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失败中的胜利
《敦刻尔克》失败中的胜利

《敦刻尔克》,看的有点压抑,悲伤,郁闷和恐惧。这个战争片,不血腥,生命却时刻在消逝;不说话,力量却时刻在传递;不渲染,心灵却时刻在震颤;不乏味,困倦却时刻在淹没我。
因为我不是个影评高手,当然也不想成报告类体裁影评,所以那就让思想信马由缰自由飞驰吧。克里斯托弗.诺兰(下文简称诺兰)的新片,以前看过《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感觉是有点烧脑,尤其是《盗梦空间》,虽然智力本身就平庸,看完就更开始怀疑智商了,觉得自己是个弱智。
暑期档两部战争影片,一部国产神片《战狼2》,还有就是《敦刻尔克》,都看了,二者风格迥然不同,作为普罗大众,《战狼2》演完,想去当兵。《敦刻尔克》看完,为精神折服。虽然两部片子的体裁均定义为与战争相关的影片,我们却能直观感受到不同的风格与拍摄手法,乃至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战狼2》更多反映作为一名退役战士,扎根于内心的爱国情怀始终未变,同时影片通过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示,表达了很深的爱国情怀。虽说是战争片,确没能够真实还原战争的本质。影片主线很明晰,单挑主线按照时间进程不断推进,最终回归于主旨核心——爱国。对于影片的理解能力要求不高,战斗与动作场面很吸睛,创造票房奇迹与其说作品优秀,倒不如说,情怀与感觉占据了大多数。
《敦刻尔克》还原的是一段真实的战争历史。一次堪称奇迹的撤退战役。一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非常重要影响的战役。整部影片的调调,没有太多言语交流沟通,没有太多人物刻画,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含重量。这会让人产生一种,看纪录片的错觉。不了解内在的战争历史与战争渊源,看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毕竟,同《战狼2》不同的是,这部影片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特写,每一个人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战士,都在争取生还,都在奋力营救。

《敦刻尔克》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与英法联军的战争而拍摄。看一下史料: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80万德军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谈到,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
按理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也是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盟军战胜法西斯的根基,因为这场战争保存了联盟军的有生力量,为后期的胜利做足了充分准备。可是一直以来,战争片里多数都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题材,因为这场战役满足不了美式英雄主义的热血。
影片中言论很少,画面放大很少,特写也很少,没有突出的个人英雄主义,每一个人都是战士,都在奋力拼搏,都在全力救援,总能在镜头下感受到凡人的力量。故事主要依附三条线路进行,第一,英法联军陆地上与海上逃亡的热切求生欲;第二,英法三位飞行员,空军上对撤退的支援;第三,来自于英法各地前来的私人船只奋不顾身的援助。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不过影片中,影片中,没有出现丘吉尔,最后却通过归途中满怀羞辱感的士兵阅读报纸,借以表现丘吉尔对这场战争的看法。让他们明白,这不是耻辱,而是胜利的开始。
影片中也没有出现德军,德军没有出现,不过英法联军的人却在瞬间死亡,传达的是一种战争带来的恐怖情愫。这一点诺兰也说,他认为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战争恐怖片。
拍摄手法的考量,这部作品,虽没有妙趣横生之地,却处处彰显着英法人民对于纳粹暴行的剧烈反抗与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怀。

拧发条鸟.
创作于2017.9.3.
部分资料参考历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