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之畔的水草梦境
文 | 糖人青
老一辈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粤中船厂的旧模样,新新人类对它更多的只是停留在野草之美的景观设计上,对于在中山居住近二十年而非土著居民的我来说,对岐江公园则有着莫名的亲近感。
身在闹市的岐江公园,处于中山市区中心的地带,东临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南依中山大桥,北邻富华酒店。原为粤中造船厂,是中山解放后第一家省属国营厂,初期是以造木质海洋渔船为主,后来以其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很快成为了中山工业发展的先导者。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大量兴建桥梁,昔日鼎盛的粤中造船厂,于1999年在零贷款零欠款的历史背景下宣告倒闭。
粤中船厂,反映了五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不寻常历史,凝聚了老一辈粤中人的青春岁月,记录了一代社会人的情感,沉淀为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2001年,以俞孔坚为首的设计师在合理保留原场地的基础上,植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和筑造最具特色的建筑物的同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保留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以此串联成一片独具情怀的红色记忆,诠释一片有渊源历史故事的场地,才有了如今的岐江公园。
从入口进来,红色火车头静静屹立在那里,火车轨道很长,直接延伸到公园内湖处,沿途有喷水的小石墩和高低不一的白色长柱,还有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深深浅浅的轨道里疯狂地生长着花草,特别惹人注目。我喜欢沿着铁轨线行走,而小时候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已变成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的天性便得以充分显露出来。
岐江公园被轨道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靠近岐江河畔的绿草地、旧船坞和中山美术馆组成,一部分由骨骼水塔、红盒子、龙门吊、黄色船厂框架等组成。在“退二进三”的城市改造中,那些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在设计师的演变下,通过保留再利用找到了延续文脉的逻辑,形成了绝妙而清丽的新景。
晨曦晓梦淡烦影,艳阳日中引花香。河畔绿草如茵、古榕成排,人工湖波光粼粼、芳草萋萋,儿童嬉闹,老人踱步,情侣窃语,好一派生气盎然。
闲暇日子里,我常常不顾路途遥远,一个人跑到这里来散心。我喜欢公园内的人工湖和芦苇地,看夏日荷花在池子里竞相开放,看深秋里围着湖边野蛮生长的芦苇丛;我也喜欢公园内的中山美术馆,看夜幕降临后,在这里演绎的一场场精妙绝伦的展览活动,看80、90后如何续写新时代中山人的城市记忆;我更喜欢低头围着龙门吊一圈又一圈地一边行走一边沉思,看几簇竹子飘落叶子时的满地枯黄,看文明历史记录下来的斑斑痕迹。
在所有的喜欢里面,我最喜欢看岐江公园里水与草的缠绵爱恋。公园依水而建,园子后半部分的设计无不透露着设计师俞孔坚对亲水的向往,对足下文化的珍惜,他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村篱方格网的设计来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生态环境,湖面波光粼粼,下午人工湖一般会洒水,一柱喷泉如水龙一样呈45度角冲上云宵,在壮观中不失缠绵、在细腻中不失大气;桥上飘洒着透着金黄色银光,飞檐翘角;一丝丝如草一样绿的光线,越过热闹非凡的小湖,仿佛在亲吻人们的目光。
湖水中的芦苇荡是游人最美丽的梦。在无数次的光影中,我早已将这画面深刻在记忆里。如今,彼此间的距离不过一手之遥,“苇丛如绿屏,点在水中央。宛若山水画,请君入梦来。”这便是岐江公园的芦苇荡,是许多人向往的芦苇荡,也是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泛舟划过的芦苇荡。天水一色,不染纤尘。这里是岭南水乡,更是多情人梦里的天堂。
旁边的荷花池、芦苇荡、芭蕉花等野生植物竞相斗艳,沿岸的大古榕与灯光水塔形成的岛屿,这些与水的完美交融构成了一道道清丽脱俗的动人风景线,高低落差之间,和谐自然过渡了水生植物的品种类别,让我莫名的感到清静舒服。
依靠在阳光的怀抱里,悠然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近年来人们追求“文化体验”,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之中,投向异域,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保护独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了,这样的感觉,真好。
老一辈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粤中船厂的旧模样,新新人类对它更多的只是停留在野草之美的景观设计上,对于在中山居住近二十年而非土著居民的我来说,对岐江公园则有着莫名的亲近感。
身在闹市的岐江公园,处于中山市区中心的地带,东临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南依中山大桥,北邻富华酒店。原为粤中造船厂,是中山解放后第一家省属国营厂,初期是以造木质海洋渔船为主,后来以其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很快成为了中山工业发展的先导者。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大量兴建桥梁,昔日鼎盛的粤中造船厂,于1999年在零贷款零欠款的历史背景下宣告倒闭。
粤中船厂,反映了五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不寻常历史,凝聚了老一辈粤中人的青春岁月,记录了一代社会人的情感,沉淀为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2001年,以俞孔坚为首的设计师在合理保留原场地的基础上,植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和筑造最具特色的建筑物的同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保留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以此串联成一片独具情怀的红色记忆,诠释一片有渊源历史故事的场地,才有了如今的岐江公园。
从入口进来,红色火车头静静屹立在那里,火车轨道很长,直接延伸到公园内湖处,沿途有喷水的小石墩和高低不一的白色长柱,还有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深深浅浅的轨道里疯狂地生长着花草,特别惹人注目。我喜欢沿着铁轨线行走,而小时候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已变成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的天性便得以充分显露出来。
岐江公园被轨道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靠近岐江河畔的绿草地、旧船坞和中山美术馆组成,一部分由骨骼水塔、红盒子、龙门吊、黄色船厂框架等组成。在“退二进三”的城市改造中,那些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在设计师的演变下,通过保留再利用找到了延续文脉的逻辑,形成了绝妙而清丽的新景。
晨曦晓梦淡烦影,艳阳日中引花香。河畔绿草如茵、古榕成排,人工湖波光粼粼、芳草萋萋,儿童嬉闹,老人踱步,情侣窃语,好一派生气盎然。
闲暇日子里,我常常不顾路途遥远,一个人跑到这里来散心。我喜欢公园内的人工湖和芦苇地,看夏日荷花在池子里竞相开放,看深秋里围着湖边野蛮生长的芦苇丛;我也喜欢公园内的中山美术馆,看夜幕降临后,在这里演绎的一场场精妙绝伦的展览活动,看80、90后如何续写新时代中山人的城市记忆;我更喜欢低头围着龙门吊一圈又一圈地一边行走一边沉思,看几簇竹子飘落叶子时的满地枯黄,看文明历史记录下来的斑斑痕迹。
在所有的喜欢里面,我最喜欢看岐江公园里水与草的缠绵爱恋。公园依水而建,园子后半部分的设计无不透露着设计师俞孔坚对亲水的向往,对足下文化的珍惜,他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村篱方格网的设计来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生态环境,湖面波光粼粼,下午人工湖一般会洒水,一柱喷泉如水龙一样呈45度角冲上云宵,在壮观中不失缠绵、在细腻中不失大气;桥上飘洒着透着金黄色银光,飞檐翘角;一丝丝如草一样绿的光线,越过热闹非凡的小湖,仿佛在亲吻人们的目光。
湖水中的芦苇荡是游人最美丽的梦。在无数次的光影中,我早已将这画面深刻在记忆里。如今,彼此间的距离不过一手之遥,“苇丛如绿屏,点在水中央。宛若山水画,请君入梦来。”这便是岐江公园的芦苇荡,是许多人向往的芦苇荡,也是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泛舟划过的芦苇荡。天水一色,不染纤尘。这里是岭南水乡,更是多情人梦里的天堂。
旁边的荷花池、芦苇荡、芭蕉花等野生植物竞相斗艳,沿岸的大古榕与灯光水塔形成的岛屿,这些与水的完美交融构成了一道道清丽脱俗的动人风景线,高低落差之间,和谐自然过渡了水生植物的品种类别,让我莫名的感到清静舒服。
依靠在阳光的怀抱里,悠然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近年来人们追求“文化体验”,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之中,投向异域,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保护独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了,这样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