灵永远怀念着天上的世界,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人类永恒的怀旧情绪。怀旧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情绪和心理机制,只要人类开始有了记忆,就具备了怀旧的能力。
“怀旧(nostalgia)”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晚期的医学术语中,由瑞士医生J.霍弗尔(Johannes Hofer)把两个希腊词根nostos和algia连接起来组成,nostos的意思是回家、返乡,而algia是指一种痛苦的状态,即思慕回家的焦灼感。霍弗尔医生通过对远离祖国作战的士兵身上出现的臆想症进行研究,发现这种病症使患者产生各种幻觉,最早的症状就是当患者和别人交谈时,把别人的声音幻听成自己爱人的声音,并且梦见自己的家。他们分不清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一心只想回到祖国。怀旧类似于偏执症,有一种狂热的渴望,患者一方面对那个失去的乐园中的各种感觉、琐事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另一方面又出现各种身体不适,这其实就是一种思乡病。从霍弗尔的观点来看,怀旧这种思乡病传达出患病士兵们对自由和故乡的热爱。
到了19世纪,一位美国军医卡尔豪(Theodore Calhoun)对怀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思乡病是可耻的,表明患者缺乏男子气概和进步观念,是由于对时间的无效利用和孤独感所造成的,可以通过同伴们的嘲笑、或者通过说理让患者了解男子气概吸引人的地方来治疗,但最好的方式是有效的战争和增加战事。他认为怀旧不只是个人健康状况的问题,还与他们的个性强度和社会环境有关,他还总结出,来自农村地区的士兵比城市士兵更易患病。但是这种疾病却变得越来越不好治疗,而回家这种治疗方式也并不总是有效。
到了20世纪,怀旧已经从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变成了不可治愈的病症。因此,对怀旧的研究越出了生理学的范畴,常常出现在诗人和哲学家的文字中,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进入了精神分析的层面,甚至被作为文化、哲学问题进行研究。
总之,怀旧最早是以疾病出现的,霍弗尔把它看做一种寄托了美好情感的疾病,找到了怀旧与空间距离之间的联系,而卡尔豪则更多从患者的性格和环境的角度入手,发现了怀旧主体的某些特征,并把它与历史、时间联系了起来。随着更深入的研究,怀旧被纳入到了精神分析的范畴,被看做精神病症。而随着20世纪世纪末的到来以及时代的变迁,怀旧不再只是生理上的疾病,而进入了心理学乃至文化的范畴,包含了文化、哲学、社会学的意义。怀旧“不是反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间都能产生的潜在性的情感,相反,它只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有可能”。“怀旧是某种朦胧暧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它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而且暗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它就像是一种本能或天性,潜伏在人们内心深处,等待着随时浮出生活的地表,抚慰人们疲惫的灵魂。”因此,怀旧被看做是人生来具备的一种能力,隐藏在心灵深处,一旦遇到某个触媒就会生发出来。
20世纪初,“怀旧”进入到了文化领域,被看做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疾病的表征,“指向一种较为温和的不适感,就像诗里所言,是一种‘甜蜜的忧愁’”。这与20世纪社会的动荡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一战”后,人们曾经熟悉的那个家园消失了,人们与过去的联系也就断裂了,寻找家园的梦想时时萦绕在人们心中,“现代人遭受了越来越严重的‘无家’之苦”:“与现代人社会阅历和自我体验的迁移性相连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丧失‘家园’”。当怀旧被作为思乡病时,回归故土能使生理上的病症消除,但战争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使人们遭受了无家可归的伤痛,“回家”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昨日不可重现,美国军医卡尔豪发现回家不是治疗这种病症的万能药方,可见“回家”已不再仅仅是回到某个具体的房子里,“家”具有了多重的涵义,其表现形态也是多样的。对于经历了世界大战并且受到重创的西方人来说,“家”不同于战后重建的那个世界,是更自然、纯真、原始的世界,是充满了美与感性的生活,但这个“家”却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书 号:9787504372017
作 者:潘虹燕 著
出 版 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C i p分类:J905.546
C i p核准号:2014第158011号
主 题 词:维斯康蒂,L.1906~1976-电影评论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开 本:16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13.75
页 数:220
字 数:189千字
定 价:38.00元
作者简介:
潘虹燕,生于1981年,重庆人,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教师,201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中文类、新闻传播类和体育类CSSCI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已参与编写著作两部,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著作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等。研究方向涉足广播影视文艺学、新闻传播学、体育文化学等。目前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一项,主持厅局级课题三项,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省级和校级创新团队项目研究。
内容提要:
这部著作讨论的是一个既让人着迷、又让人沉重的话题——怀旧,况且,还是以一个与我们在地理空间和内心深处相隔遥远的意大利著名导演维斯康蒂作为研究个案。我知道,这一研究的契机源于作者研究巴勒斯坦裔、美国籍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论晚期风格》的心得。研究本身有着自身的规范和惯例,诸如研究状况综述、引经据典、文本细读、清晰而流畅的表达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接受专业学术训练的人来说,自然必须严格遵守。但我想说的是,在此之外,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自身的心得和反思。这是比遵守种种规范更加困难的事情,更何况,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生活于各种社会思潮、战争、破坏此起彼伏之世道的导演,如何去理解他?如何从对他的研究中领悟到人生在世的真谛?正如本书“绪论”所言:“人类永远都在追忆上界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灵与肉永远都是分离的,人类虽然活在当下,但心灵永远怀念着天上的世界,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人类永恒的怀1日情绪。”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而来。意大利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在他的晚期电影中就呈现了反思性的怀旧,他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的思考从维斯康蒂早期与晚期电影之间的分裂展开,试图通过对晚期电影怀旧的研究,找出晚期电影在看似个人的呈现中,隐藏的对现代社会的审视以及对逝去的贵族世界的反思,并指出作为媒介的电影,其怀旧具有的社会功能。同时,通过分析怀旧中传达的对封建贵族阶级的灭亡、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反思,结合贵族阶级的衰落与个体的衰老,指向作为老人的维斯康蒂内心对阶级与个体死亡命运的反抗与超越。本文的研究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展开,全文总体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明维斯康蒂晚期电影怀旧的复杂性.第二部分是电影文本分析,从电影语言和电影故事的角度出发,挖掘出导演通过怀旧的电影语言表达对现代艺术的反驳,分析出电影怀旧中包含的反思性,并阐述电影对贵族阶级与个体生命的死亡的反抗与妥协。第三部分为电影怀旧的生成因素与社会影响分析,从记忆与身份认同等角度入手,挖掘影片的怀旧对意大利人、意大利社会以及意大利电影业产生的积极意义。第四部分为电影怀旧内涵的哲学意味分析。最后是结语,通过对维斯康蒂晚期电影怀旧的研究,发现晚期电影对于维斯康蒂而言,既是反抗也是超越。晚期电影中复杂的怀旧情绪也为现代人的生存境况进行了艺术上的探讨,把矛头指向了现代社会,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目 录:
绪论怀旧的隐喻与“最后的贵族”1
一、作为疾病隐喻的怀旧3
二、 以怀旧进行美学思考:维斯康蒂晚期电影的怀旧11
第一章颓废的古典:晚期电影语言的怀旧17
第一节 画面:浓墨重彩的怀旧19
第二节 节奏:慢的艺术24
第三节 布局:重绘贵族生活的“肖像”28
第四节 音乐:“感受一种内在的和神秘的渴望”33
本章小结38
第二章反抗中的妥协:晚期电影故事的怀旧41
第一节革命话语中的死亡意象43
一、贵族的挽歌44
二、同处一室的“豹”与“狼”53
第二节“诸神的黄昏”59
一、欲望与堕落的泥潭60
二、美的追逐与灵魂的堕落65
三、艺术王国的堕落72
第三节 向死而生的美学79
第四节“无意的”回忆与有意的对抗:晚期电影中的普鲁斯特84
一、返回贵族生活84
二、打捞无意识的记忆碎片86
本章小结89
第三章 怀旧:一种审美批判现代性体验91
第一节“恶托邦”:时代的精神状况94
一、对“民主政治”的缺憾及其影像呈现95
二、现代文明的后果及其审视100
三、破碎的“美国梦”105
第二节“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108
一、“沉沦”的世界108
二、以通俗景观呈现的精英姿态113
三、戏剧化:对贵族文化标本的救赎118
四、晚期:身体状况与美学风格之关系122
第三节 怀旧:一种颓败的表意实践126
一、个体身份的认同127
二、集体记忆的重建131
三、对商业化的抵制与反抗136
本章小结139
第四章 晚期电影怀旧内涵的哲学意味141
第一节怀旧与颓废143
一、电影文本中的怀旧与颓废143
二、颓废与现代性147
第二节 怀旧与“晚期”155
一、电影文本中的怀旧与晚期155
二、晚年与死亡157
第三节 怀旧与自我放逐165
一、电影文本中的怀旧与自我放逐165
二、自我放逐与自我认同167
本章小结173
结 语作为一种预设的死亡的怀旧美学 175
附 录 183
参考文献 187
后记 205
文 摘:
柏拉图曾说,灵魂是“努力追随神而最近于神的”,当灵魂附着在人身上,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就会“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人类永远都在追忆上界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灵与肉永远都是分离的,人类虽然活在当下,但心灵永远怀念着天上的世界,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人类永恒的怀旧情绪。怀旧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情绪和心理机制,只要人类开始有了记忆,就具备了怀旧的能力。
“怀旧(nostalgia)”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晚期的医学术语中,由瑞士医生J.霍弗尔(Johannes Hofer)把两个希腊词根nostos和algia连接起来组成,nostos的意思是回家、返乡,而algia是指一种痛苦的状态,即思慕回家的焦灼感。霍弗尔医生通过对远离祖国作战的士兵身上出现的臆想症进行研究,发现这种病症使患者产生各种幻觉,最早的症状就是当患者和别人交谈时,把别人的声音幻听成自己爱人的声音,并且梦见自己的家。他们分不清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一心只想回到祖国。怀旧类似于偏执症,有一种狂热的渴望,患者一方面对那个失去的乐园中的各种感觉、琐事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另一方面又出现各种身体不适,这其实就是一种思乡病。从霍弗尔的观点来看,怀旧这种思乡病传达出患病士兵们对自由和故乡的热爱。
到了19世纪,一位美国军医卡尔豪(Theodore Calhoun)对怀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思乡病是可耻的,表明患者缺乏男子气概和进步观念,是由于对时间的无效利用和孤独感所造成的,可以通过同伴们的嘲笑、或者通过说理让患者了解男子气概吸引人的地方来治疗,但最好的方式是有效的战争和增加战事。他认为怀旧不只是个人健康状况的问题,还与他们的个性强度和社会环境有关,他还总结出,来自农村地区的士兵比城市士兵更易患病。但是这种疾病却变得越来越不好治疗,而回家这种治疗方式也并不总是有效。
到了20世纪,怀旧已经从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变成了不可治愈的病症。因此,对怀旧的研究越出了生理学的范畴,常常出现在诗人和哲学家的文字中,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进入了精神分析的层面,甚至被作为文化、哲学问题进行研究。
总之,怀旧最早是以疾病出现的,霍弗尔把它看做一种寄托了美好情感的疾病,找到了怀旧与空间距离之间的联系,而卡尔豪则更多从患者的性格和环境的角度入手,发现了怀旧主体的某些特征,并把它与历史、时间联系了起来。随着更深入的研究,怀旧被纳入到了精神分析的范畴,被看做精神病症。而随着20世纪世纪末的到来以及时代的变迁,怀旧不再只是生理上的疾病,而进入了心理学乃至文化的范畴,包含了文化、哲学、社会学的意义。怀旧“不是反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间都能产生的潜在性的情感,相反,它只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有可能”。“怀旧是某种朦胧暧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它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而且暗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它就像是一种本能或天性,潜伏在人们内心深处,等待着随时浮出生活的地表,抚慰人们疲惫的灵魂。”因此,怀旧被看做是人生来具备的一种能力,隐藏在心灵深处,一旦遇到某个触媒就会生发出来。
20世纪初,“怀旧”进入到了文化领域,被看做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疾病的表征,“指向一种较为温和的不适感,就像诗里所言,是一种‘甜蜜的忧愁’”。这与20世纪社会的动荡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一战”后,人们曾经熟悉的那个家园消失了,人们与过去的联系也就断裂了,寻找家园的梦想时时萦绕在人们心中,“现代人遭受了越来越严重的‘无家’之苦”:“与现代人社会阅历和自我体验的迁移性相连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丧失‘家园’”。当怀旧被作为思乡病时,回归故土能使生理上的病症消除,但战争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使人们遭受了无家可归的伤痛,“回家”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昨日不可重现,美国军医卡尔豪发现回家不是治疗这种病症的万能药方,可见“回家”已不再仅仅是回到某个具体的房子里,“家”具有了多重的涵义,其表现形态也是多样的。对于经历了世界大战并且受到重创的西方人来说,“家”不同于战后重建的那个世界,是更自然、纯真、原始的世界,是充满了美与感性的生活,但这个“家”却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