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的哪个旅行目的地让你念念不忘
查看话题 >如果迷恋无序之美,欢迎来到纽约
今年的夏天是从纽约开始的。
旅途刚开始的那几天,每日除了阴风就是冷雨。几乎把所有衣服都穿上身的我不得不在5月30日的日记里重重写下「明天一定要买件羽绒服」——公交车的暖气可以证明,这绝不是气话。
第二天,当我从自然历史博物馆走出来时,天空却开始云开雾散,燥热的温度倏地升了起来。

我急忙忙踩着阳光一路溜达到了中央公园的湖边,茂密的树丛想必也是受了鼓舞,正努力展示着最生机盎然的那种绿色。咬下一口Shake Shack拎来的、鲜美多汁的蘑菇汉堡,浑身晒得暖洋洋,夏天就这样开始了。
中央公园,遇见的是风景和人生
眼前的这个湖面,此刻荡着不少游船。穿西装的小哥不知是受困于对面姑娘的美貌还是自己在上班时间里跑出来的不安,总之,划起桨来拘谨又笨拙。
拖家带口的画面显然更具动感,熊孩子肆意拍着水,就差一头栽下去和盈盈水面来一个实打实的清凉拥抱。循着悠扬的手风琴声走上标志性的弓桥,两只水鸭站在河边湿地昂首挺胸,仔细一看,其中一只正默默为身下的幼仔守住一片阴凉。

在这个占地面积相当于8个天安门广场的巨大公园里漫步,道路两边遍布的绿色长椅可以供你随时休憩。正准备坐下时,长椅靠背上的金属铭牌吸引了我的注意。
For Andy, who took me walking through the hills of Jerusalem.❤Angelica
In memory of Andy Bronfman, who enjoyed Central Park everyday.Gift of Evelyn & Leonard
每张长椅上的短句各不相同,多数承载的都是亲朋好友间的情感和思念。中央公园的9000张长椅里,有4000张以上属于由管理处发起的「认领一个长椅」计划,公众可以通过捐款的方式留下私人化的文字。
绵延的爱意动人至极,我沉浸于其中,走过一张又一张长椅,轻声念着一场又一场消逝而永恒的人生。

在单套公寓售价可达1.005亿美元的曼哈顿,843英亩的中央公园里发生的一切,透着无法言语的奢侈——尽管在1624年,曼哈顿14000英亩的土地仅值60荷兰盾(24美元)和一些玻璃珠。
170年前的这片养猪场、垃圾站、熬骨汤作坊,如今已被150英亩水域、50英亩绿地和80英亩森林替代。24000棵绿树在这里生长,超过200种野生鸟类曾被观测到过——运气好的话,一天之内你能见到至少50种。
20000名工人用20年打造出来的免费公园,为300部以上的电影(包括2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贡献了美如画的四季美景,每天吸引着115000人的到来。

而免费向来都是最昂贵的事物。
为了尽可能享受到这片公园的所有,那些在纽约或世界各地汲取了顶尖财富的人们,心甘情愿将财富贡献给这块地方:根据纽约市财政部统计,2014财年,中央公园为四周地产的市场价值带来了将近260亿美元的提升,2014年-2015年春,纽约卖出的最贵的50套公寓里,有41套环绕在中央公园四周。
游园马车的哒哒声将我从对财富的惊叹中拉回。仕女名媛们优雅跨下镀金马车的岁月早已不在,如今,这些被时代淘汰、又被所谓「历史文化象征」羁绊住的马车,只能向慕名而来的四海游客发挥平淡无奇的余热。
而我,一名漫步者,决定继续用我最散漫的方式走向草莓园。

这个眼泪状的花园由小野洋子出资,正对着约翰·列侬曾经住过的达科塔大厦。人来人往中的驻足者,或和那个著名的「Imagine」马赛克合影,或者,坐下来静静听会儿街头艺人的弹唱。
这一天我先后遇上了两位艺人,唱的歌曲大同小异,《Yesterday》、《Imagine》、《Let It Be》之类的经典之作,以及在此情此景必不可少的《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第一位艺人头发已斑白,气质却并没因为岁月和身份而走样,唱至动情处还有些许哽咽。第二位是一头卷发的少年,自带互动节奏和温暖笑容,所有人一起跟着哼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音乐在柔风中流淌,拥有穿透时光和国界的力量,却盖不住37年前对面大厦传来的那声枪响。

夏令时的好处是,白昼就像是用不完般那么漫长。即使我已经在中央公园里虚度了不少时光,我还是有机会去本地市民最喜爱的绵羊草坪,继续挥霍我的假日。
这片曾经用来放羊的草原此刻洒满了金黄。我像那些无忧的白胖绵羊一样眯起眼睛,愉快地躺在厚软的草地上。
飞机飞过,月亮升起,凉风吹起青草香。正对着的,是那排代表财富和欲望的天价公寓,而天价公寓所望向的,是无需用金钱换取的快乐。

完善的自然生态和昂贵的人工建筑共生于同一片土地,免费和天价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创造出快乐。纽约那基于混沌创造而成的迷人感,才刚刚开始。
地铁里,享受Blue Note的现场演奏
尽管这样的纽约令我快乐得手舞足蹈,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这里的地铁糟透了。
资本主义国家到底「不比」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上的热忱劲头,这座早在1904年就开始运营地铁线的城市,拥有的不仅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地下铁路系统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所有地铁当中卫生问题最恶劣的之一。

恶臭,残旧,遍地的垃圾,阴湿角落的老鼠,铁轨碰撞的尖声和晃荡的铁皮车厢往好了说,姑且形容为充满美式豪迈罢。每天坐地铁成了我最头痛的时刻,不仅因为以上种种和弄不明白坐法,更要命的是,它几乎总是在花式停运。
这样的厌恶感持续到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如往常般皱着眉头走进联合广场站,一连串激昂的鼓点突然将我吸引:这和我们地铁里那些走了调的《爱的奉献》也太不一样了吧。
走近一看,好家伙,竟然是支设备齐全的乐队!

在这个相对密闭且狭小的空间,所有乐器交织的声响,即使在我这个乐盲听起来,也是极高水准的享受——这支叫做Underground Horns的铜管乐队正在演奏的《When Will We Come Together》,确实也是他们在大名鼎鼎的Blue Note表演时的曲目。
纽约啊,再一次让人无可救药地着迷。私密舒适的专业空间和人人可达的公共场所,都能提供同样质量的现场音乐,为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带来无门槛的快乐。


看看身边那些随节奏而扭动的人们吧,「舞台中央」的两个大块头最是陶醉,各自起舞而又不时默契互动。旁边的黑人小哥自然是全场带节奏之冠,哪怕我是最最腼腆的东方人,也不好意思不跟着hands up。
人群中,情侣在小角落十指相扣跳起你侬我侬的舞蹈,踩着高跟鞋的办公女郎抱着胳膊轻轻摇摆,衣着寒酸的年轻人,从始至终都站在那儿面无表情地咀嚼着零食,似乎这里的热闹和他毫无关系,直到一包零食吃完,面无表情丢下些零钱,面无表情离开。


我想象着他们的身份和心情。尽管我对每个人这一天过得怎么样一无所知,但此刻我确信,每个人的嘴角和心里,都挂着被音乐感染的快乐。
哦,这里面至少有一个人的身份我是笃定的:
第二天在农夫市集的一个小摊上,奋力搬着一箱箱水果的,正是那个带着安全帽、脖子堆满肉褶的大哥!

纽约之美,诞生于无序
这种随手可得的快乐令我如此钟爱纽约。事实上,纽约可以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心满意足:挥霍的富人,严谨的老饕,热忱的艺术家,两眼放光的购物狂。
哪怕只是做一名毫无目标的漫步者,每一天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威廉斯堡、切尔西或者东村(好吧,纽约在取地名儿这件事上真的太不走心)闲逛,你同样能获得别的城市无法模仿的快乐。


和动辄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伦敦、巴黎、北京相比,393岁的纽约简直稚嫩得不像话。只不过,当我们生活的城市在不断用「全新创造的古建」侵蚀不复返的历史痕迹时,纽约一股脑儿把旧的新的、好的坏的、高的矮的、凌乱的整洁的、廉价的奢华的,统统保留并糅合在一起—— 还好美国从来没兴过什么「双创城市」的评选和建设。
纽约的美诞生于无序中,这让它独一无二。建筑群构成一幅幅不经意间完成的画面,历史的变迁在上面流动,城市生命力跃然眼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也深受城市感染,所有相聚都毫不违和。


明星景点之一的高线公园,更是成了纽约最受欢迎的旧城改造项目:这个曾经遍布肉类加工区和屠宰场的混乱之地,如今汇聚了盛开的鲜花、阔叶的树木和充满活力的公共艺术展示,而当年那条肮脏的铁路则被部分保留了下来,成了这里的标志和亮点。



当我在夜晚来到百老汇,一排排亮如白昼的大型灯泡照耀着被时光打磨成经典的话剧海报,我像是来到了盖伊·特立斯笔下那个上世纪早些年间的哥谭。街道还是那个样子,人们喜欢的还是那些事情,车来人往,这里容得下一切欢欣和沮丧。
只有巨幅广告上的亚马逊语音助理Alexa在无声告诉我,嘿,欢迎来到未来世界。

凌晨1点,百老汇到处是达官贵人和从阿斯特酒店出来的身穿白色晚礼服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驾着他们父亲的小汽车去参加舞会;到凌晨2点,有些喝酒的人已不能自持了,这时常常是酒吧打斗发生的时间;到了凌晨3点,夜总会里最后的表演结束,大多数游客和出差的采购员都回到旅馆......清晨5点,街上一片寂静,此时的纽约城是个完全不同的城市。清晨6点,早班工人开始络绎不绝地从地铁涌出,百老汇已开始车水马龙了。
──1970年,《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一座城市容得下过去,创造得了未来,它便是最可爱的。

我是沙拉,热爱长途旅行也喜欢在北京轧马路的旅游编辑。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一碗儿」,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复制粘贴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