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公司的something(一)
转眼间,来到H公司已经1年零2个月了。 这一年,赚了一点钱,学了点皮毛知识,游走了几座城市,喜欢上一个人。22岁的时光也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年间,的确不停地在思考我是否喜欢当前这份工作。是喜不喜欢,不是适不适合。 要论适不适合,从各方面评估,这份工作非常适合非计算机出身的女孩子。不需要敲代码,不需要深入理解代码,理解产品的功能,按照产品的实现过程写写文档就可以了。虽然项目紧张的时候疯狂加班,但总体而言,还不至于秃头白发。发了工资还能时不时跑到HK去买买买,的确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了。 但要论喜不喜欢,前半年的我,的确给不出个确切的回答。 有时候是忙着忙着就忘了思考这些。这也是H公司很多人的常态。年纪轻轻,刚从学校毕业就来到了H司。经历了一周的公司文化培训后,顽强地认为自己已在入公司前打好了预防针,不会被这区区几天的课程洗脑。奈何,这几天的培训不过是个假把式,真正的洗脑是你开始工作后,你的同事和上司对你耳濡目染的传教。我们推崇什么?加班!"狼"性文化!流程!规范!拉通对齐!输出!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你对这些感到陌生又兴奋,立志要好好拼搏奋斗一番。第一年拿到不错的成绩后,你也就渐渐适应了这个公司的行事风格。后来你对这些工作流程运用得行云流水,将自己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忙碌中。喜不喜欢这个工作无所谓,你在你的岗位好好干,做一个踏实勤恳的螺丝钉,H司不会亏待你,想想自己的收入在同龄人中还算可以,有时竟不免沾沾自喜。这么干下去,你也会有朝一日成为你这个岗位上的工匠,名利双收,岂不快哉! 工匠精神,一开始听到这个概念,真的十分受打动。试想,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在看不清未来的迷茫状态下,突然有人告诉你,你在我司好好努力,未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代大师。这不就是现实中的修真小说嘛。打怪升级做大英雄,很多人到中年都还在做的梦。问题是,工匠精神这个概念真的适用于H司吗? 让我们来看看H司对工匠精神的内部发文中所举的栗子: 1、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2、哈德洛克的网页上有非常自负的一笔注脚:本公司常年积累的独特的技术和诀窍,对不同的尺寸和材质有不同的对应偏芯量,这是哈德洛克螺母无法被模仿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明确告诉模仿者,小小的螺母很不起眼,而且物理结构很容易解剖,但即使把图纸给你,它的加工技术和各种参数配合也并不是一般工人能实现的,只有真正的专家级的工匠才能做到。 3、在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毫无疑问,这些栗子s举得非常满分作文了。然而这些栗子s有一个共同点,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日复一日精细的打磨中磨练自己的技艺和能力,他们热爱这些,愿意为此付诸热血和时间。更重要的一点,这些技艺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也就是说,换个地方,他们也能凭借这些技能再出人头地。 然而在H司,50%的时间是在打磨自己的拉通对齐开会扯皮写胶片汇报的能力。剩下的时间,30%在忙着处理工作事务,10%的时间在打理琐事,剩下10%不到的时间在打磨工作技能。H司把工匠精神抬得这么高,却丝毫不注重员工个人技能的提升。工匠精神,工匠在哪儿? 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特纳的父亲中了诅咒,渐渐的变成了海盗船的一部分,脸上长满了海鲜。在H司待久了,也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变成了这艘船上的一个小螺丝,你的脸上长满H司口味的小海鲜。当你幡然醒悟离开H司的时候,立马会有一个崭新的锃光瓦亮的小螺丝来取代你。然而,你这个脸上长满小海鲜的小螺丝已经没有其他地方愿意收留你了。论技术,你就会你眼前的那一小块。你说你会拉通汇报,抱歉,人家公司目前也没打算招领导。这就导致很多人进来之后,出不去了。不是他们不想出去,而是没能力。离了H司,啥都不是。在H司混下去,起码还是个有头有脸有收入的人物。 在这个开放包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这对一个公司来说是好事吗?员工的能力和公司的发展完全不匹配,H司把自己的员工封闭在一个圈里。被圈养的一群狼,能吃谁? 我又想起去年刚入职的时候,刚看到H司几个园区之间的定时穿梭小巴时那种惊异的心情。小巴士每隔十分钟一趟,如同一束圆形封闭的水流,把这条流水线上的人运到那条流水线上去。我当时就在想,大老板是想把这一片园区打造成他的一个小世界,我在这个世界里吃喝拉撒睡,无需去考虑外面的世界。 细思,极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