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阄的志愿和一辈子的职业
我们那一届高考志愿还是先填再考。我还记得填志愿之前发了一本厚厚的白皮书,里面列出了前一年全国从本一到本三所有院校的名称,系别,录取分数,作为我们填报志愿的依据。
拿着小白书,我翻了又翻,觉得十分新鲜,却又无从下手。除了几所听过的学校之外,我几乎一无所知,只能从名字来判断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而衡量一下离家的远近,气候是否宜人,风景是否优美。比如,厦门大学据说靠海,我想象一下在海边度过我的大学生活一定很惬意,就十分向往。
对学校尚能胡乱取舍一番,选择专业就是完全的茫然。我只能排除一些绝对不想学的专业,比如医学,数学,对于剩下的那一堆人文社科,却实在束手无策。这就是全面发展,毫无个性的最佳注解吧。
幸好我们那一年还有个选择叫“提前录取”,也就是在正式的一二三志愿之前,还多一个志愿,中了就取,不中也不影响第一志愿的报考;但是提前录取仅限于外语类专业。当时班里好多成绩好的男生都没报“提前录取”,听说是因为不想学外语。我听了不禁想,还挑三拣四的呢。而对于我这样在七八名徘徊的人,多一次选择权无疑很有吸引力。最后选择了一所名气不小的学校,又参考了小白书前一年不同语种的录取成绩,选了一个分数最低的小语种,就这么定了我的专业。
我就这样被“提前录取”了。不能说“如愿”,因为这本来也不算是一个执着的心愿。现在想想,当年选专业,就像现在选股票一样的随意。不是因为喜欢和了解,而是凭借一些奇怪的逻辑和赌徒的心理,在无法抉择的时候,将命运交给了老天爷,看它会给我一个怎样戏剧化的结局。后来进了大学,老师问有多少人是主动报考我们专业的啊,除了我竟然没有人举手。
我很喜欢我的大学生活,喜欢我的同学和老师,专业课也学的不错。但是想到以后要把翻译作为职业,这种前景却让我兴奋不起来。期间也去旁听过别的系的课,甚至想过要转系,但终究没有毅力贯彻到底。
即便如此不坚定,我还是读完了四年本科,又读了三年研,说是贪恋学校的自由也好,是延迟走入社会的压力也好,反正我晃晃悠悠地在一个语言专业读了七年,最后谋了一份专业对口的银行职员的工作,一脚踏入了金融行业。
但是迷茫并没有减少。我的内心仿佛还和二十年前那个填高考志愿的少年一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任由命运的车轮推着往前。
这是谁的错?是教育的错吗?按照一般的标准,我是个听话的好学生。上名校,找份好工作,如果就这样过完一生,也算是过得小康。读书的目的似乎也达到了。但就是觉得不满足。不确定愿意为此付出一生。
如果时间倒流,我不会在高考填志愿前三天来思考我的专业,我会在一上高中,甚至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关系一辈子幸福的问题,怎么可能在几天里轻率地决定,这实在是一种荒谬。而说到底,答案并不是想出来的,也不靠别人推荐,更不会根据市场的热度来转换,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实践、调整、磨砺来验证自己是否找到了能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这不是件轻松的事。有时甚至需要熬过大半的人生,才能找到令自己灵光乍现的事业。“挑三拣四”,当然是的,关系到你大部分人生都要为之奉献并带给你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事当然要好好斟酌。把命运交给老天爷,无异于一个博傻的赌徒。无论输赢,你都放弃了主动权,靠的都是无意识的机缘巧合,而不是有意识的求索。
所以,我觉得教育最大的目的不仅是教导知识,更是使孩子们尽早地萌发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能力,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为之努力奋斗,逐渐靠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金钱、地位、名誉,还有内心的满足,自然都会有。
作为一名步入中年才开始学习思考的成年人,我感觉很踏实。
拿着小白书,我翻了又翻,觉得十分新鲜,却又无从下手。除了几所听过的学校之外,我几乎一无所知,只能从名字来判断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而衡量一下离家的远近,气候是否宜人,风景是否优美。比如,厦门大学据说靠海,我想象一下在海边度过我的大学生活一定很惬意,就十分向往。
对学校尚能胡乱取舍一番,选择专业就是完全的茫然。我只能排除一些绝对不想学的专业,比如医学,数学,对于剩下的那一堆人文社科,却实在束手无策。这就是全面发展,毫无个性的最佳注解吧。
幸好我们那一年还有个选择叫“提前录取”,也就是在正式的一二三志愿之前,还多一个志愿,中了就取,不中也不影响第一志愿的报考;但是提前录取仅限于外语类专业。当时班里好多成绩好的男生都没报“提前录取”,听说是因为不想学外语。我听了不禁想,还挑三拣四的呢。而对于我这样在七八名徘徊的人,多一次选择权无疑很有吸引力。最后选择了一所名气不小的学校,又参考了小白书前一年不同语种的录取成绩,选了一个分数最低的小语种,就这么定了我的专业。
我就这样被“提前录取”了。不能说“如愿”,因为这本来也不算是一个执着的心愿。现在想想,当年选专业,就像现在选股票一样的随意。不是因为喜欢和了解,而是凭借一些奇怪的逻辑和赌徒的心理,在无法抉择的时候,将命运交给了老天爷,看它会给我一个怎样戏剧化的结局。后来进了大学,老师问有多少人是主动报考我们专业的啊,除了我竟然没有人举手。
我很喜欢我的大学生活,喜欢我的同学和老师,专业课也学的不错。但是想到以后要把翻译作为职业,这种前景却让我兴奋不起来。期间也去旁听过别的系的课,甚至想过要转系,但终究没有毅力贯彻到底。
即便如此不坚定,我还是读完了四年本科,又读了三年研,说是贪恋学校的自由也好,是延迟走入社会的压力也好,反正我晃晃悠悠地在一个语言专业读了七年,最后谋了一份专业对口的银行职员的工作,一脚踏入了金融行业。
但是迷茫并没有减少。我的内心仿佛还和二十年前那个填高考志愿的少年一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任由命运的车轮推着往前。
这是谁的错?是教育的错吗?按照一般的标准,我是个听话的好学生。上名校,找份好工作,如果就这样过完一生,也算是过得小康。读书的目的似乎也达到了。但就是觉得不满足。不确定愿意为此付出一生。
如果时间倒流,我不会在高考填志愿前三天来思考我的专业,我会在一上高中,甚至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关系一辈子幸福的问题,怎么可能在几天里轻率地决定,这实在是一种荒谬。而说到底,答案并不是想出来的,也不靠别人推荐,更不会根据市场的热度来转换,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实践、调整、磨砺来验证自己是否找到了能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这不是件轻松的事。有时甚至需要熬过大半的人生,才能找到令自己灵光乍现的事业。“挑三拣四”,当然是的,关系到你大部分人生都要为之奉献并带给你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事当然要好好斟酌。把命运交给老天爷,无异于一个博傻的赌徒。无论输赢,你都放弃了主动权,靠的都是无意识的机缘巧合,而不是有意识的求索。
所以,我觉得教育最大的目的不仅是教导知识,更是使孩子们尽早地萌发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能力,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为之努力奋斗,逐渐靠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金钱、地位、名誉,还有内心的满足,自然都会有。
作为一名步入中年才开始学习思考的成年人,我感觉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