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结与情节
昨天看了《春光乍泄》,找资源的时候瞅见片子的英文译名是Happy Together, 还以为自己找了假资源。后来看到别人的短评,说:“和你在一块儿的时间,就像乍泄的春光,快乐而短暂。”好像有那么点儿意思。
墨镜王的电影其实就看过三部。春光再加上重庆森林和一代宗师。“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人物独白减少了。”(大雾)大概是为了迎合大部分观众的喜好吧。一代宗师是在电影院看的,第一次接触王家卫。那还是初中时期,剧情片更合口味些。影片后半段我的注意力全在我爹身上,因为他看睡着了,出来之后和我吐槽这片子拖沓。故事情节我已经完全忘记,只记得两幕,一幕是车厢里宫二和一线天的对手戏,45度俯拍的章子怡,另外一幕是在夜色中的车站,忘了是飘雪还是落雨,宫二和马三的一场打戏。一文一武,一收一放,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觉得章子怡很美的吧。
《重庆森林》大概是去年冬天和《情书》一块儿看的。也就是在这里注意到了墨镜王喜欢手持跟拍的流动镜头,几乎每一段里面都有,尤其是林青霞和王菲的部分。但金城武的部分我不太喜欢。也是从这里喜欢上了California Dreaming,阿菲的角色,离了这首加州梦,立马要泄一半的气儿。后来又一次看《阿甘正传》才发现,这歌我应该早就听过了……更巧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94年的。这前后半年多陆陆续续地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天使爱美丽》《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告白》。有意识地把主题相近的片子放到一起来看,两两对照着。然而基本上是有输入没输出,千头万绪下笔又是枯涩。《松子》的影评,也是在闲得发慌的情况下写的。其实这样不太好,不能把影片带来的情绪及时地排解掉。更要命的是这几部电影无一例外地笼罩着一种孤独感。尤其是《天使爱美丽》,片名听起来是治愈系的,色调也是令人安心的鹅黄的墨绿的,女主角笑起来跟画似的,但就是让人觉得空落落的。偷偷潜进讨厌的人家里干坏事(后来看重庆森林的阿菲,不由自主想到艾米丽);在杂货店把手插到米袋里边儿玩并且假装漫不经心;设计一个游戏去见喜欢的人;看邻居爷爷无数次地临摹那一幅雷诺阿。总而言之对于这类片子重要的是情调不是情节。女主角对事件是投入的,情绪却是游离的,时不时就变成了自己的故事的旁观者。末尾处连诺找到艾米丽,我这个俗人满心以为这法国片子会用一个法式热吻作结——毕竟她寻寻觅觅这么久,煞费了苦心这么多——然而猜错了,那可能是好莱坞电影吧。竟然就是浅浅淡淡的吻,不像对待情人,而像对孩子或者宠物。期待没了出口,闷得慌。
不过《春光乍泄》却让我看得很爽快,尽管何宝荣和黎耀辉没有在一起,尽管过程很揪心,但是行云流水,情感也表达得更细腻透彻。开头和收尾处出现相同的瀑布,却已经是截然的心境;我还蛮喜欢这种听上去很俗套的首尾呼应的。而且背景音乐很棒,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方式尽量作最恰当的展现,实属不易。最喜欢的部分是色彩。黑白和彩色的交替出现,反映着黎耀辉的心绪:何宝荣走了,生活是黑白的,回忆是黑白的;何宝荣回来了,他说重新开始吧,然后一切又都变成彩色的。而张宛出现后,影片就再也没有出现黑白的场景。不断再现的红色:黎耀辉的红色毛衣,和他替何宝荣盖上的红色毛毯;一本附着了太多误解的红色护照,以及分手后,屠宰场的新工作中,每日所要面对的殷红。其实双方心底都是一片赤忱的红,却非要去遮掩去误读。
非常佩服张国荣,翩翩公子能把何宝荣那一份风尘浪荡展现得这样淋漓尽致而不讨嫌、不低俗。撒起娇来比女人还惹人怜惜。有人吐槽何宝荣这角色太肤浅,可惜了Leslie。我并不赞同。我所看过的哥哥的电影里,几乎每一部的角色之间都有很大的反差,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何宝荣不是那种纯粹的浪子,最后还是回了头,甚至一开始是他先选择回到黎耀辉的身边,如果只是为了寻开心,凭他的魅力大可不必这样费周章。他也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用还留着创口的手去寻找那本护照。他的翻找只是为了确定黎耀辉还愿意爱他包容他,必须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才能确保自己不会猝不及防地被抛下;然而却被黎耀辉误会成是要离开,挽留说不出口,只是在深夜何不经意提起要抽烟的时候,白上他一眼,然后裹着衣服起身下楼买烟。误解越积越厚,冷眼和争吵背后全都是爱。一个用肆意任性的玩闹来确认对方还会等待;另一个买上抽不完的烟,小心翼翼地沉默,企图留下对方。
梁先生这次的角色还是一贯的隐忍忧郁,酒吧的那场哭戏,刻意设计成只用眼睛来说话(我不会说我后来又倒回去看了三遍,还看哭了orz),情绪传达得比露出全脸还要完整。此外就没有特别的惊喜,感觉他演同性恋还是有点儿不那么自然(尤其是两相对比之下)。先前读蒋勋的书,他谈情欲的孤独,说爱有时像无可奈何的占有,又说这种孤独是多么美。这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展现得倒真是漂亮,包括重庆森林里头663和空姐的那一段,663给阿菲按摩小腿的那一段,还有春光的开头,以及中间的探戈。不同的情绪,但都很美,撩得人心旌摇曳。(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天使爱美丽,那里头的这种孤独表现得有点黑色幽默。)
由于档期上的冲突和王家卫过于独特的工作风格,在春光之后,张国荣宣布不再和王合作。中途的不顺遂也导致后半段张没有多少戏份,对很多人来说是种遗憾,落下“《春光乍泄》永远只有半部”的梗。无奈之下王导找到了台湾的小张同学,距离他初出茅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刚刚过去三年。张震的这个角色还是挺重要 的。黎耀辉在经历着爱情的不顺遂时,张宛以“他乡故知”的设定出现,狠狠地灌了黎耀辉几大碗鸡汤。然而我不太喜欢这番演绎,台词嫌生硬。牯岭街那会儿是本色出演,青涩的感觉倒是和角色契合得很好;到春光里已经窜了个儿,完全长开了,但说起话来还是和小时候像,偶尔有点出戏。而且张宛的形象挺扁平的,主要任务是来给黎耀辉指点迷津,任务结束就自个儿玩去了,终极目的是让黎耀辉感叹:“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小张可以那么开心地走来走去,因为他知道有地方可以让他回去。”所以真正的演员还是靠磨炼出来的。张宛身上的少年感,和一线天那种由内而外的、同时夹杂着温润和凛冽的帅气,不能说孰优孰劣,也不能互相替代。我个人偏好后者而已。
我想自己也属于“有地方可以回去”的人,这大概是看完春光之后觉得爽快的本质原因。让人舒服的爱才是最合适的爱。祝福黎先生,也祝福何先生。
墨镜王的电影其实就看过三部。春光再加上重庆森林和一代宗师。“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人物独白减少了。”(大雾)大概是为了迎合大部分观众的喜好吧。一代宗师是在电影院看的,第一次接触王家卫。那还是初中时期,剧情片更合口味些。影片后半段我的注意力全在我爹身上,因为他看睡着了,出来之后和我吐槽这片子拖沓。故事情节我已经完全忘记,只记得两幕,一幕是车厢里宫二和一线天的对手戏,45度俯拍的章子怡,另外一幕是在夜色中的车站,忘了是飘雪还是落雨,宫二和马三的一场打戏。一文一武,一收一放,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觉得章子怡很美的吧。
《重庆森林》大概是去年冬天和《情书》一块儿看的。也就是在这里注意到了墨镜王喜欢手持跟拍的流动镜头,几乎每一段里面都有,尤其是林青霞和王菲的部分。但金城武的部分我不太喜欢。也是从这里喜欢上了California Dreaming,阿菲的角色,离了这首加州梦,立马要泄一半的气儿。后来又一次看《阿甘正传》才发现,这歌我应该早就听过了……更巧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94年的。这前后半年多陆陆续续地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天使爱美丽》《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告白》。有意识地把主题相近的片子放到一起来看,两两对照着。然而基本上是有输入没输出,千头万绪下笔又是枯涩。《松子》的影评,也是在闲得发慌的情况下写的。其实这样不太好,不能把影片带来的情绪及时地排解掉。更要命的是这几部电影无一例外地笼罩着一种孤独感。尤其是《天使爱美丽》,片名听起来是治愈系的,色调也是令人安心的鹅黄的墨绿的,女主角笑起来跟画似的,但就是让人觉得空落落的。偷偷潜进讨厌的人家里干坏事(后来看重庆森林的阿菲,不由自主想到艾米丽);在杂货店把手插到米袋里边儿玩并且假装漫不经心;设计一个游戏去见喜欢的人;看邻居爷爷无数次地临摹那一幅雷诺阿。总而言之对于这类片子重要的是情调不是情节。女主角对事件是投入的,情绪却是游离的,时不时就变成了自己的故事的旁观者。末尾处连诺找到艾米丽,我这个俗人满心以为这法国片子会用一个法式热吻作结——毕竟她寻寻觅觅这么久,煞费了苦心这么多——然而猜错了,那可能是好莱坞电影吧。竟然就是浅浅淡淡的吻,不像对待情人,而像对孩子或者宠物。期待没了出口,闷得慌。
不过《春光乍泄》却让我看得很爽快,尽管何宝荣和黎耀辉没有在一起,尽管过程很揪心,但是行云流水,情感也表达得更细腻透彻。开头和收尾处出现相同的瀑布,却已经是截然的心境;我还蛮喜欢这种听上去很俗套的首尾呼应的。而且背景音乐很棒,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方式尽量作最恰当的展现,实属不易。最喜欢的部分是色彩。黑白和彩色的交替出现,反映着黎耀辉的心绪:何宝荣走了,生活是黑白的,回忆是黑白的;何宝荣回来了,他说重新开始吧,然后一切又都变成彩色的。而张宛出现后,影片就再也没有出现黑白的场景。不断再现的红色:黎耀辉的红色毛衣,和他替何宝荣盖上的红色毛毯;一本附着了太多误解的红色护照,以及分手后,屠宰场的新工作中,每日所要面对的殷红。其实双方心底都是一片赤忱的红,却非要去遮掩去误读。
非常佩服张国荣,翩翩公子能把何宝荣那一份风尘浪荡展现得这样淋漓尽致而不讨嫌、不低俗。撒起娇来比女人还惹人怜惜。有人吐槽何宝荣这角色太肤浅,可惜了Leslie。我并不赞同。我所看过的哥哥的电影里,几乎每一部的角色之间都有很大的反差,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何宝荣不是那种纯粹的浪子,最后还是回了头,甚至一开始是他先选择回到黎耀辉的身边,如果只是为了寻开心,凭他的魅力大可不必这样费周章。他也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用还留着创口的手去寻找那本护照。他的翻找只是为了确定黎耀辉还愿意爱他包容他,必须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才能确保自己不会猝不及防地被抛下;然而却被黎耀辉误会成是要离开,挽留说不出口,只是在深夜何不经意提起要抽烟的时候,白上他一眼,然后裹着衣服起身下楼买烟。误解越积越厚,冷眼和争吵背后全都是爱。一个用肆意任性的玩闹来确认对方还会等待;另一个买上抽不完的烟,小心翼翼地沉默,企图留下对方。
梁先生这次的角色还是一贯的隐忍忧郁,酒吧的那场哭戏,刻意设计成只用眼睛来说话(我不会说我后来又倒回去看了三遍,还看哭了orz),情绪传达得比露出全脸还要完整。此外就没有特别的惊喜,感觉他演同性恋还是有点儿不那么自然(尤其是两相对比之下)。先前读蒋勋的书,他谈情欲的孤独,说爱有时像无可奈何的占有,又说这种孤独是多么美。这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展现得倒真是漂亮,包括重庆森林里头663和空姐的那一段,663给阿菲按摩小腿的那一段,还有春光的开头,以及中间的探戈。不同的情绪,但都很美,撩得人心旌摇曳。(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天使爱美丽,那里头的这种孤独表现得有点黑色幽默。)
由于档期上的冲突和王家卫过于独特的工作风格,在春光之后,张国荣宣布不再和王合作。中途的不顺遂也导致后半段张没有多少戏份,对很多人来说是种遗憾,落下“《春光乍泄》永远只有半部”的梗。无奈之下王导找到了台湾的小张同学,距离他初出茅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刚刚过去三年。张震的这个角色还是挺重要 的。黎耀辉在经历着爱情的不顺遂时,张宛以“他乡故知”的设定出现,狠狠地灌了黎耀辉几大碗鸡汤。然而我不太喜欢这番演绎,台词嫌生硬。牯岭街那会儿是本色出演,青涩的感觉倒是和角色契合得很好;到春光里已经窜了个儿,完全长开了,但说起话来还是和小时候像,偶尔有点出戏。而且张宛的形象挺扁平的,主要任务是来给黎耀辉指点迷津,任务结束就自个儿玩去了,终极目的是让黎耀辉感叹:“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小张可以那么开心地走来走去,因为他知道有地方可以让他回去。”所以真正的演员还是靠磨炼出来的。张宛身上的少年感,和一线天那种由内而外的、同时夹杂着温润和凛冽的帅气,不能说孰优孰劣,也不能互相替代。我个人偏好后者而已。
我想自己也属于“有地方可以回去”的人,这大概是看完春光之后觉得爽快的本质原因。让人舒服的爱才是最合适的爱。祝福黎先生,也祝福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