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侍郎豆腐——《随园食单》里的美食秘辛

蒋侍郎豆腐是清人袁枚《随园食单》里的名菜,位列《杂素菜单》第一篇。前几天一口气听完豆瓣时间孟晖老师的古代生活专栏,听至最后一期被安利了这道菜,于是决定有空尝试一次。
首先翻出《随园食单》的原文学习了做法:
豆腐两面去皮,每块切成十六片,晾干,用猪油熬,清烟起才下豆腐,略洒盐花一撮,翻身后,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虾米一百二十个;如无大虾米,用小虾米三百个;先将虾米滚泡一个时辰,秋油一小杯,再滚一回,加糖一撮,再滚一回,用细葱半寸许长,一百二十段,缓缓起锅。
周末逛超市又刚好看见有豆腐和干对虾卖,就立即买来实践一回,果然鲜美下饭。在原文基础上改良了一些步骤,在此分享给友邻。
食材准备

1. 豆腐半块,去掉不平整的表面,切成十六片大小均匀的薄方片。
2. 香葱一撮,分成葱白和葱绿,分别切段。
3. 干对虾一碗,提前冲洗浸泡。买不到干虾也可以用小虾米代替。虾尽量大。
4. 甜米酒半碗,也就是酒酿,有些地区称为醪糟。
5. 酱油一小碗。建议用头抽,生抽也可以。避免老抽,过咸,颜色过重。
6. 猪板油一小块,熬猪油用。这道菜理论上应当是用猪油做的,我忘记买材料了,只能以植物油代替。
注意:豆腐必须是北豆腐,不可用南豆腐或内酯豆腐;香葱必须是南方惯用的小葱,不可用北方大葱……#有趣的南北差异#
烹制步骤
1. 买到猪板油的话,先熬猪油,步骤不赘述啦,厨房基本功。不想熬猪油的直接用正常炒菜的油就可以(不过可不要用椰子油什么的啊……)。提到荤油顺便讲一句,平时熬鸡汤的时候可以把鸡油捞出来留着炒菜,鸡油在我心目中比猪油更美味。
2. 起油锅,中火以上。油热透了以后下豆腐,用筷子码好,转小火慢煎。

我的煎锅比较小(柳宗理最小号的平底不粘锅),一次只够煎八片,需要分两次煎。
3. 用筷子轻轻掀起豆腐片检查底面,变成金黄色就可以翻面了。翻面的时候要小心,避免筷子损坏豆腐的形状。待两面都煎为金黄色,即可将豆腐捞出。

我比较喜欢豆腐表皮硬硬的质感,所以煎的时间久一些,缺点是口感偏老。如果喜欢偏嫩的,煎到两面微微呈现金黄色就可以捞出。另外,原食谱中在煎豆腐时有加盐的步骤,我认为不必,后面的酱油已经可以保证足够的咸味。
4. 转中火,用锅中余下的油煸香葱白。倒入干对虾,略略翻炒。

5. 甜酒酿滤去糯米,只取汁液,倒入锅中。甜酒酿有点难滤,可以用带网筛的捞勺将糯米压住,再用汤勺盛出上面的米酒部分;也可以直接将手持漏网盆置于锅上方,倒入酒酿并用汤勺压出汁液。
6. 接着倒入前面煎好的豆腐片,转小火炖煮。如果不怕费时间就多加水,慢慢炖出虾的鲜味,如果只想做快手菜就加半碗水,甚至可以不加水。

煮到一半用筷子把虾翻到上面来,让豆腐充分浸泡在汤汁中。
7. 待到米酒煮得差不多了,倒入酱油。原食谱中写的是“秋油一小杯”,秋油就是秋天的第一抽酱油,所以最好用头抽,或者其他带有鲜味的酱油。

这里原食谱中又提到“加糖一撮”,我认为也不必,之前加入的酒酿已经有足够的甜味。
8. 酱油上色,汤汁几乎收干时,倒入葱绿。

葱绿可以切短一点,因为我很喜欢绿色,所以切得比较长,为了呈现大面积绿的效果。【假装是韭菜
翻炒几下即可关火。最好不要“缓缓起锅”,要快快起锅,这样才能令葱段翠绿立体,慢一点葱就瘪了。
9. 出锅装盘。讲究的可以把葱白挑出来弃掉。

这道菜鲜甜可口,鲜来自虾,甜来自酒,豆腐本身味淡,加上韧性十足的爽滑口感和利于挂汁的孔洞,令这些丰富的滋味有更大的表达空间。
再强调一条个人观点:以荤佐素的菜,荤的量最好大过素。所以不要吝惜虾的数量,想想红楼梦里的茄鮝,若不是花费十来只鸡及各色珍贵食材来配它,也难成流传至今的美味。
写这篇食谱我内心是有点拒绝的,因为它在我做过的菜中显得非常不上镜……不过因为第一次实践古代食谱,来源有趣,做法特别,又有友邻问起,便匆匆写就。
更多美食欢迎戳我的做饭相册:过午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