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笔记
作者山下英子(断舍离创始人)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推荐序】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张德芬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三步: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
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
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幸福取决于和我们的思想相处的能力,人们脑袋中的声音每时每刻都在耳边叮咛,它影响你看待事情的能力、左右你响应事物的方式,甚至会主宰你的生活。
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
尤其是每次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你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们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割舍眼前既有的幸福,进而投资出更多的幸福。
张德芬大学毕业后在台湾电视公司做新闻记者和主播,后来申请到美国读大学,辞职进修,未觉得工作可惜,难得,再次毕业后在新加坡加入一家国际大公司,担任重要软件的亚太区营销工作,从合约制员工,因为没经验,从主观的助理做起,三年升到一个不错的职位,后来因为非常不适应那份工作,犹豫很久以后辞职。搬到北京做起了家庭主妇(貌似这段时间离婚了),每天忙着看灵修书籍、上灵修课程、研究“到底什么可以让人幸福”。就这样潜伏了四五年,写出了第一本灵性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大陆卖了一百多万本,到现在还在热销中,陆续又出了些书,开讲座等。【所以做家庭主妇时也不能停滞,还是要不断学习、领悟】
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而愿意顺从自己的心的话,可能失去更多更美的风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总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也活得愈来愈快乐。
离,出离心,驱离要求更多的幸福欲求。一开始作者想不透自己为什么拥有那么多却不快乐,所以不断地在外面的世界努力收集。最后,发现外在的世界再也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和欲求,所以走上了灵修的道路。
然而,在灵修的过程中,还是一如既往地用“多就是好”的态度拜访上师,收集书籍、法门。学到最后,自己都累了,发现没有一个上师可以真正帮助我,没有一本书可以拯救我,没有一种法门可以带给我想要的那种自在和快乐。
于是,我放下了。不再追寻,不再盼望,而是愿意在当下和自己诸多的不完美、内在的各种阴影、各种负面情绪和念头好好相处。
放下一切期盼以后,我开始享受生活的简单和单纯,和大自然相处,和宠物相处。有时候,我会不知不觉地傻乐,就是没有任何缘由地,感受到当下无事的那种自在和幸福。
欲望是要被穿越而不是压抑的,穿越到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然后也许有一天你会精疲力竭地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
——序 over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思考方式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截至2013年,作者开了近八年的“断舍离”的讲座,与断舍离的相遇是在差不多20年前,契机是在高野山的寺庙借宿,被寺庙的清爽打动,当时电视上正在盛行收纳术,做加法,所以作者通过对比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瑜伽教室的“断行”“舍行”“离行”,是为了斩断欲望、脱离执念的修行哲学。作者开始思考这种哲学能不能用在聚焦于人与物的关系的行动上呢?于是作者发明了断舍离。【爱思考,爱联系】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当下这条时间轴。也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却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的空间里。
断舍离是一种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
断舍离的机制:
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 换成 需要、合适、舒服
断: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
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舍:收拾没用的破烂儿
卖掉、赠送物品
缩小喜好的范围
离:脱离执念
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心情愉悦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在看不见的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你可以叫它神的领域,或是未知的伟大,总之就是命运一类涉及灵魂的次元,意料之外的偶然性、共时性也会在这一世界发生。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以往一向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就能够看得更清楚,就能开启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
通过物品取舍会提升自我形象,也会改善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不但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确实能够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
断舍离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在空间。
断舍离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在瑜伽里,人们把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淤泥越积越多,有的人可能就会深陷在淤泥里草草度过一生。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1、 逃避现实型
多数情况下,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直至恶性循环。
2、 执着过去型
隐含着对过去旧时光的留恋。
3、 担忧未来型
这一类人最多。
现在这种时间观念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有些人觉得最近几天是现在,有的人则会把10年前的事都看成现在的事。
一样东西,把它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精心保管和置之不理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是都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什么区别。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上看出来。也就是说,可以从屋里的灰尘数量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
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破烂儿还可以分为三类:
1、 不用的东西
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2、 还在用的东西
还在用,但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放这些东西。
3、 充满回忆的东西
人很容易因为习惯了某件事而感觉麻痹,这实在是很可怕。
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在断舍离中,根本没有“客用”这一观点。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我们自身的状况。
住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从原点去思考这个问题,房子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保证我们不挨冻、不受热。断舍离认为,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否则,房子里堆满了东西,满是灰尘,还滋生出霉菌和螨虫,这样的环境可绝对算不上健康。也会引发疾病。
呼吸品质和食物与水一样重要,甚至比它们还重要。
要想改变居住环境,首先就必须得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加。
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酒店客房服务的人亲历: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退房时越是会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相比之下,标准间就惨不忍睹了。因为住在那里的人,多半都会觉得反正服务人员都要打扫房间,自己根本没有必要收拾。其实,这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没有必要按照“衣服篇”“厨房篇”之类的不同类别选择不同的方法。
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不同的。
不要让“物品”当了主角,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就能做出需要或者不需要的判断。形成“是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用的”这样的思考模式。
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算是莫名其妙地渐行渐远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
对破烂儿的IQ的提升。
更高级别的状态是——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和很多人进行非常深入的交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选择,而且是在众多人里选择两三个。所以,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收拾(筛选出必需的物品)、整理(把东西放回原处,或是把家里的东西改变一下形态,移动一下位置)、打扫(洗、刷、擦)
在断舍离里,“扫除”明确地分为上面所说的那种收拾,需要利用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断舍离里的80/20原则: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去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
断舍离时最好先从自己做起,最好不要想着去控制别人。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希望你可以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据说,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那就是从小给给予得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是的自己。
减少物品=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拾了。
时时发现最适合实施断舍离的地点:
重视健康及安全——有一小时时间——不擅长分类=冰箱的最上层
只集中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的“减少”。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需要,不需要”+“舒服,不舒服”
锻炼选择力,每次只分成三类。
在扔东西的时候,可以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大声说出来,光在心里念叨可不行。
断舍离的最终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
1、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7成满
“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5成满,美观
超级便宜的量贩店里,商品都是见缝插针似的一样挨着一起放着的,可在高级精品店里,货架上只会零零散散地放非常少量的东西,这样才显得很漂亮,有品位。
3、装饰给别人看的空间,只放1成的东西。
比如画展,宣传单上的极具代表性的名画多半都是单独挂在一面很宽的墙上。
减少物品的数量,这样不管是多狭小的旧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营造出高品位的感觉。
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成收纳之后,你就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1、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比如不盖茶叶包的盖
2、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自在:比如毛巾竖着放在四方形的浅托盘里,最多放10条。
自由:指的是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比如,便利店里的饮料都是同一种类排一长列摆放的,种类和数目一目了然。
自立:比如内裤卷起来放在小篮子里,T恤也可以卷起来放在抽屉里。
不良品库存=负债,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时候才购入这次必需的物品。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
等到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恢复清爽后,才算是完成了“场的净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一来,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自我形象。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不舍得用奢侈品,“我还没达到那种层次呢。”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
每天都在使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所谓当下,不管是食物还是别的,在当下都拥有着极强的能量。
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阶到了外力的世界。
只要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要成为活在当下,能够立刻付诸行动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够真实实践的人。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