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文化意象 : 河北馆陶美丽小镇掠影
书 名:乡村的文化意象 : 河北馆陶美丽小镇掠影
书 号:978-7-5194-0980-7
作 者:张立波, 徐海敏主编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C i p分类:K292.25
C i p核准号:2016127654
主 题 词:乡镇-文化史 -馆陶县
出版时间:2016.6
开 本:16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16.5
页 数:264
字 数:206千字
定 价:58.00元
作者简介:
(略)
内容提要:
(略)
编辑推荐:
河北省馆陶县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乡村的文化意象——河北馆陶美丽小镇掠影》在实地参观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等视野出发,感性描述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提炼出一些基本的概念构架,对馆陶的人文景观做出透视,并生发出一般性的意义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下的乡村文化。
目 录:
引言001
游戏·童年007
历史·瞬间025
天空·大地041
基座·原型054
时间·故事066
文学·乡土079
生活·艺术100
影像·风景124
乡愁·记忆149
归去·来兮170
临界·自我191
粮画·家乡208
结束语228
附录236
后记255
文 摘:
2015年秋季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文化哲学研究”,授课对象是刚刚入学的1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依据我的理解,文化研究包括经验、理论和哲学三个层面,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论,最后再提升到哲学,这是一条稳妥的路径。所以,课程名称是文化哲学,授课内容则是以文化理论为主,兼顾经验和哲学。参考用书是英国学者阿雷恩·鲍尔德温等人撰写的《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文化研究是当代知识生活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等既有的研究类型在文化研究中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路径。其中,通过文化地理学的方式,文化被视作关乎空间、地点和景观的问题。无论怎样定义文化,都应把它放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研究。文化需要定位,人们不能脱离文化所标示的空间、充满文化意义的地点、文化创造的景观来孤立地理解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通讯和旅游的日益便利,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的经验不断生成,如果对空间、时间不够关注,对时间与社会变化概念不够关注,就难以理解当代文化。
按照文化地理学家索尔在其《景观形态学》一书中的观点,文化是动因,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一方面,在不同的地方,土地和生命之间具有不同的物质关系,并生成特定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农业系统、居住系统和交通系统。文化地理学的新方向坚持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进而指出,文化阐释的对象不只是客观现实,还存在着多重现实,不同的人群和共同体都有其“真实的”世界观,应当充分地关注表征,由此,文化研究不只是美学和诗学,也是关于知识和权力关系的政治学。
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散布,同时又赋予不同空间以不同的意义。现代以来,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区隔,文化地理学在探讨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地点和景观时,着重研究人与地方的特定关系亦即“地方感”,研究人在特定地点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工作的实践、家庭生活的实践还是休闲娱乐的实践,由于所有这些实践,地点成为人的有意义的地点,人成为地方性的、具体实在的人。
10月16日下午一点半,课前浏览新闻,偶然间看到10月14日的河北新闻网,一篇《小镇大县城——记馆陶县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全文如下:
(王文静王华美徐海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县注重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发现和把握,通过学习曲周县小弟八村精神,参照衡水音乐小镇品质,借鉴陕西袁家村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走出了一条平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小镇大县城科学合理规划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县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走“小镇大县城”的路子,即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若干“小镇”为支点,辐射带动、融合互补、组团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按照“地域相连、产业相同、功能共享”,科学合理规划“小镇”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一镇多村”式“小镇群”,若干“小镇群”摆布开来,最终实现全县域美丽乡村建设。
馆陶县按照“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总体要求,首先规划建设了寿东村、翟庄、王桃园村等15个五星级美丽乡村。乡村风情,即保留传承更多的农村记忆和元素,有鸡舍、有鸟鸣、有谷香,是老人不舍的故土,是游子恋念的家园。城市品质,即解决脏乱差,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功能的配套,解决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村民素质等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记得住乡愁保持乡村风貌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馆陶县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修复保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房子、老水井等,保留村庄记忆符号,注意抢救性搜集农村中的石磨、石滚等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乡愁和记忆。同时,因为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了不搞大拆大建,不拆房、不砍树、不占耕地,充分利用了旧房子、闲置宅基地、闲置大坑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小镇。馆陶把它叫作“小镇文化”。
“这原来就是一个大坑,到处都是杂物,我们在打造的过程中,把大坑变废为宝,安上了体育器材和儿童玩具。现在,每天来这里玩的人很多,这就是一个儿童乐园。”在翟庄村下沉式广场,党支部书记王维岭满脸笑容。
同时,增加现代元素,体现城市文明,在建设中融入更多现代时尚文化元素,作为引领农村文化、改变农村生活消费方式的一种载体。如:翟庄村的干木部落、王桃园的昆虫馆、寿东村的3D画、咖啡屋、茨花青年电影工作室、银行网点、美食林超市等等,让村民在田园式的农村生活中又有城市般的生活品质。
美丽乡村梦带出最美村民
馆陶县提出一个口号“建设美丽乡村,带出最美村民”,让农民改变陋习,形成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就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筑一个“美丽乡村梦”。该县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并带回图片视频,让农民在“看图、看片、听声音”直观感受中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设置善行功德榜、评选道德模范、筹建村史荣誉馆、制定村规村约等,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
寿东村在建设秋千广场时,需要砍掉村民张跃品的几棵树,开始他不理解,闹情绪。后来在听了该县领导为全体村民开了一次会后,他转变了思想,在村干部回访的时候,主动提出了愿意无偿砍掉自己的树,支持村里广场建设。
产业加美丽提升建设品位
馆陶县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立发展思路,重点在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等方面入手。美丽乡村与产业相结合,创新实施“美丽乡村+”产业模式。“美丽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游相结合,提升建设品位,助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互联网”,美丽乡村注入互联网基因,运用互联网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加速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全面协调发展。
“从10月1日到7日,我们村子里的游客天天爆满,全国各地的都有,村民们感慨,这还是我们的村吗?”寿东村支部书记张付仁笑着说,“特色小镇旅游火爆,带动了我们村里的各类消费。即使是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
国庆期间,馆陶县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旅游火爆,带动了各类消费。据统计,5个特色小镇共接待游客14.8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这篇报道的第三作者徐海敏,200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其时我供职于该校,讲授课程涉及历史、文化、民族、性别等议题。徐海敏毕业后回家乡河北省馆陶县工作,教师节之类的节日常有短信致意。就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她电话谈及新近调到“美丽办”工作,介绍了馆陶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情况,并邀请我抽空前去参观。当时未曾在意,现在看到这篇报道,骤然生发兴趣。
我在微信里表示,正在讲授的课程含有“乡村的文化意象”内容,希望带领学生过去参观。瞬间收到回复:欢迎,可以承担全部费用。
上课的铃声响过,我首先传递了这个信息,同学们纷纷叫好。“美丽馆陶行”就此开始。
一方面是了解馆陶。网上资源丰富,键入“馆陶”,一大堆信息扑面而来,关于馆陶的历史和地理,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美丽小镇建设方面的报道,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徐海敏不断地发来相关材料,同学们迅速地熟悉文化地理学特别是农村文化意象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搜罗书目,自己快速浏览的同时,也建议学生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人人皆知的这句名言,出自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眼镜铭》。按照字面意思,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自己浏览过的书目有:《文化地理学》(克朗著),《人文地理学导论》(丹尼尔斯等编著),《哲学与人文地理学》(约翰斯顿著),《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乡村地理学》(王声跃等著),《人类学与旅游时代》(格雷本著),《旅游者》(麦坎内尔著),《游客凝视》(厄里著),《旅行的艺术》(德波顿著),《东道主与游客》(史密斯著),《旅游地理学》(威廉斯著),《旅游休闲地理学》(霍尔等著),《旅游文化学》(山下晋司著),《旅游人类学》(纳什著),《旅游社会学》(王宁等著),《旅游和休闲业——塑造未来》(韦尔梅尔等主编),《城市社会学》(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郑也夫著),《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农村社会学》(刘豪兴主编),《童年论》(詹姆斯等著),《文化记忆读本》(冯亚琳等主编),《闲暇:文化的基础》(皮珀著),《视觉文化》(豪厄尔斯著),《视觉文化研究读本》(陈永国主编),《景观社会评论》(德波著),《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研究》(王光东主编),《中国摄影批评选集》(那日松主编),《历史与我的瞬间》(梁鸿著),《历史名县馆陶》(刘士亭编著),等等。
徐海敏向县委领导请示,我向学院领导请示,都得到首肯。然后就是紧张的准备工作,李辉等同学购票,王也是总负责人,虞茹意作为我具体指导的学生,协调12名同学中的8名女生。
10月30日,乘坐动车到邯郸,徐海敏迎接并带领我们,乘坐中巴到馆陶,参观、交流。
返校后,讨论、写作、修改、编排,“文化哲学研究”课程在继续,“乡村的文化意象”渐渐地凝结为一个实体。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书 号:978-7-5194-0980-7
作 者:张立波, 徐海敏主编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C i p分类:K292.25
C i p核准号:2016127654
主 题 词:乡镇-文化史 -馆陶县
出版时间:2016.6
开 本:16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16.5
页 数:264
字 数:206千字
定 价:58.00元
作者简介:
(略)
内容提要:
(略)
编辑推荐:
河北省馆陶县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乡村的文化意象——河北馆陶美丽小镇掠影》在实地参观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等视野出发,感性描述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提炼出一些基本的概念构架,对馆陶的人文景观做出透视,并生发出一般性的意义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下的乡村文化。
目 录:
引言001
游戏·童年007
历史·瞬间025
天空·大地041
基座·原型054
时间·故事066
文学·乡土079
生活·艺术100
影像·风景124
乡愁·记忆149
归去·来兮170
临界·自我191
粮画·家乡208
结束语228
附录236
后记255
文 摘:
2015年秋季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文化哲学研究”,授课对象是刚刚入学的1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依据我的理解,文化研究包括经验、理论和哲学三个层面,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论,最后再提升到哲学,这是一条稳妥的路径。所以,课程名称是文化哲学,授课内容则是以文化理论为主,兼顾经验和哲学。参考用书是英国学者阿雷恩·鲍尔德温等人撰写的《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文化研究是当代知识生活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等既有的研究类型在文化研究中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路径。其中,通过文化地理学的方式,文化被视作关乎空间、地点和景观的问题。无论怎样定义文化,都应把它放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研究。文化需要定位,人们不能脱离文化所标示的空间、充满文化意义的地点、文化创造的景观来孤立地理解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通讯和旅游的日益便利,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的经验不断生成,如果对空间、时间不够关注,对时间与社会变化概念不够关注,就难以理解当代文化。
按照文化地理学家索尔在其《景观形态学》一书中的观点,文化是动因,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一方面,在不同的地方,土地和生命之间具有不同的物质关系,并生成特定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农业系统、居住系统和交通系统。文化地理学的新方向坚持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进而指出,文化阐释的对象不只是客观现实,还存在着多重现实,不同的人群和共同体都有其“真实的”世界观,应当充分地关注表征,由此,文化研究不只是美学和诗学,也是关于知识和权力关系的政治学。
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散布,同时又赋予不同空间以不同的意义。现代以来,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区隔,文化地理学在探讨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地点和景观时,着重研究人与地方的特定关系亦即“地方感”,研究人在特定地点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工作的实践、家庭生活的实践还是休闲娱乐的实践,由于所有这些实践,地点成为人的有意义的地点,人成为地方性的、具体实在的人。
10月16日下午一点半,课前浏览新闻,偶然间看到10月14日的河北新闻网,一篇《小镇大县城——记馆陶县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全文如下:
(王文静王华美徐海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县注重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发现和把握,通过学习曲周县小弟八村精神,参照衡水音乐小镇品质,借鉴陕西袁家村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走出了一条平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小镇大县城科学合理规划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县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走“小镇大县城”的路子,即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若干“小镇”为支点,辐射带动、融合互补、组团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按照“地域相连、产业相同、功能共享”,科学合理规划“小镇”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一镇多村”式“小镇群”,若干“小镇群”摆布开来,最终实现全县域美丽乡村建设。
馆陶县按照“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总体要求,首先规划建设了寿东村、翟庄、王桃园村等15个五星级美丽乡村。乡村风情,即保留传承更多的农村记忆和元素,有鸡舍、有鸟鸣、有谷香,是老人不舍的故土,是游子恋念的家园。城市品质,即解决脏乱差,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功能的配套,解决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村民素质等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记得住乡愁保持乡村风貌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馆陶县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修复保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房子、老水井等,保留村庄记忆符号,注意抢救性搜集农村中的石磨、石滚等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乡愁和记忆。同时,因为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了不搞大拆大建,不拆房、不砍树、不占耕地,充分利用了旧房子、闲置宅基地、闲置大坑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小镇。馆陶把它叫作“小镇文化”。
“这原来就是一个大坑,到处都是杂物,我们在打造的过程中,把大坑变废为宝,安上了体育器材和儿童玩具。现在,每天来这里玩的人很多,这就是一个儿童乐园。”在翟庄村下沉式广场,党支部书记王维岭满脸笑容。
同时,增加现代元素,体现城市文明,在建设中融入更多现代时尚文化元素,作为引领农村文化、改变农村生活消费方式的一种载体。如:翟庄村的干木部落、王桃园的昆虫馆、寿东村的3D画、咖啡屋、茨花青年电影工作室、银行网点、美食林超市等等,让村民在田园式的农村生活中又有城市般的生活品质。
美丽乡村梦带出最美村民
馆陶县提出一个口号“建设美丽乡村,带出最美村民”,让农民改变陋习,形成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就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筑一个“美丽乡村梦”。该县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并带回图片视频,让农民在“看图、看片、听声音”直观感受中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设置善行功德榜、评选道德模范、筹建村史荣誉馆、制定村规村约等,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
寿东村在建设秋千广场时,需要砍掉村民张跃品的几棵树,开始他不理解,闹情绪。后来在听了该县领导为全体村民开了一次会后,他转变了思想,在村干部回访的时候,主动提出了愿意无偿砍掉自己的树,支持村里广场建设。
产业加美丽提升建设品位
馆陶县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立发展思路,重点在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等方面入手。美丽乡村与产业相结合,创新实施“美丽乡村+”产业模式。“美丽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游相结合,提升建设品位,助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互联网”,美丽乡村注入互联网基因,运用互联网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加速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全面协调发展。
“从10月1日到7日,我们村子里的游客天天爆满,全国各地的都有,村民们感慨,这还是我们的村吗?”寿东村支部书记张付仁笑着说,“特色小镇旅游火爆,带动了我们村里的各类消费。即使是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
国庆期间,馆陶县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旅游火爆,带动了各类消费。据统计,5个特色小镇共接待游客14.8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这篇报道的第三作者徐海敏,200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其时我供职于该校,讲授课程涉及历史、文化、民族、性别等议题。徐海敏毕业后回家乡河北省馆陶县工作,教师节之类的节日常有短信致意。就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她电话谈及新近调到“美丽办”工作,介绍了馆陶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情况,并邀请我抽空前去参观。当时未曾在意,现在看到这篇报道,骤然生发兴趣。
我在微信里表示,正在讲授的课程含有“乡村的文化意象”内容,希望带领学生过去参观。瞬间收到回复:欢迎,可以承担全部费用。
上课的铃声响过,我首先传递了这个信息,同学们纷纷叫好。“美丽馆陶行”就此开始。
一方面是了解馆陶。网上资源丰富,键入“馆陶”,一大堆信息扑面而来,关于馆陶的历史和地理,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美丽小镇建设方面的报道,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徐海敏不断地发来相关材料,同学们迅速地熟悉文化地理学特别是农村文化意象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搜罗书目,自己快速浏览的同时,也建议学生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人人皆知的这句名言,出自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眼镜铭》。按照字面意思,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自己浏览过的书目有:《文化地理学》(克朗著),《人文地理学导论》(丹尼尔斯等编著),《哲学与人文地理学》(约翰斯顿著),《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乡村地理学》(王声跃等著),《人类学与旅游时代》(格雷本著),《旅游者》(麦坎内尔著),《游客凝视》(厄里著),《旅行的艺术》(德波顿著),《东道主与游客》(史密斯著),《旅游地理学》(威廉斯著),《旅游休闲地理学》(霍尔等著),《旅游文化学》(山下晋司著),《旅游人类学》(纳什著),《旅游社会学》(王宁等著),《旅游和休闲业——塑造未来》(韦尔梅尔等主编),《城市社会学》(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郑也夫著),《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农村社会学》(刘豪兴主编),《童年论》(詹姆斯等著),《文化记忆读本》(冯亚琳等主编),《闲暇:文化的基础》(皮珀著),《视觉文化》(豪厄尔斯著),《视觉文化研究读本》(陈永国主编),《景观社会评论》(德波著),《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研究》(王光东主编),《中国摄影批评选集》(那日松主编),《历史与我的瞬间》(梁鸿著),《历史名县馆陶》(刘士亭编著),等等。
徐海敏向县委领导请示,我向学院领导请示,都得到首肯。然后就是紧张的准备工作,李辉等同学购票,王也是总负责人,虞茹意作为我具体指导的学生,协调12名同学中的8名女生。
10月30日,乘坐动车到邯郸,徐海敏迎接并带领我们,乘坐中巴到馆陶,参观、交流。
返校后,讨论、写作、修改、编排,“文化哲学研究”课程在继续,“乡村的文化意象”渐渐地凝结为一个实体。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