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菲的世界》之旅
阅读《苏菲的世界》之旅
文//雪山上的彩虹
今天读完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后,此书虽然魔幻,但是真实,它带给我不同以往的感受,感觉这个世界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有时人和人之间也有许多未解的缘分,迷一样的巧合,无论世界和生命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知,不断地去求索。很喜欢书中这句:“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世上许多人常常因误解留下许多遗憾,有些因为意外而失去彼此。乔斯坦·贾德还说:“生命是由一长串的巧合组成。”书中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把我带入无限的沉思之中,有时我总会随着这些哲理的语言思绪万千,也瞎想很多。
我爱这本书,因为它带给我许许多多问号,在我以后的行走路上,会不断地想到这本书中所出现的问号,虽然这本书是以小说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最初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青少年读物,读完它后,发现它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启蒙书籍,它揭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阅读时让感觉我和苏菲跟随艾伯特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这次阅读借鉴一朋友的读书方法,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对照的读,感觉这两本书对照读让我更易理解,并且我还把曾经读过的《极简欧洲史》找出来重温,阅读中这三本书常常穿插着读。
今天读完这本书,感受到并不是读完它后,我就知道了一切答案,它不是一本能够让我彻底忘记和放下的一本书。它不仅让我在阅读途中能够产生很多很我问号,还常常让我无意识地沉浸在无限的思考中,我知道在以后的行走路上,自己肯定会不时地拿起这本书,让我继续在此书中去寻找和回味。以后的旅途中我会遇到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随时都可能会找出此书翻翻,从这本书中寻找解题的灵感,实际上很多人生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我知道无论在以后的路上,还是无论我路上遇到什么?今天阅读这本书所产生的那些思绪会陆陆续续地回到脑海中,应该说它是一本能够陪伴我一辈子的书,它也是一本能够改变我曾经的某些思维的书。
读这本书时,虽然“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阅读中我也常常追随他们,无意识地陷入思考中,“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这个问题虽然在平时我也常常会思考和瞎想,这段时间在书中把这个问题会重新提出来,让我重新思考,实际针对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早就有了自己比较模糊的答案,虽然不是那么明确,但我曾经一直思考过这个问题。
阅读中,当艾伯特给苏菲讲哲学家圣多玛斯时,艾伯特提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我在心里和苏菲似乎同时激动地喊出,这本书我读过,我真的读过!!这个时候的我忽然感觉自己同苏菲一起在听艾伯特的哲学课,这一小小的插曲给阅读途中的我增加了不少情趣,仿佛我完全走进书中,那个时候的艾伯特已经不是只给苏菲一人上课,他在给我们俩同时上课,也忽然发现曾经那么讨厌哲学的我,却爱上艾伯特这一堂堂哲学课,虽然我不敢承认自己已经完全掌握,完全吸收,不过感觉自己通过这次阅读,还是收获不少,首先这一堂堂哲学课已经让我产生了思考和热爱,这就是最大的收获,让我开始思索曾经没有想到又没有答案的许多人生难题。
《人鼠之间》讲的是关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乔治和莱尼追求他们梦想的故事,他俩希望某一天有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他俩可以在那养兔、养鸡和种菜,可以相互帮助,结束目前永无休止的流浪生活,就如乔治对莱尼说:“在人世间,我们除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已经一无所有。但我还有你,你还有我,我们必须活下去。”他们一直怀着这个卑微的梦想,从这个农场走到另一个地农场,虽然生活艰苦,但乔治一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常常对莱尼说:虽然“在农场干活的人,是世上最孤独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家人,也不属于任何地方。他们在农场干活,手头上攒了点钱就去城里花个精光。还没等你回过神呢,他们又到另一家农场去干个半死了。生活里一点盼头都没有。咱们不一样,咱们是有未来的人。咱们还有彼此可以说话,互相关心。”可他们就连这么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从他们的故事中让我看到这个世界的冷酷和不公平。读完后内心深处有一抹淡淡的忧伤无法离去,故事虽然短小,但社会意义尤其深刻。《人鼠之间》的作者斯坦贝克喜欢写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我也是在读完他的《愤怒的葡萄》后,喜欢上这位作者,他的书能让我从苦难中看到爱,感受到人间那一丝的温馨,他所写的爱和温暖是完全是让你用心感受的,作者的语言虽然很平实,但字里行间都能让我感受一个“爱”和“真情”,这“爱”和“真情”
来自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们之间,作者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写他们写得特别感人,也常常让我的心有一种隐隐疼的感受,就是因为这样含蓄,我就喜欢上这位作者,有些感情不是要喊出来的,是让你用心感受的。
当作者谈到莎士比亚几部戏剧,说到人生如戏,人生如梦,“生命到底是什么?是幻象、是影子、是虚构之物。生命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为生命只是一场梦境……”让我想起曾经那个小小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生如梦,人生如戏而产生过悲观情绪,那个时候,我真的有过这样的情绪,感觉人生没有什么意思的想法。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什么事触动了我,我忽然对自己说:我不管人生如戏,还是人生如梦,我只追求自己真实的人生,只追求我所向往的真实和单纯的人生,不管这个世界是怎样一个戏台,他们如何演戏,但我首先自己要做到真实,虽然平时我常常会用沉默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社会,我会让自己努力地做到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简单和真实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不想因为人生如戏,人生如梦,而让自己悲观和虚假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让我虚假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当我读到“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人唯有经历过死亡,他才会真正意识到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才会思考他喜欢什么?才会思考什么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并且也让他开始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不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了上,而是会抓紧时间去做自己喜欢事,会做自己所爱的事,也逐渐地意识到该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他人的认可而活,并且会在余下的生命中去做他自己认为重要的和有意义的事,许多人一生中都在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喜欢的理想,当得到他人的认可,放弃自己的所爱,成功和风光的表面下隐藏着无法说清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当得到一切,在外人眼中他是那么成功,那么令人羡慕,可是他自己并没有感到幸福的原因,有些人把这种不幸福归罪为因心中没有信仰之故。
我却把这种不幸福归罪为他们没有追求自己的所爱,他们一生都是在为他人眼中的成功而活,重没为自己而活过,从读书选专业开始起,哪个职业最能赚钱,最有前途就学哪个专业,无论父母还是孩子自己都不会从喜欢这个角度去选择专业,专业到职业,再到婚姻这些一系列的选择,大部分都是从大众化的角度去考虑,也就是许多人的选择首先考虑他人怎么想,父母怎么想,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去想,从没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思考,也就是大部分人的追求都是大众化的那种成功,他人的认可,他人认为你成功,那就是成功,他人认为你幸福,那你就幸福的。从没真正问过自己这是我真心想要的吗?这是真心我喜欢的吗?所以许多人只有在面临死亡时,才会真正开始思考这个早就应该思考的问题,才会开始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去追求什么?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追求自己所爱所喜欢的,这样也就没有白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结束的一天,在生命结束时,我首先为自己活过,我首先要做一回自己,不管这个自己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首先我自己要认可自己,我自己要感到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值得的。
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生命又为何要结束?活着的意义又会是什么?“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你也无法体会到生命是何等可贵。很多人把这些问题交给宗教,让宗教帮他们去思考这个简单而又无法回答的问题。有些人不愿费脑,他们就是这么过一天是一天,按照大众化的标准过自己的日子,也就是过一种大家认可的日子,过他人眼中认可的日子,从没思考过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虽然我常常会思考?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让我满意的答案,不过慢慢地我会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不会过他人眼中的日子,我不会去追求他人眼中的生活,我会努力地过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能够让我永远无限的产生思考的一本书,放下这本书,再把没有读完的《西方哲学史》继续。
2017.08.14 星期一 晴于深圳
文//雪山上的彩虹
今天读完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后,此书虽然魔幻,但是真实,它带给我不同以往的感受,感觉这个世界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有时人和人之间也有许多未解的缘分,迷一样的巧合,无论世界和生命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知,不断地去求索。很喜欢书中这句:“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世上许多人常常因误解留下许多遗憾,有些因为意外而失去彼此。乔斯坦·贾德还说:“生命是由一长串的巧合组成。”书中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把我带入无限的沉思之中,有时我总会随着这些哲理的语言思绪万千,也瞎想很多。
我爱这本书,因为它带给我许许多多问号,在我以后的行走路上,会不断地想到这本书中所出现的问号,虽然这本书是以小说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最初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青少年读物,读完它后,发现它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启蒙书籍,它揭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阅读时让感觉我和苏菲跟随艾伯特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这次阅读借鉴一朋友的读书方法,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对照的读,感觉这两本书对照读让我更易理解,并且我还把曾经读过的《极简欧洲史》找出来重温,阅读中这三本书常常穿插着读。
今天读完这本书,感受到并不是读完它后,我就知道了一切答案,它不是一本能够让我彻底忘记和放下的一本书。它不仅让我在阅读途中能够产生很多很我问号,还常常让我无意识地沉浸在无限的思考中,我知道在以后的行走路上,自己肯定会不时地拿起这本书,让我继续在此书中去寻找和回味。以后的旅途中我会遇到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随时都可能会找出此书翻翻,从这本书中寻找解题的灵感,实际上很多人生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我知道无论在以后的路上,还是无论我路上遇到什么?今天阅读这本书所产生的那些思绪会陆陆续续地回到脑海中,应该说它是一本能够陪伴我一辈子的书,它也是一本能够改变我曾经的某些思维的书。
读这本书时,虽然“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阅读中我也常常追随他们,无意识地陷入思考中,“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这个问题虽然在平时我也常常会思考和瞎想,这段时间在书中把这个问题会重新提出来,让我重新思考,实际针对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早就有了自己比较模糊的答案,虽然不是那么明确,但我曾经一直思考过这个问题。
阅读中,当艾伯特给苏菲讲哲学家圣多玛斯时,艾伯特提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我在心里和苏菲似乎同时激动地喊出,这本书我读过,我真的读过!!这个时候的我忽然感觉自己同苏菲一起在听艾伯特的哲学课,这一小小的插曲给阅读途中的我增加了不少情趣,仿佛我完全走进书中,那个时候的艾伯特已经不是只给苏菲一人上课,他在给我们俩同时上课,也忽然发现曾经那么讨厌哲学的我,却爱上艾伯特这一堂堂哲学课,虽然我不敢承认自己已经完全掌握,完全吸收,不过感觉自己通过这次阅读,还是收获不少,首先这一堂堂哲学课已经让我产生了思考和热爱,这就是最大的收获,让我开始思索曾经没有想到又没有答案的许多人生难题。
《人鼠之间》讲的是关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乔治和莱尼追求他们梦想的故事,他俩希望某一天有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他俩可以在那养兔、养鸡和种菜,可以相互帮助,结束目前永无休止的流浪生活,就如乔治对莱尼说:“在人世间,我们除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已经一无所有。但我还有你,你还有我,我们必须活下去。”他们一直怀着这个卑微的梦想,从这个农场走到另一个地农场,虽然生活艰苦,但乔治一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常常对莱尼说:虽然“在农场干活的人,是世上最孤独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家人,也不属于任何地方。他们在农场干活,手头上攒了点钱就去城里花个精光。还没等你回过神呢,他们又到另一家农场去干个半死了。生活里一点盼头都没有。咱们不一样,咱们是有未来的人。咱们还有彼此可以说话,互相关心。”可他们就连这么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从他们的故事中让我看到这个世界的冷酷和不公平。读完后内心深处有一抹淡淡的忧伤无法离去,故事虽然短小,但社会意义尤其深刻。《人鼠之间》的作者斯坦贝克喜欢写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我也是在读完他的《愤怒的葡萄》后,喜欢上这位作者,他的书能让我从苦难中看到爱,感受到人间那一丝的温馨,他所写的爱和温暖是完全是让你用心感受的,作者的语言虽然很平实,但字里行间都能让我感受一个“爱”和“真情”,这“爱”和“真情”
来自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们之间,作者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写他们写得特别感人,也常常让我的心有一种隐隐疼的感受,就是因为这样含蓄,我就喜欢上这位作者,有些感情不是要喊出来的,是让你用心感受的。
当作者谈到莎士比亚几部戏剧,说到人生如戏,人生如梦,“生命到底是什么?是幻象、是影子、是虚构之物。生命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为生命只是一场梦境……”让我想起曾经那个小小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生如梦,人生如戏而产生过悲观情绪,那个时候,我真的有过这样的情绪,感觉人生没有什么意思的想法。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什么事触动了我,我忽然对自己说:我不管人生如戏,还是人生如梦,我只追求自己真实的人生,只追求我所向往的真实和单纯的人生,不管这个世界是怎样一个戏台,他们如何演戏,但我首先自己要做到真实,虽然平时我常常会用沉默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社会,我会让自己努力地做到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简单和真实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不想因为人生如戏,人生如梦,而让自己悲观和虚假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让我虚假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当我读到“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人唯有经历过死亡,他才会真正意识到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才会思考他喜欢什么?才会思考什么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并且也让他开始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不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了上,而是会抓紧时间去做自己喜欢事,会做自己所爱的事,也逐渐地意识到该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他人的认可而活,并且会在余下的生命中去做他自己认为重要的和有意义的事,许多人一生中都在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喜欢的理想,当得到他人的认可,放弃自己的所爱,成功和风光的表面下隐藏着无法说清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当得到一切,在外人眼中他是那么成功,那么令人羡慕,可是他自己并没有感到幸福的原因,有些人把这种不幸福归罪为因心中没有信仰之故。
我却把这种不幸福归罪为他们没有追求自己的所爱,他们一生都是在为他人眼中的成功而活,重没为自己而活过,从读书选专业开始起,哪个职业最能赚钱,最有前途就学哪个专业,无论父母还是孩子自己都不会从喜欢这个角度去选择专业,专业到职业,再到婚姻这些一系列的选择,大部分都是从大众化的角度去考虑,也就是许多人的选择首先考虑他人怎么想,父母怎么想,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去想,从没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思考,也就是大部分人的追求都是大众化的那种成功,他人的认可,他人认为你成功,那就是成功,他人认为你幸福,那你就幸福的。从没真正问过自己这是我真心想要的吗?这是真心我喜欢的吗?所以许多人只有在面临死亡时,才会真正开始思考这个早就应该思考的问题,才会开始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去追求什么?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追求自己所爱所喜欢的,这样也就没有白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结束的一天,在生命结束时,我首先为自己活过,我首先要做一回自己,不管这个自己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首先我自己要认可自己,我自己要感到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值得的。
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生命又为何要结束?活着的意义又会是什么?“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你也无法体会到生命是何等可贵。很多人把这些问题交给宗教,让宗教帮他们去思考这个简单而又无法回答的问题。有些人不愿费脑,他们就是这么过一天是一天,按照大众化的标准过自己的日子,也就是过一种大家认可的日子,过他人眼中认可的日子,从没思考过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虽然我常常会思考?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让我满意的答案,不过慢慢地我会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不会过他人眼中的日子,我不会去追求他人眼中的生活,我会努力地过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能够让我永远无限的产生思考的一本书,放下这本书,再把没有读完的《西方哲学史》继续。
![]() |
2017.08.14 星期一 晴于深圳