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
已近休息时分,看书感觉到疲倦,发现好几天没写东西,就随便想起的一个主题,写写。
印象中德鲁克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人类可以划分为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喜欢通过说来思考,一种人是喜欢通过写作来思考。我显然属于后者。写作的时候能够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思想澄明之后,解决之道也就在其中显现。
乡愿,是最近常涌现在脑海里的一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孔子对乡愿的批判: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指的是每个人都称赞他的那种老好人。
对乡愿人的批判其实和大多数人的理解都不太一样。小的时候父母教育孩子:你要做个坏孩子,让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喜欢你。因此,天然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们。可是孔子对这种乡愿的人是极度批判的。他认为,一乡的人总有好有坏立场各有不同。好人喜欢你这没问题,那么坏人也喜欢你,那么你岂不是好坏不分吗?这种人大概就是没有什么价值观的人。
的确,没有自己价值观的人往往都被各方欺压,因此也就被各方需要,也就变成乡愿了。一个有自己价值观的人不会被所有人喜欢。有的人嫉妒他,有的人厌恶他,有的人恐惧他等等。一个人倘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人群中便属于异类,他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挑战和疏离。此时他不的不做出选择:是把自己的独特藏起来然后融入人群,还是不得不学会拒绝一些人,有时候甚至是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选择了后者,哲学意义上的孤独便产生了,根据不同人德性的修为不入主流的人他们最后会有自己的归宿,或好或坏。但无论如何,你都跳出了乡愿的陷阱。
先天的教育已经让乡愿变得具有政治正确。与此同时,乡愿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毕竟此时你可以被很多人称赞。
当然,从人性出发,每个人都喜欢被称赞,比方说自诩为跳出乡愿陷阱的非主流人群也喜欢被某些人群称赞,可能是少数精英可能是家庭。其实批判到这个地步,就会很容易发现,其实很多瞧不起乡愿的人的原因就是,乡愿的人喜欢获得称赞的那群人逼格太低。没啥见识的人可能视被街坊四邻赞美就是人生的巅峰,有些人可能视被家乡人交口称赞就是巅峰体验,有些人则追求精英和同行专家的赞美,有些人则追求统治者的赞美。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认为,所谓的不同的人不都是虚荣的吗?可实际上,获得哪种层次的认可的确有高下之分,如果人群不分高下,那么水为何会从高往低流呢。逼格低的处于鄙视链下游,逼格高的处于鄙视链上游,实际上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么操作的。当然,批判乡愿的原因除了他们处于鄙视链下游外,更重要还是最上面那一点,乡愿之人没有牢固的价值观,人云亦云的人愚蠢且可憎。这是需要再三重申的。
我个人的价值观当然是反对乡愿的,因此我也不惮于被一些人所不喜欢,甚至下意识地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企图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以保持一定的判断力。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